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最美小巷”20强的北门沟小巷 记者 杨可 摄
郑向东
中国规划网重庆9月2日电“它是老百姓心中最需要的,是当地居民齐心协力的结果,自然也是大家眼中的最美。”昨天,得知赵家坝南北滨河路和北门沟小巷同时入围“最美街道”20强,巫溪县县委书记郑向东说,为人而建城,从容淡定,巫溪城靓得自然。 鼓励市民参建家园 重庆商报:此次街道选美,赵家坝南北滨河路和北门沟小巷同时入围“最美街道”20强,值得庆贺,尤其是当年的“龙须沟”——北门沟小巷,能入围20强,十分不易,这是为什么? 郑向东:仅从体量规模上看,我们的赵家坝南北滨河路和北门沟小巷,不管是资金投入还是长度、宽度,在全市都排不上前20位。但它们是老百姓心中真正需要的,是老百姓亲手打造的,老百姓自然会从心底觉得是最美。 以前北门沟道路不畅、污水横流,居民怨声载道。2007年,由北门沟小区党支部发起,当地300多户居民义务劳动,清运了70多吨垃圾,彻底改变了北门沟环境……不仅如此,当地老百姓还自编自演,推出了一系列文艺作品,成为大宁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是有了市民的参与,才有了北门沟的巨变。所有的城市都应为人而建,包括街道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元素。城市建设应全民全程参与,如巫溪的旧城改造方案,从前期规划到设计定稿,全程都有老百姓“院坝会”式的参与。 珍惜老百姓的记忆 重庆商报: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都有不可磨灭的记忆和历史,请问,巫溪是如何保护、利用的? 郑向东:我们十分重视和珍惜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1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自然学家、探险家威尔逊曾来到巫溪,进行了为期9天的探访,从大官山到宁厂,顺大宁河至县城,拍摄了30多幅照片,记录下当时的古建筑、街道、水车、民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一幅照片显示,当时的北门沟附近,尚存建于乾隆年间的古城墙。政府发现,这段历史也镌刻于当地老人的记忆中。 经过勘测、开挖,当年宏伟壮观的古城墙遗址重见天日。随后,政府根据照片,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了一座一模一样的老城。城楼上梁那天,当地老百姓自发地赶来,放鞭炮、打腰鼓,欢天喜地地庆贺。 它看似是城楼,其实承载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这是对生活记忆、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老百姓的尊重。 滨河路限宽 追求亲近感 重庆商报:在城市建设中,作为拥有一流生态环境的巫山,是如何协调二者关系的? 郑向东:小到一条街道,大到整座城市,巫溪尽可能地用好生态之美。北门沟小巷采用国际先进的生态照明理念,光色进行分层,照明进行分段,亮度进行分级。这里的灯光如天上星光,若明若暗,不繁复不炫目。灯光的功效不仅仅是照明,而是与山体、河面完美融合,勾勒出自然之美。 赵家坝南北滨河路在整改前,是一片烂河滩。现在,南北滨河路沿河修建,白色古典风格的栏杆和枝繁叶茂的大树,相映生辉。 从街面看,赵家坝滨河路并不是特别宽敞,但“玄机”就在这里。有调查发现,如果路宽超30米,会让道路两侧的人无法看清对方的面貌,产生距离感。因此,赵家坝滨河路车行道宽仅12米,人行道宽各5米。行走其间,人与人之间平添了一分亲近。 巫溪正致力于打造一座生态小城,要“美得自然,建得从容,过得幸福”。 巫溪还是一座“平民城市”。它的目标是平实的,不做最大,但宜居;机会是平等的,无论是百姓,还是干部,都可平等享受城市环境;心态是平和的,这也是一个幸福城市的关键。 巫溪所有新建小区有这样的要求,公租房、廉租房、安置房、商品房要复合在一个小区,不对人群进行人为分隔,让大家平等地享有街道等公共空间,让城市成为所有人共同的家。记者 杨玥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