城市森林建设要有文化内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彭镇华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新世纪,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们从破坏自然回归到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并渐成共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绿色文明,即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城乡文化从“人定胜天”走向“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树木、森林就是城乡的绿色之“肺”,是城市文化品位与精神素养的反映。缺少树林的城乡如同一个体弱多病的患者,苍白无力,缺乏灵性和生机,更何况名木古树是城市深厚历史的象征。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孕育了城乡的特色与风貌,而城乡的文化特色又体现着城乡发展、积累、沉淀、更新的容貌。这种文化的轨迹,将构成人类城乡文化的脉络,形成城乡的时代特色,并成为城乡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森林建设不仅要满足城市的需求,体现城市的特色,既要有生态效益,同时,还要有文化的内涵。要把自然科学跟社会科学,特别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城市一定要有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除了名胜古迹、人文历史以外,还包括蕴含在城市森林、树木当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园林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我国的园林很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比如说到苏州的园林,提到“远香堂”,就会使人想起水生植物荷花,远香,出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植物,在树种上很有特色,所以要宣传中国的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一些城市绿化喜欢搞针叶树,从生态功能上可能不见得最有利,但是人们为什么喜欢松,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从孔子起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把松升华成一种精神。
我国古代文化作品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很多都是因景生情,因情写景,情景交融,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人们从各种自然景观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比如说到枫香,就会提到长沙岳麓山的爱枫亭、爱晚亭,大家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山行》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非常美,而且有人格化。“霜叶红于二月花”,暗含着到了老的时候还要守好最后一班岗的含义。彩色树种在中国是非常多的,在中国很多城市也都比较在意,相对来说南京这方面做的好一些,它的树种比较多,周边的资源也多一点。所以怎么使得城市的树种丰富多彩?很值得研究。
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是今天城市当中最迫切需要的。要以高大的乔木来充实城市的空间,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不要忘记很多树种都含有丰富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需要对树木的适应性、观赏性、文化性、多样性以及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树种。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建设,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生态文化建设。城市森林文化不仅仅是与树木、植物有关的诗词歌赋,还包括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爱护,这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生态道德素质的体现。过去说城市有点“绿”就好,所以提出“绿起来”;今天应从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考虑问题,就应该考虑到多种因素来搞好城市森林建设。
森林使城市更“宜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城市林业研究室 王 成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要使城市达到“宜居”的状态,一个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建设城市森林,高效利用现有的城市生态建设用地,发挥森林、树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
城市森林长期促进城市居民身心健康。
城市森林、树木通过固碳放氧、降温增湿、滞尘减噪、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而森林植物种类、形态、色彩、风韵、芳香变化创造出赏心悦目、千姿百态的艺术境界,在体现着自然节律的同时,为城市带来生命的气息,也为人们提供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就像药和保健品的区别一样,森林、树木对城市和每个居民来说,可能不是治病的药,但它可以起到保健品的作用,对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居民健康并延长城市居民寿命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森林直接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
人处在城市环境之中,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个人。“嘴”吃饭和“鼻子”呼吸是人类生存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嘴”的问题——要吃到安全的绿色食品,喝到清洁的水,可以靠郊区和外地解决,但“鼻子”的问题——要呼吸新鲜、清洁、健康的空气,城市居民不能靠购买外地的清洁空气生活。因此城市内部、近郊区的林业绿化建设非常重要。对城市居民来说,城市里的一株大树、一行树木可能比山上的一片森林还重要,它提供的阴凉、释放的氧气、形成的环境可以直接为城市居民所用。
城市森林是构成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国家林业发展战略提出,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必须着眼建立能够保障整个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点,以及河流、道路、铁路线的林业生态建设应该加强。城市森林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小环境建设,改善的是城市地域的小气候,对于居住在城市人工景观里的人来说,这种小气候的改善可能更为重要,而且通过以全国667个城市为主的城市森林建设,将推进我国生态相对脆弱的城市化地区林业生态建设,这些众多的“点”累加起来,将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改善产生巨大影响。
