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黄金海岸带 一核:广海湾-银湖湾滨海核心区 三片:银洲湖沿江产业片 上下川国际旅游片 镇海湾海洋生态发展区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海洋健康、守护蔚蓝星球”。数据显示,全球多达40%的海洋被认为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污染、渔业资源萎缩、沿海栖息地减少等。作为广东省海洋大市,江门同样面临上述问题。在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效益的同时,如何贯彻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摆在我市沿海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大广海湾”)开发建设。为实现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打通“蓝色经济”的绿色发展之道,更好地服务大广海湾开发建设,市海洋渔业局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了《江门市集中集约用海规划》,为我市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合理布局海洋空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明确指引。 现状 向海而兴 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比翼齐飞” 我市是广东省海洋大市,领海基线向内陆一侧海域面积2886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14.8公里,共有大小海岛561个,海洋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加上良好的区位条件,改善的交通设施,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为我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近年来,我市借助大广海湾这一重大发展平台,发挥海的优势,做足海的文章,向海发展趋势凸显,海洋产业渐具雏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临海电力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一湖”(银洲湖)、“两岛”(上、下川岛)、“三湾”(银湖湾、广海湾、镇海湾)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批临海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948.03亿元,增加值达361.02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6%),同比分别增长10.5%、10.6%,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保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守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为下一步发展创造了厚积薄发的良好条件。近日市海洋渔业局发布的《2015年江门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我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基本稳定;陆源入海排污口各项指标瞬时浓度全年平均值达标率100%;川岛飞沙滩海水浴场水质等级评定为优,年综合评价健康指数为98,在全省纳入监测的六个重点海水浴场中名列前茅;海水养殖区水质状况基本能满足养殖环境要求;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上下川岛中国龙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水质、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全年无发生重大海洋环境灾害。 然而,伴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和风险也逐渐增加,如个别地区“重开发、轻保护”,对海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的“祖宗海”观念未得到根本消除,非法用海、用岛的现象依然存在;沿海地区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持续扩大,但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局部海域水质较差,尤其是河口海域污染日益加重。 对此,市海洋渔业局张杜明局长认为,我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双保任务”,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在粗放型发展的基础上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又要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下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做法 综合治理 谱写海洋环境保护“协奏曲” 在保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海洋环境趋于恶化的巨大压力,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生态优势,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此,市海洋渔业局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摆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为抓手,实行陆海统筹、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按照海陆统筹、规划先行的要求,市海洋渔业局相继编制出台了《江门市海洋功能区划》、《江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江门市海岛保护规划》等涉海规划,通过规划引领约束,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为加强沟通合作,实现部门联动,市海洋渔业局与市环境保护局签署了《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的协议》,不定期组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研究解决,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形成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合力。 海洋生态修复方面,近年来市海洋渔业局争取上级大力支持,累计投入资金4330万元,建成生态公益型、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各两座和台山海洋牧场示范区,每年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所在海域的海洋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对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有显著作用。同时,积极开展重点海湾和红树林、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广海湾烽火角、镇海湾横山渔港、黄茅海东滘河冲口河等入海口海域和银湖湾新洲围海岸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完成围夹岛领海基点整治修复工程,积极推进下川岛综合整治修复项目一期工程,上、下川岛双双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王府洲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岸”。 海洋污染防治方面,市海洋渔业局严格贯彻执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三同时”(即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要求,督促工程单位落实各项环保措施,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每年组织开展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2015年共设排污口监测站点4个,先后进行6次抽样监测,及时通报检测结果,督促有超标排放情况的企业及时整改。 前景 规划引领 描绘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蓝图 为积极融入国家“一路一带”和省“珠西战略”,加快推进大广海湾开发建设,支撑我市打造“三门”、建设“三心”,继大广海湾成为国家重大合作平台之后,我市在全省率先编制《江门市集中集约用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之后,于今年5月正式印发。 邓伟根市长强调,要用好《规划》,将其作为沿海市(区)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尤其要通过《规划》推动集中集约用海理念在大广海湾开发建设中得到落实,切实保护好海域、岸线等宝贵资源。 《规划》编制单位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张虹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所谓集中集约用海规划,实质内涵就是按照资源高效配置、产业良性集聚、生态优先保护的原则,实现占用最少海域和岸线、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集中集约用海区域。 《规划》提出,我市要打造“一带、一核、三片”总体空间格局。“一带”即一条黄金海岸带,形成东承环珠江口湾区、西联大粤西地区、汇聚江门市域滨海发展资源的东西向黄金海岸带。“一核”即广海湾—银湖湾滨海核心区,包括银湖湾围垦区、广海湾围填海区以及都斛、赤溪、斗山、端芬等镇。“三片”即银洲湖沿江产业片、上下川国际旅游片、镇海湾海洋生态发展片。《规划》还划定了我市集中集约用海功能分区,形成“一湖、两岛、三湾”(银洲湖、银湖湾、广海湾、镇海湾、上下川岛)五大集中集约用海区。 根据《规划》部署,我市积极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和科学围填海,加快实施《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和《广东省台山市广海湾临港产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这两个用海规划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实施,规划围填海总面积2227.95公顷。目前,银湖湾已形成可连片开发的国有权属土地近 47 平方公里,用海区B区149公顷围填海工程已开始实施,A区44.8公顷海堤填海工程计划年内动工,有关投资项目用海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广海湾通过实施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处置工程,截至目前已形成陆域面积 750公顷,完成整个处置工程后,该区域将形成面积超过23平方公里且权属政府的连片土地,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引进重大项目、建设海洋产业园区的理想区域。 “我市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海岛众多,要依法依规加强海域海岛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市海洋渔业局张杜明局长表示,我市将重点加快建设银湖湾、广海湾集中集约用海区域,在统筹海陆一体化发展上先行先试,力争成为全省集中集约用海示范区。此外,今年我市还以台山为试点,大力推进养殖用海市场化配置。目前,台山市政府已印发《台山市养殖用海市场化配置工作方案》,接下来将选取1-2宗养殖用海,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探索建立养殖用海招拍挂制度,以点带面,在全市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