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这是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的概念,已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一座城市的最高荣誉是成为市民心目中的幸福家园。 一年前的9月14日,时任武汉市市长的阮成发对媒体描绘过5年后“宜居武汉”的模样:在住房保障方面,武汉将加强公共租赁房建设,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起形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将达到36平方米;在交通方面,5年后,武汉将居于国家“米”字形高铁网的中心,到全国主要城市都将有高铁可达。相继开通至上海、北京、成都高铁,争取开通武汉至西安、青岛等地高铁;5年内武汉市民将人人享有“电子病历”,避免重复诊断,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到2015年,“武汉通”将基本覆盖市民衣食住行的小额消费,市民生活将更加便利。 今年的10月26日,第47届国际规划大会举行武汉规划专场研讨会,多位世界顶级规划专家论剑江城宜居路径。来自迪拜的Jeremy最喜欢看的,不是城市的所谓地标,而是去看普通市民们生活的地方,比如菜场。以色列的Israel则最喜欢去大街小巷寻找老房子。在他们眼里,宜居城市不在乎有多少高楼、新楼,关键要有个性,有灵性。 武汉物价适中,配套齐全,环境优秀;是知音故里、黄鹤故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武汉宜居优势很多,大武汉要更宜居,在哪些方面需更努力? (徐世球,中国地大博物馆馆长,教授) 武汉市总面积840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四分之一,山体占百分之五。人们常将绿地比作城市的“肺”,将湿地比作城市的“肾”,把山比作城市的“脊梁”。 两江穿城,依山而立,这种自然格局,世界城市中少有,武汉可谓“天生丽质”。武汉的中心城区,从空中鸟瞰,山体50余个,从江南的九峰山、磨山、喻家山、珞珈山、洪山、蛇山,到江北的龟山、扁担山、锅顶山……宛如隆起的一道城市脊背。长江汉水两江交汇,东湖、沙湖、月湖,点点映照,成就大武汉的婉约风姿。 徐世球教授说,武汉“得水独厚”,建设宜居武汉,自然以保护水资源为首要。他建议:1.实行山体保护,不要以开发名义毁山,防止水土流失,尽量让山体保持原有的自然形态,有山方有林,有林自然能改善城市的呼吸功能。2.湖泊萎缩,中心城区湖泊水质恶化、呈富营养化。废、污水处理能力偏低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本地水资源优势,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应严控水污染,对填湖实施严厉的法律制裁。3.改善水资源环境,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 注重发展水文化创意产业 (吴琳,武汉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关注城市自然资源的宜居性规划建设,促进生态保护、景观建设、文化休闲创意产业三者的有机融合,推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突出城市特色,增加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会,增强城市吸引力,同时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兴产业的比例,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极大提升城市宜居性。 吴琳说,在继续保护水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水文化创意产业,将是未来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突出生态、文明、宜居特色的重要途径。 吴琳副研究员提出三大建议:1.武汉实行六湖连通,使受污染湖水从死水变成活水、增加水生物的多样性,排水渠道恢复为明渠,可满足排放功能,而且形成一道道景观,美化环境,为城市面貌的改观和景观业的开发打下良好基础。选择这些湖中的一个湖开发水景演出项目,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对社会招聘组建水景演出项目公司,使水景演出项目与汉阳六湖连通工程形成互动,利用湖北“端午申遗”成功的机遇,在汉阳策划“端午民俗节日”大型实景水景演出项目,使之与东湖、月湖水景呼应形成武汉湖泊景观专线;2.利用武汉滨江滨湖特色,建设贯穿龟山、长江一桥、蛇山、串联汉阳六湖连通以及武昌东沙湖的漫步道,在绿道建设中突出武汉水景观特色,使武汉湖泊景观专线与绿道有机融合;3.借偶像剧和重大题材电影、电视剧拍摄展示湖泊生态自然美,提高湖泊景观知名度。 推进武汉生态社区建设 (胡希龄,民革武汉市委员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回归自然为主题,以环保、生态、人居为内涵的生态文明社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加强城市绿色生态社区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适宜人居的室内外环境,对打造宜居城市意义重大。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对社区进行空间和功能布局。可以采取一城多心,大绿带、小组团的格局,规划中首先要做好绿地、水系的规划,尽量保留一些原始生态和植被。