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小江南,生态新润城。走进阳城县润城镇,漫山遍野松柏苍翠,乡间小道杨柳依依,工厂学校花草烂漫,农民公园波光潋滟。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新居,通达舒适的交通环境,日趋完善的承载功能,时尚多元的休闲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久前,该镇被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镇”称号。 近年来,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步伐,润城镇围绕创建“北方江南”园林城镇,规划先行。在基础设施规划上,坚持依托自然风貌、体现开发与保护并进、自然与时尚相存、功能完善且节约土地的原则。在城镇承载功能上将水、电、暖、气、讯、教育、养老、就医、便民服务、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改善一并纳入城镇建设中。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润城镇突出自然山水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原则,将优美、自然与城镇文化紧密结合,打造“江南园林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体现“山环水绕花满城”的理念。“山环”,即:依托润城镇区周边的天坛山、烟霞山、翠眉山、紫台山进行山体绿化,形成青山环绕小镇的格局。“水绕”,即:对沁河、东河进行整治,恢复沁河古道,在河面开阔处蓄水成湖,形成宽窄不一、蜿蜒曲折的城镇穿越水系。“花满城”,即:在镇区各片区建设公园、街头绿地,为居民提供贴身绿地。做到镇区“出门见绿、处处有花”。将山体绿化渗透入镇区,与沁河、东河带状公园相交,形成绿化网格,结合贴身绿地共同构建“山、水、城”和谐统一具有江南特色的绿地系统格局。 在镇区建设上,该镇围绕“让城镇走进绿色,让绿色拥抱城镇”的生态园林建设规划,坚持一次到位、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铺开了园林绿化建设。搬走了炉渣、矿渣等工业垃圾,挖开了沁河古河道,将沁河水引入古河道,形成了60万平方米水面,蓄水达90万立方的润阳湖。将沁河水草移植湖中,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沿湖分为三个梯次进行绿化:一是在老镇区段采取生态造景和人文造景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谐沁园;二是在老镇区与新镇区连接段,体现自然、生态特色;三是在新镇区段采取植物造景的方式,营造时尚、现代、精品的生态休闲园。在环镇区周围大面积栽植侧柏、桃、李、杏、核桃、甜柿、杨柳等30余万株,形成1500余亩的绿色屏障。四是加快了通道、道路的绿化。按照国道、省道、高速路两侧50米,镇村道路30米的标准进行通道绿化,栽植树种以杨柳、刺槐、松柏、核桃为主,在重点路段辅以木槿和万年青等品种;在镇区干道两侧栽植松柏外,还栽植了开花较早的本地特色灌木连翘;在高速路两侧大面积种植核桃等经济林,实现了种、管、护一体化。几年来,通道、道路绿化总里程达70余公里,种植树种达100余万株。描画出了一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如诗如画,生态自然”的四季风景画。 与此同时,润城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修建了润城至河头、润城至屯城两条连接南北的骨架公路,架起了横跨沁河东西的两座大桥,彻底改善了镇区的出行条件;建成了多功能文化广场、标准化运动场和具有江南“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观公园,改变了老百姓的休闲、生活方式;投资2.19亿元,建成12万平方米现代化小区——洎水新城,实行了水、暖、电、气统一供给。在新城内建成了立足小区、辐射全镇的全省一流的便民服务超市、活动中心、中心卫生院、敬老中心,实现了“病有良医、学有名师、老有善养、事无不便”的目标,使古镇焕发出生态、自然、和谐、文明的新景象。(记者 李斌、通讯员乔扎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