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创建生态城市以来,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走过了20几个年头。目前,仍处于“快车道”上的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类型多种多样,指标体系也较为复杂。从最初的模式探索到集中建设再到今天的理性反思,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怎样的模式?积累了哪些经验?走了多少弯路?未来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又有哪些新趋势?在本届生博会“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生态城市最新政策、技术和实施”“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修复经验分享”等多个分论坛上,在关注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平衡发展的大前提之下,与会嘉宾就生态城市建设实践路径的继续探索、对以往建设的理性反思,以及合作方式、修复、治理等方面发表观点、展开讨论。(记者 于浩洋) 1 关键词:修复 污染场地修复需把握三个基本出发点 昨日(24日),在由南开大学承办的“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修复经验分享”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环境科学专家、学者以及近百位环保相关企业代表针对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修复问题进行了多轮讨论。 “十二五”期间,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工程一并列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随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引发关注,污染场地修复也成为了论坛的热点议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首席专家李发生认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工业企业搬迁,如何对搬迁后产生的污染场地进行有效的修复和管理,是我国环境监管与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外,如何让生态修复更加低碳、对环境更加友好,且具有可持续性,同样是目前的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中比较缺失的问题。 那么,受到了污染的场地如何更好地修复?“解决我国的污染场地修复问题,需要把握责任、标准、资金三个基本出发点。”李发生指出,推动污染场地修复首先要确定污染责任,呼唤责任担当;其次,要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合理分摊修复责任;第三,资金是污染场地修复的一大瓶颈,还应建立起多渠道的融资模式,解决资金难题。(记者 王梓) 2 关键词:治理 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地方标准 以PM2.5为代表的细颗粒物和臭氧等空气污染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很多人不知道,在PM2.5和臭氧形成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 记者在“最新国家及天津地方污染物控制标准解读会”上了解到,我国首个全面覆盖工业企业VOCs的地方标准《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上月起发布实施。 “挥发性有机物是指在20℃条件下蒸气压大于或等于10Pa,或者特定适用条件下具有相应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不包括甲烷),简称VOCs,是城市灰霾和光化学污染的重要来源。”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浩云介绍,《标准》规定了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行业如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学、医药制造等11类重点行业及其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有组织排放浓度、厂界监控点浓度限值、管理规定及监测要求等。 据了解,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挥发性有机物行业排放标准体系,不能满足本市现阶段污染控制需求。《标准》的实施对削减本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本市臭氧、PM2.5污染,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将给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戴上“紧箍咒”。(记者 单毅) 3 关键词:实践路径 生态城市建设继承传统还是创新求变? “继承传统”,还是“创新求变”?在昨日举行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分论坛上,嘉宾们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的不同思路。 来自战略设计和通讯公司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Falk在中国有着长期的生活经历。在他看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保留和继承优秀的传统,像胡同、自行车等都可以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而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的王登云看来,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创新,尤其是在技术领域。他同时提醒,政府在制定政策、学者在开展研究时,一定要考虑政策落地的可能性,同时还应该考虑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对于发展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应该在发展绿色建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记者 王森) 4 关键词:理性反思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应与城市相适应 “根据资料显示,全国约有80%的地级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的目标。目前中国约有230座生态城市,这个数量已经非常庞大。”在昨日的“生态城市最新政策、技术和实施”分论坛上,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陈天带来的数据让参会者惊叹不已。 而在数量庞大的生态城市背后,与之相配套的价值体系评判标准也不尽相同,其中指标数量最多的140余个、最少的20余个。陈天表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关注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些指标体系并不是孤立的,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的构建之间具有哲学上的相互关系,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但是通过对国内各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对比可以看出,节水及减排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在资源方面重点思考的问题,而环境类指标是我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内容最多的一类,生态城市大多以第三产业主导、社会类指标主要集中在住房就业平衡、绿色出行及对社会满意度方面考量。“我们认为,不同区域的生态城市在指标体系的制定上应遵循适度的原则,需要发展,以便更好地与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相适应。”他表示。(记者 于浩洋) 5 关键词:区域经验 实践低碳建设 达成生态效益 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深圳国际低碳城备受关注,其示范作用也不容小觑。昨日,“共同城市——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实践与思考”分论坛上,来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三位规划师分别以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空间规划、低碳理念与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中的实践、低碳城的实施与低碳的实践为题详细阐述了项目情况。 “低碳城规划的系统性很强,1平方公里启动区先行示范,5平方公里拓展区有详细方案,53平方公里低碳城搭建了框架,从内容上进行了空间规划、市政规划和交通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吴晓莉不仅阐述了国际低碳城的规划,也在发言中探讨了规划师在面对城市开发时应该做的事情。“为城市,规划师可以做更多。”吴晓莉说。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谈感想时提到,城市发展必须转型,深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好的实践。深圳国际低碳城在项目上有一系列的创新,规划师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也抛出了“共同、协同、循环”低碳生态的核心价值观。(记者 许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