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态城市 > 生态环境 >

滕州市大力推进环保生态建设 蓝天碧水彰显城市新魅力

时间:2012-09-23 09:54来源:滕州日报社 作者:朱婷婷

  十年追梦,坚定步伐撼动生态建设年轮。十年求索,不懈努力耕耘滕州大地。

  如今,滕州人提起家乡的变化,都会说起这些年生态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空气清新了,河水清澈了,天空变蓝了,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

  过去十年,是滕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十年,也是滕州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最大、成果最突出的十年:实施COD减排项目38个,净削减COD3780吨,削减率为26.8%;实施二氧化硫项目33个,净削减二氧化硫4356吨,削减率为17.3%,各项指标均位居枣庄市首位,并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支撑。

  节能减排留住绿水青山

  关注滕州发展的人们不会忘记,2007年8月份,年产10万吨的大坞水泥厂列入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淘汰类项目被强制关停,至此拉开了全市实施节能减排的大幕。随后,一家家中小水泥厂相继拆除,目前已累计关停水泥企业32家,45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50万吨。

  经济发展,环境容量是关键。我市中小水泥和落后生产线的关停,昭示着历届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心,以及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两者间的明智权衡。谈及节能减排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所在地木石镇的党委委员、副镇长徐殿涛深有感触:“那时,木石镇境内道路煤尘飞扬,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大家都抱怨木石的环境差、污染高……”

  随着节能减排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把企业建设和供水、供气、供电、污水处理等实行集中化管理,着重加强资源就地加工和转换、产品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我们镇万元GDP平均降低能耗4.3%、电耗4.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5.5%。”徐殿涛如是说。

  实践证明,十年来,尽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使财政收入损失上亿元,却减少了400余万吨标煤能耗,减排3108.4吨二氧化硫,我市的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的降幅也由此位居全省前列。滕州发展的步伐不仅没有慢、财政收入不仅没有降,企业效益反而有了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由此带来的综合效益,对全市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治污拆违筑牢环保防线

  “做为滕州市城市集中供热的热源企业,我们不仅投资7200余万元建设了集中供热管网,替代城区燃煤锅炉300余台,还建设了凉水塔降噪隔声屏障,有效防止了噪声污染。”回顾十年来污染防治工作,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文学感慨地说。

  十年前,由于造纸、淀粉等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扩张,一时间带来巨大的污染产出,我市主要出境断面群乐桥水质COD曾达到1200mg/L;现如今,断面水质COD降至20mg/L左右,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改善目标。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仅是市委、市政府的自觉行动,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2002年以来,我市以壮士断腕的气概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刮骨疗毒”,目标直指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等工作。十年来,我市先后关停了100多家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全市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了25%。从2008年开始先后投资2亿元对36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先后关停重污染企业12家。投资4.2亿元建成了两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6万吨。
  如果看到这些数据还没有直观感受,不妨听听出租车司机李良的感言。这位来自黑龙江省的小伙子在滕州已开了10年出租车,并且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滕州不仅城市越来越美,而且空气环境越来越好,生活在这里一定能够长寿。”李良称有在滕州定居的打算。

    完善体系打造生态之城

  初秋时节,行走在平坦舒适的龙泉路绿道上,深红色的路面、精致的骑行标志与四周的绿树红花相映,营造出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带。“骑自行车慢行在绿道上,可以一边欣赏沿途风景,一边还能锻炼身体,我和朋友每天在这条路上散步。”市民杨青锋兴奋地说。

  观水鸟嬉戏,听善国渔歌,闻天下秋香,这样的自然美景已在白龙湾大桥附近成为现实。白龙湾大桥至东滕城段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部分,不仅是我市截蓄导用重点整治工程,也是全市实施生态绿化带建设的一个缩影。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市把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围绕“森林滕州”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目标,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实施骨干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了“绿道”建设工程,全力打造自然生态与人文风景于一体的“穿城”、“环湖”、“绕山”休闲绿道;在广大农村,高标准实施了覆盖全市的农田林网工程……

  一项项工程的实施,构筑起我市更加完善、全面立体的城乡生态环保体系,如今我市的森林覆盖率也由2002年的17.4%扩大到32%。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的国家迎淮核查中,我市代表枣庄市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如今,一座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生态宜居城市正逐步展现在众人面前。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