河流、渠堰、边坡要生态自然,维持人的亲水性,社区要形成生态林草绿地为廊道、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枢纽的最佳人居环境。 第二,社区不能成为“水泥森林”,要鼓励多搞绿色建筑。建筑设计要科学合理,施工安全且经济,房屋要采光通风好,节约能源。在实施工程建设时,不能搞大挖大填,不能破坏自然生态。要采用无污染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同时隔热、隔音、防潮、防腐性能好。室内装修科学,布局合理,舒适宜人,无污染。要积极推行屋顶绿化,屋顶可搞小公园或放盆景,沿街面的房屋窗外有条件的可以用花篮装饰。在社区的边缘,建筑的墙脚,小溪的岸边种植多种多样的野草、野花会更具迷人魅力。 最后,要广泛宣传和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强化市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景观意识,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承诺制,使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习俗蔚然成风。要创建绿色学校,以绿色课程、绿色校园来全面提升师生的生态素养。同时要利用每年的环保纪念日和植树节等活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为建绿色家园和生态社区多做贡献。 【一对老夫妇感受宜居】 住得舒心,出行放心 60岁的马道生随厂子搬家到武汉已经很多年了,退休后他跟儿子一起住在堤角,老先生的最大爱好就是钓鱼。 “黄陂新洲那边的很多小河小水沟我都去过,经常还能钓到野生的好鱼。”11月1日早上,记者见到老马时,他正约了老伙伴准备出发。 除了钓鱼,老马的“任务”主要是放学时间到位于道贯泉的老厂学校接外孙放学,他的女儿女婿还住在老厂。过去从堤角过去,这一段路不好走,灰也大,随着汉口北的开发,道路平整了,原来嚣张的中巴也停开了,改为秩序良好的公汽,老马骑电动车也放心了许多。 老马的老伴刘月琴的“任务”是照顾孙子,孙子喜欢逛超市,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他极具诱惑力,奶奶年纪大了,一直不喜欢出门,但后来门口开通了很多超市的免费班车,直接送到门口,不担心迷路拥挤,于是两个人就经常去逛逛,“一看一比一算,还能买到不少物美价廉的东西”。 来武汉这么多年,两个人对武汉也渐渐有了感情,觉得自己就是武汉人,对城市“宜居”,解释了一下,老两口才知道是哪两个字,但他们说,这么大年纪了,能觉得这城市还蛮方便,应该就是宜居了吧。 【相关建言】 @网友怪侠一捆柴:小街小巷小店,是一座城市活力的来源。有人说武汉是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其实这没什么好惭愧的,城市的主体是市民,城市就是为最广大市民服务的,关键是要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状态,找到归宿感。武汉不妨,再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名声,也抵不过油盐酱醋茶的便捷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 防止大而不当 @网友齐齐鼓起器:就算放眼全世界,武汉也是超级大城市,所以要防止大而不当,市民化不是贬义,但也要精细化,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要多在细节上下功夫。简单讲,要有长远规划,市民要提高素质。 多挖掘本地人文景观 @市民龙跃然: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武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发掘不够,传播度不够,媒体、文化部门、作家等单位和个人应该多在这方面下功夫,让市民有了解渠道。 加强社区建设 @网友奇强加白猫:我所在社区环境不错,但物业除了收物业费和保洁,在组织社区活动方面是个空白,我入住五年不认识邻居。建议这方面一定要加强,使大家能互相认识互相照应,寻求认同感归宿感。百步亭是个榜样,建议社区管理者都要去取经。 增加民众安全感 @市民柯玛丽:给市民安全感是实现宜居的重要基准线,公安部门对老百姓身边的小案子一定要用心办。武汉晨报去年报道的警察张国就是个好榜样,只有这些“小事”有人管,才不会有“大事”发生,社会才会涌现和谐的景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武汉市编制了《“山水园林”城市规划》,推动“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实施了中山大道改造等100多个工程项目,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去年,武汉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8%,森林覆盖率26.63%,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2009年,武汉市开始规划总投资158亿元的东湖、沙湖、杨春湖等六湖的连通工程。其中,连通东湖、沙湖的楚河,可促进两湖水体流动,形成动态水网,从而提升大东湖生态水环境综合处理功能。“楚河汉街”部分已于9月30日揭开面纱。 自2008年12月,武汉市第一个免费自行车租赁点在青山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三镇有5万辆,办理租车卡100万张,今年将再增2万辆。中国规划网武汉11月6日电 记者汪志民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