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玉溪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开始实现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发展的观念跨越。将生态作为玉溪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追求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包容性增长成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选择。 “认识你自己”的终极,是自从苏格拉底提出命题以来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从未停止过。这是一种个体对自身的灵魂拷问,也是人类整体对于生存与发展终极意义的严肃思索。 玉溪是一个奇迹之地。三湖畔李家山的青铜文明才掀开一角,牛虎铜案就震惊了世界;帽天山的云南虫化石刚一露面,5.3亿年前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奇迹便让全世界目瞪口呆。伫立在这样一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关于发展终极意义的思索更加意味深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烟厂在玉溪异军突起并迅速成长为亚洲超一流企业,红塔山作为一个承载了众多象征意义的符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一个令人炫目的创富奇迹。 当红塔山享誉世界,大营街成为云南第一村,玉溪市以较少人口而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甚至西部前列的时候,“玉溪号”财富列车通向未来的道路似乎已呈一马平川之势。 然而,世纪交替之际,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乏力、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开始困扰着玉溪。尽管上述现象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并非玉溪独有,然而,2002年,当抚仙湖局部蓝藻暴发,水质下降到II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下降到劣Ⅴ类,玉溪人民引以为荣的滇中明珠骤然响起生态警报时,生态恶化开始成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承受之重。 要发展还是要环境?要效益还是要生态?要增长还是要幸福?一连串巨大的问号,如哈姆雷特的生死抉择一般沉重,拷问着每一个玉溪人。 本世纪初,以资源型和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全球新一轮增长周期来临,当全省各州市纷纷抓住机遇,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时候,2003年,玉溪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开始实现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发展的观念跨越。将生态作为玉溪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追求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包容性增长成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选择。 一次直面阵痛的转型 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如今,玉溪不仅成功地保住了抚仙湖的I类水质,保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发展方式转变也初见成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抚仙湖治理保护的历史首先是玉溪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 “实际上,生态才是玉溪对全省人民最大的贡献点,比起每年几百亿的财政收入,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大、价值更高、意义更深远。”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仍在继续向全市干部群众灌输这样的意识,“玉溪市三湖蓄水量占全省高原湖泊的68%,抚仙湖占全国地表I类以上优质湖泊水资源的50%以上,生态保护是最大的任务,玉溪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 孔祥庚的信念,来自于抚仙湖的I类水质,更来自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2002年,当抚仙湖部分水域蓝藻暴发、水质下降的时候,某国的一家研究机构颇有些幸灾乐祸。这家机构甚至还预言,3年之内抚仙湖水质必然恶化为第二个滇池。 这样的预言尽管有点危言耸听,然而抚仙湖作为滇中500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可谓滇中之肺,如果水质受到污染,滇中地区空气质量也将变坏。与此同时,作为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抚仙湖水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沿湖各县和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将直接影响整个珠江水系的生态安全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形势还表明,抚仙湖流域过去那种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客观地说,在经济腾飞初期,公众对财富的渴求远远压倒社会责任和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担当,由此导致环保观念滞后尚属情有可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长期容忍资源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生态高损耗的发展方式,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挥霍大自然的赐予。 环保形势的“倒逼”,使抚仙湖治理保护变得刻不容缓。广大干部群众含着眼泪关闭矿山,咬紧牙齿取缔机动船只,冒着风险拆除违章建筑,勒紧裤带挤出有限的财政资金上环保工程。在抚仙湖径流区内全面实施一退够、二调优、三保住战略。沿湖一百米内的耕地、民房全部退够;海拔1900米以下的三十多万亩耕地、林地调优产业;海拔1900米到2800米的山区实施林木保护,使抚仙湖径流区形成青水长流机制——有了青山,才有绿水!为此,玉溪投入巨资,采取一系列工程性与非工程性措施,开始了对抚仙湖迄今长达9年的治理保护,其中,仅关闭矿山一项,玉溪每年损失的GDP就达200多亿元。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如今,玉溪不仅成功地保住了抚仙湖的I类水质,保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而且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与此同时,抚仙湖一流生态作为一种难以复制的、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已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近年来,国内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进入玉溪,投入千亿巨资发展高端休闲旅游项目,玉溪高端旅游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 当前,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以及滇中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提速,打造昆玉旅游文化经济带已提上议事日程,玉溪市生态效益高起点、大规模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浪潮来临。以此为契机,玉溪将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内陆型国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成为云南旅游升级转型、实现“二次创业”的引爆点和核心增长极。 一项关乎长远的创举 历时5年完成的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是一个集水利、环保、生态城市建设于一体的“三赢”工程,是中国湖泊治理保护史上的一次创举。出流改道,三水归流,玉溪大河再现传说中的“碧玉清溪” 这几乎就是一个大禹治水的现代版本。 