注重构筑城市郊野旅游带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吴泽民
城市森林游憩指人群(包括当地的居民以及外来的旅游休闲者),在业余时间对各类城市森林进行以休闲、度假、科学考察、娱乐等户外活动为目的的利用。
据文献报道,近年来我国旅游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长线旅游在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游在增加,因此构筑郊野游憩带满足居民的这类需求,应该是城市林业的主要任务之一。郊野游憩带位于大城市范围郊区,是城市居民主要在周末、节假日光顾的公共活动空间、各类自然要素、人工游憩设施等,城市郊区森林是郊野游憩带重要的游憩资源,以经规划建设的森林公园为主,居民在那里消耗的时间较长,包括运动、野餐、采摘野果、露营等,能够更加亲近自然。
我国的一些城市注意打造城郊森林公园,如上海已有4座绕城的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1948hm2;长沙在城郊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建立了9个森林公园,都还保存着一些风景林木,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长春市净月潭森林公园距市区仅9公里,面积8323hm2,以大面积针叶林为主体,天然次生林混交林镶嵌其间,疏林草地、林间空地构成森林景观,1998年以来每年游客达到100万。而香港在发展郊野游憩方面的作法更值得借鉴,香港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城市森林的建设空间十分有限,而随着居民对具有乡村环境的户外活动如散步、野餐等的兴趣不断增加,从上世纪70年代香港开始在周围山地的森林中建设郊野公园,到1979年共设计了21个乡村公园,占土地面积的40%,乡村公园的基本设计意图,在于满足游人在一天时间之内的休闲、旅游需要,以保证自然生态得以充分恢复,从而维系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郊野公园内设有各种不同类型、长度、难度的郊游路径,尽量满足不同类型的郊游需求。截至2004年,前往郊野公园的游客总数已经连续十几年超过1000万,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一般情况下郊野森林设计较差,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但居民比较喜欢有开阔地带的森林而不是密林,因为密林往往给人以不安全感。因此,这类森林必须改变传统森林经营方法,经营者必须考虑使用者的要求以免造成冲突。如可在森林中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森林类型以供居民使用。瑞典以游憩为目的的森林一般面积超过60hm2,每0.5hm2就设计一种变化,不同类型间的变化是为了逐渐地提高森林的观赏性。这种自然式的设计原则,应在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中得到体现。
培育城市生态风景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孙 冰
相对于风景园林、天然林、生态园林以及人工植被等概念,城市生态风景林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生态系统,二是视觉景观,三是森林。即在较为严酷的城市环境本底中,构建具备生态服务功能、视觉美学景观和文化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森林生态体系;或者表述为:生态学的角度+风景园林的手法+森林环境。建构以生态功能为主、兼顾景观和文化效益的城市生态风景林,需要充分了解城市的环境背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风景园林的造园手法、森林培育的配套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健康诉求。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本质上也是一种大尺度的景观,其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片林和林带相结合的特殊景观以及更为复杂的景观综合,带给人们更为深刻的美学意境和更为持续的美学效应。森林是一个深邃的绿色海洋,城市只不过是海洋上的一叶扁舟。森林“意境”乃是“风景”,森林“本质”归于“生态”。只有真正意义的“森林”形成了,美的风景和生态安全才会成为现实。
从塑造城市意象的视觉景观而言,城市风景林的布局可根据视觉主体与客体的距离,划分近景、中景和远景三个视景类型,近景视景类型视距500米—1000米,中景视景类型1000米—3000米,远景视景类型3000米以上。根据视景类型、景观要素和视频率高低,城市风景林一般划分为城市背景型森林景观区、远山型森林景观区和道路原野型森林景观区。地处市中心、区中心、镇中心周边和铁路、高速公路及Ⅰ、Ⅱ类干线道路沿线生态风景林的各林种,由于视频率高,是加强森林景观建设的重点。
城市生态风景林培育工程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从空间尺度和城市区位尺度上合理布局森林生态体系,营造具备绿色文化内涵的森林景观,显著改善城市的生态背景和人居环境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与生态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科学制订城市林业发展指标
北京林业大学 张志强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森林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生态整治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林业发展指标作为城市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城市林业发展和制订城市林业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传统的林业评价和可持续经营指标不同,城市林业发展指标的确定应遵循超前性、科学性、可行性、综合性和针对性的基本原则。城市林业发展指标体系由城市林业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指标、城市林业发展文化指标三部分构成。区域城市林业发展指标的确定方法主要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生态、人文方面的要求与可能,确定城市林业发展总体控制指标,其目的在于为区域城市林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为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订提供宏观控制指标,引导城市林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在深入分析城市林业发展现状、潜力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与建设标准,从水土资源承载力、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优化、城市林业发展、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综合分析与考虑,城市林业发展核心指标可以主要包括:森林网络连通度、林水结合度、森林自然度、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分定向改造率、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小区)、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建成区绿地空间占有率等。以可持续发展、系统科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理论为基础,充分吸收有关现代林业、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森林与人类健康、森林与经济发展、森林与文化传承等的大量研究成果,借助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城市林业发展指标。
