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环境 >

张掖打造新时代的桃花源

时间:2013-04-25 15:3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路宽

——张掖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述评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4月10日,张掖市委办公室、张掖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的通知》。《通知》从严格控制项目审批、严格控制项目概算、严格控制装修标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此项工作的新要求。《通知》下发仅7天,由张掖市纪委书记带领的检查组深入六县区开始对《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把党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到实处。这对“蜗居”在狭小旧楼和租借在他处办公的干部们来说,似乎感到无望的委屈,但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精神的决心坚定不移。

  位处承接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分界段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张掖成为一个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交会的金色十字上的城市,富集有雪域高原和大漠戈壁的极端地貌;又因黑河穿越全境,在广袤的戈壁中孕育了连片湿地,形成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带,造就了只有在中国第三阶梯才能看到的南国景观和风韵。沿黑河流域,既可看到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又能欣赏沙漠绿洲、丹霞丘陵,还能领略沼泽湿地、湖泊苇溪,各类自然景观聚集于此,可谓是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一山一水”不仅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区。这就要求张掖既要针对生态的脆弱性高度重视生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要针对生态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充分彰显其特色、发挥其优势。张掖又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悠久历史、甘肃仅有的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遗迹,展现了张掖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和文化断面,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传承着历史文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一山一水一古城”,是张掖本质属性的反映,努力彰显其独特的自然历史风貌,就会使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强,在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区域特色更为鲜明。

  城市发展的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彰显特色之路。不能简单地认为扩张就一定会带来繁荣,过于急功近利、无序的扩张很可能带来的是发展进一步被制约,和劳民伤财。

  城市扩张的路子不外乎两条,一是以旧城为中心,象水圈一样一圈套一圈地往外延伸,俗称“摊大饼”;二是开发新区。就旧城改造来看,重蹈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老路,必然卷入形式主义的漩涡,慢慢地在一种盲目的追寻中失去自我,追求通性而放弃了特性。见缝插针式的建设,会给后来的有序发展埋下隐患,陷入拆了建、建了拆的怪圈,形成千城一面同质化的面孔。伴随着“摊大饼”式的扩张,引发了城市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旧城区中缺乏住宅购买力的居民被安置在了城市边缘地区甚至远郊,这样的空间转移不仅让动迁居民普遍感受到了身份、地位下降性流动的创伤,现实生活中也的确造成了居住、工作、社交等种种困难,引起社会阶层性情绪对立,产生不稳定因素。近年来,我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农田保护国策,一再拉紧保护耕地红线。张掖是农业大市,耕地保护责任很重,城市建设用地非常之紧。被征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耕地,生存危机感、焦虑性心理问题扰动着他们平适的心态。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

  前两年,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检查组对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明确指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建设性破坏尚未根本遏制,文化街区基础设施落后,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滞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直接影响到张掖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恢复和保护“半城芦苇”的自然美景和“半城塔影”的历史文化风貌成为紧迫而极其重要的任务。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