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市民) 7月7日以来,四川盆地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中南部、黄淮北部、华南南部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引发洪涝、风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据国家减灾办统计,截至7月11日9时,28人因灾死亡、66人失踪。(7月11日人民网) 这些年来,灾害性天气、几十年不遇等字眼出现的频度不断增多,一向安居乐业的城市,因为暴雨天气,屡屡出现淹没汽车、吞噬行人的新闻。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将生态城市观提升到重要位置。 所谓生态城市观,是说,我们的城市管理和规划,一定要遵循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一定要尊重本地的地形地貌、本土生态,一定要多征询环保专家的意见,将城市原生态的呵护放在最高位置。如此,在各种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中,城市化解灾难的能力、自我排解的能力、抵御灾害的能力,才能保持在健康、健壮状态,才能为城市和人提供最大的安全。 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能经受住汶川大地震的都江堰工程,就具有敬畏自然的生态发展观:“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都江堰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借助自然力量延伸着创造力和建筑智慧。 反观我们现在的发展、规划理念,毁林开荒、填海造田、肆意征服、欲望无穷。城市的湖泊被填平了,一下雨就出现“城市海”。诸多设计人员和当政者更愿意用科技力量挑战自然力,驯服自然规律。比如北京市积水严重的莲花桥,“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地势相对低洼,这样的情况下还又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 城市生态被破坏了,城市自我排解通道被堵塞了,自我洁净能力降低了,一场小小的暴雨,就会给城市带来生命损伤。深而言之,在“暴雨害人”事故中,不是灾害很严重,而是城市生态的灾害抵御能力太弱;不是防范措施不够严密,而是在漏洞百出的生态失衡面前,我们根本就防不胜防;不是人类的预警和防御智慧不够高,而是在灾害面前,我们根本就显得很笨拙。 还是将生态敬畏感放在最高位置吧!就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应该将城市原生态文化和需要放在首位。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