正确认识城市森林价值
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李智勇
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城市森林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核心资源,是城市社会财富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城市森林的价值,有益于经营管理好城市森林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维复合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对城市森林的价值有不同的认识。总体上,城市森林创造的价值可以归集为生产和提供的林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服务。在经济学层面,可以把城市森林价值分为两大类,即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城市森林的使用价值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城市森林资源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根据其利用方式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城市森林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主要包括城市森林为社会所提供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例如森林提供的木材、美学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及科研认知和教育所带来的福利或经济效益。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城市森林资源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所间接获得的效益,它们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但却能为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条件,主要包括其生态价值。例如城市森林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大气、防风固沙、维持大气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都属于间接使用价值的范畴。
城市森林的非使用价值是指通过当代人的努力(例如保护濒危物种),为后代人留下一个可能提供福利的清洁美好的环境,相当于遗产带来的福利。非使用价值可以进一步分解为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经济学对选择价值的定义是,除消费者剩余以外,保留对未来需求不确定的商品或服务的选择机会所带来的价值。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它们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再没有机会利用或在各种可能性中加以选择,因此必须注意保护。存在价值同任何使用方式都没有关系,它是人们不为任何功利目的,仅仅为某一环境资产的存在而表现的支付意愿,往往与物种的生存必要性和伦理道德有关,因此,又称伦理或道德价值。对存在价值可作另一种理解,即:自然界有多种多样、极其繁杂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以及结构的稳定,无论发生什么灾难,总有许多会保存下来,继续功能运作,使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不致遭到瓦解。存在价值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城市林业是长期投资
维也纳自然资源与应用科学大学林学院
森林与土壤科学系 艾尔弗雷德•彼特勒
通常,除了科学技术之外,林业的投资期是最长的。因此,必须要重视规划阶段,尽可能地降低风险,让所有的投资人受益。
为了确认城市林业的总目标和在当地开展的项目的目标,要按照一个合理的规划程序进行规划是很有必要的。这两项都必须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为基础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些程序必须严格遵守以准则和指标体系为基础的标准。
根据现阶段在世界的实践,以这些量化的准则和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目标和标准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的多种不同需要和森林的多种功能很少得到重视,而这些必须依赖城市林业规划设计。城市林业的总目标是“提高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林业发展的规划必须遵守林业管理的所有标准中的准则和指标,而这些标准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人的生活需要,比如城市森林应该能够调节气候、符合审美需要、保护水源、净化空气,还有为人提供运动休闲的场所以及了解自然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教育基地。
按照准则,确认了城市森林对人们的重要作用之后,这些作用可以确定为量化的指标。因此,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城市森林,都可以按照其所处的位置和气候及人们的需要进行确认,森林种类的设计应该确切地反映这些准则和指标体系。
城市森林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它可能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公众意识很重要。因为公众意识能够帮助城市居民理解很多问题,包括为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林业?为什么林业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措施?为什么要向城市林业提供资金援助?这样,城市林业对公众是透明的,公众也可以理解城市林业,而对于林业主管部门来说,城市林业也可以得到控制。
总而言之,城市森林对“生态社会型经济”系统贡献巨大,它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