2007年12月26日,这是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建成通水的日子。工程的竣工截断了星云湖每年流向抚仙湖的6000多万立方米劣质水,彻底改变了两大高原湖的命运——抚仙湖出水口的海口河被封住,抚仙湖提高0.5米水位,每年有6000多万方一类水流入星云湖,在稀释和置换星云湖的劣质水后调头向西,通过23.45公里长的“生态高速路”,直流12公里的玉溪大河,绕过玉溪中心城区等5县区后再次汇入南盘江,重新构建产生蜿蜒170多公里的抚仙湖流域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将结束玉溪市中心城区贫水的历史,恩泽万亩土地,惠及百万群众,在珠江水系上游形成一个人工大流域。 出流改道是从根本上保护抚仙湖的战略措施,是玉溪市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群建设的灵魂性工程。工程总投资3.7亿元,历时4年完成,是一个集水利、环保、生态城市建设于一体的“三赢”工程,是中国湖泊治理保护史上的一次创举。 目前,出流改道工程已实现了预期的“三大目标”。一是截断了星云湖劣Ⅴ类水流入抚仙湖,有效保护抚仙湖水质;二是抚仙湖水倒流到星云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星云湖水质,通过合理调度,每年将抚仙湖优质水注入星云湖,逐步改善星云湖水质;三是供水到中心城区,每年可调水8000多万立方米至玉溪中心城区,用于工业发展用水和增加农灌水源,以及中心城区的环境用水,极大提高了中心城区生产用水和环境用水的保障率。 出流改道,三水归流,玉溪大河再现传说中的“碧玉清溪”,并与出水口公园、聂耳文化广场连为一体,形成20平方公里的生态核心区,为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个面向未来的启示 玉溪坐拥抚仙湖I类水质,以及湖边每立方厘米2000多的负氧离子,这样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是几千亿GDP也买不来的。与此同时,全市形成并保持了文化繁荣,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对外输出云南产品品牌,这是多年来许多大企业想做却没有做到,或者没能做好的事情,如今,在风景如画的抚仙湖边上,一个叫做“明星”的小村庄做到了。目前,全村仅2300多人的江川县江城镇明星村已有1000多人外出开办铜锅鱼餐馆,把“明星铜锅鱼”品牌打向昆明、贵阳、成都、北京、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每年创收达4000多万元。 “明星铜锅鱼”品牌是在抚仙湖治理保护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培育了当地群众的市场观念、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并具有较强市场拓展能力的新型农民。明星村如此,孤山、立昌、禄充的众多村民也是如此,如今,抚仙湖周边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告别世代传承的农耕生活方式,成为旅游从业者、农家乐老板或者产业工人。据了解,明星村的原住民中,目前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仅20余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抚仙湖治理保护的历史,又是沿岸新型农民的成长史和自我价值实现史。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幸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给予个人的最大馈赠。 在此过程之中,玉溪经济社会也走向了发展最好的时期。当前,玉溪市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78亿元增长到876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06亿元增长到34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493元增长到6616元;非烟财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37%提高到68.4%。同时,利用引入中心城区的抚仙湖水,加快了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玉溪相继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居全国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第8位;三分之一的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工作进展顺利。 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使玉溪有能力拿出财政收入之中的增量部分,进一步加大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投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资提标等省内领先、西部一流的民生保障机制建设,使全市形成文化繁荣,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更为可贵的是,目前,玉溪坐拥抚仙湖I类水质,以及湖边每立方厘米2000多的负氧离子,这样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是几千亿的GDP也买不来的。 目前,我国的环境压力已近极限,接连不断的环境事件给群众带来的危害难以用货币价值去衡量。如果考虑到污染成本、健康成本,这些地区GDP的含金量无疑要大打折扣。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不去片面追求高增长,经济发展步伐慢一些,也许会丧失一些“面子”,但却可以换来环境质量的改善、群众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换来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或许,这才是我们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玉溪市以“生态立市”为战略核心,近10年来坚持不懈治理保护抚仙湖,不断调结构、转方式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新词详解 【抚仙湖保护日】 为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全民爱湖护湖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营造“建设生态市,我爱新玉溪”的良好氛围,确保抚仙湖长期保持I类水质,2005年,玉溪市人民政府将每年8月26日定为“抚仙湖保护日”,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抚仙湖行列。 围绕“8·26”抚仙湖保护活动日主题,江川县、澄江县、华宁县分别在抚仙湖沿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在沿湖群众中组织“四清”志愿者活动,清洁村庄、田园、河道和湖滩。 【“一退二调三保”战略】 从2005年首次确定“8·26”为抚仙湖保护日至今,玉溪市人民政府已组织开展了8个保护日活动。目前,抚仙湖保护活动日已逐渐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抚仙湖保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2010年6月11日起,围绕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的总体目标,玉溪市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一退够、二调优、三保护”的重大战略,举全市之力,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坚决的措施,对抚仙湖109万亩径流区实施战略性保护。 “一退够”,就是按照《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在从水位1722.5米以上向外延伸100米的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实施退田还湖、退房还湖、退企业还湖以及环湖截污管道工程的“三退一截污”措施,力争5年内退出所有对抚仙湖构成威胁的经济社会活动,消除对湖泊水体的直接污染。 “二调优”,就是从抚仙湖100米一级保护区向外沿至海拔1900米范围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无污染的高端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最大限度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三保护”,就是对海拔1900米以上的山区,加强生态保护,切实保护好现有林地,加强植树造林,发展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的林果产业,构建抚仙湖生态屏障。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