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关高架桥
云山花海景区
花溪国家湿地公园
贵阳市孔子学堂
核心提示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这是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规划》共十章,从优化空间开发格局、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构建起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展现了贵阳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国家发改委在批复中指出,2007年以来,贵阳市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着力推动贵阳市加快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关于“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及时编制实施《规划》,不仅有利于促进贵阳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且对推进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规划范围:贵阳市行政区域,国土面积8034平方公里,人口439万人。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其中2012年至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至2020年为第二阶段。目标是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及全国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率先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方式,打造西部地区具有特色魅力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三县一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以先行区带动其他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层次,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建立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新机制。 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45%。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产业快速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与2011年相比,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7%以上。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达到70%。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市民幸福感指数提高到93。生态环境质量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明显提高,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低碳城市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城市人口环境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5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规划》把全市划分为4大功能分区—— 高效集约发展区:包括城市建设区和独立的产业集聚区。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主要功能是集聚产业和人口,高效集约开发,承担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功能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引导产业向“十大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建设,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云岩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改貌、清镇、扎佐等重点物流园区和金阳、龙洞堡等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加速推进金融、科技服务、商贸等产业集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区:包括农业作业区和农村居民区。农业作业区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以“五区六带十板块”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居民区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适度集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生态农村美好家园。 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包括石漠化地区、土石山区、采掘塌陷治理区。该区域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主,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和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有效保护和修复林草植被。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加快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加强环城林带、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南岳山脉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绿地资源的修复和保护。有效治理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黔灵湖、观山湖等湿地和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内部构筑多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绿化景观走廊。 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百花湖和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车河和小关湖城市湿地公园,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南明河、猫跳河、鱼梁河、麦架河等河湖水系,黔灵山公园、长坡岭森林公园、云关山森林公园、息烽温泉森林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景阳森林公园、盘龙山森林公园、观山湖公园等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法严格禁止任何破坏性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努力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按照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中小城镇进行城镇布局—— 中心城区:疏老城、建新城,以“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已建成的二环路和机场路、甲秀南路、花溪大道、贵黄路(艺校至清镇段),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15个功能板块,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结构。 城市新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新区,确保城市整体协调。规划建设好贵安新区以及百花生态新城、花溪生态新城、天河潭新城、龙洞堡新城和北部工业新城,依托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贵阳—毕节等经济带的建设,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中小城镇:对清镇市和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的县城,重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人口和产业适度集聚。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构建六大生态产业体系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生态工业: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产业:着力谋划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数码视听及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统筹发展服务外包、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 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贵阳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海拔适中、纬度合适的独特优势,提升“爽爽的贵阳”城市旅游品牌,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域自然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旅游服务集散地和国际旅游城市。 培育旅游集聚区,重点建设天河潭、青岩古镇、南江大峡谷、桃源河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加快南明河城市流域旅游文化街区、开阳喀斯特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度假区、乌当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对旅游聚集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保护,科学规划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家庭等服务业,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夏季会展名城。 生态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农林业科技示范园和山区现代农林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支持生态农林产品创建品牌、争创名优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地理标志注册。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健全检测、检验、防疫、认证等农产品质量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城市矿产、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废气和废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环保检测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除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新装备,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此外,贵阳市还将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系列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王太师 杨 唯)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