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红松林
汤旺河石林
沧海横流,人间正道。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90华诞。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走向复兴的奋斗凯歌。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与共和国同龄的伊春林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了骄人业绩。 伊春是重点国有林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全市林业施业区面积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高达86.5%,森林总蓄积2.38亿立方米,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绿色伊春”、“恐龙故乡”之美誉。 根据党中央的决定,1948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用火热的激情拉开了开发建设伊春的序幕。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广大开发建设者在茫茫林海雪原上建起了一座新兴的林业城市,建成了全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伊春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突出抓了严管资源、保护红松、林权改革、经济转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等事关全局的大事,鲜明地竖起了生态保护的旗帜、改革创新的旗帜、科学发展的旗帜,赢得了国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伊春相继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中国最佳避暑胜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还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等荣誉称号。 历经60多年的艰苦奋斗,伊春林区在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中,森林资源实现了长大于消的恢复性增长 保护森林、恢复生态,是伊春人民多年追求的目标。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中,历届市委、市政府在积极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的同时,在森林保护培育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开发建设初期,伊春林区创造的“采育兼顾伐”和“采育双包”经验,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国有林区推广。60多年来,全市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达到158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3370万亩,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后备森林资源。为了保护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珍稀树种红松,不让“红松故乡”变成“红松故事”,伊春在上级依然允许采伐,停伐则每年减少地方财政收入1.6亿元的考验下,2004年主动采取了停伐措施,六年来累计减少天然红松林蓄积消耗近200万立方米,并将胸径16公分以上的红松活立木全部挂牌定位编号建档,实行数字化管理,还相继发行了以“保护生态环境、拯救珍稀树种”为主题的红松龙卡,建立了红松保护基金,成立了红松保护联合会,开通了红松网,广泛开展了红松认领活动,累计募集资金3030万元,维护了伊春林区“红松故乡”的美誉。2008年以来又把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和林蛙、鸟类鱼类、蓝莓等物种列入禁伐和保护范围。将13万公顷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对其它分散但具有生态代表性和生物多样性功能齐全的湿地,面积大于8公顷的湿地,采取建立保护地的方式实施了长期保护。通过坚持不懈地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到2007年伊春历史性地实现了森林资源年净增500万立方米以上的良性循环。2008年,省委省政府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列为全省“八大经济区”之后,伊春全面加快了森林及其生态系统的建设步伐,并自2008年起实施了生态建设公共报告制度,2010年及时发布了中国林科院对伊春境内森林、湿地资源的生态价值评估结果。目前伊春森林和湿地资产总价值为1.26万亿元,每年提供的物质产品总价值为320亿元,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433亿元,每年释放氧气量1030万吨、价值38.6亿元,固碳12.3亿吨、服务价值达36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达到580亿元。在提供的生态服务中,只有34%被本地所用,其余66%都贡献给了其它区域。现在,伊春林区已经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进入了森林经营的新时代。再过20年,伊春的森林资源就可以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就能够把一个生态恢复良好的小兴安岭还给中国、还给世界! 历经60多年的艰苦奋斗,初步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主导型产业的转变,伊春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先后实施了“一下四上一活”、“综合立体开发”、“两改两开两调两带”、“二次创业、富民兴市”等发展战略,总结推广了铁力局“一改两管三分”和双丰局“两调一转”经验,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和经济转型之路。2005年5月和2008年3月,伊春分别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全市上下紧紧抓住这些机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主导型接续替代产业,使国民经济在传统主导产业萎缩过程中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林产工业正在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化和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森林食品、绿色能源、冶金及矿产开发等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壮大,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实现了由“独木支撑”向“多业并举”、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转变。 历经60多年的艰苦奋斗,长期制约伊春发展的体制性、社会性矛盾被逐步攻克,对内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目前全市中小型企业改制面达到98.8%,西钢集团、浩良河水泥、伊春啤酒厂等大型国有企业成功改制,非公有制经济日趋活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为了探索发展路径,伊春紧紧抓住“南资北移、外资内移”的有利时机,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外向带动战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连续成功举办了森林生态旅游节等系列节事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经贸洽谈合作,已与国内12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对外交往领域已扩大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2010年,全市就引进国内资金13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54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达3.02亿美元,外向型经济有力推动了全市快速发展。改革探索、体制创新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6年4月29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在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敲响了第一槌,从此拉开了中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年就将规划的5个林业局15个林场所8万公顷林木和林地全部流转承包给了6623户林业职工。林权制度改革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它真正触及了林业产权,初步建立起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真正激发了林业职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历史性地开创了国有林业多元投入、森林价值分类经营、“三大效益”同时收获的新格局。截至目前,所有承包经营林地内未发生一起林政案件和森林火情火警,林地承包户共完成更新造林10817公顷,其中在无林地、退耕还林地上造林880公顷,共节约国家育林基金投资6490万元,安置职工就业9934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承包户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户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为解决林区投入难、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增收难等问题迈出了突破性一步。 历经60多年的艰苦奋斗,伊春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大大提升。开发初期,受“先生产、后生活”发展模式影响,城镇建设明显滞后 60多年后的今天,“四区连片”的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城乡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相继建成哈伊路、鹤伊路、伊嘉路等公路,哈伊高速即将建成,全市“一纵三横一环”公路主骨架网和“两个半小时公路圈”初步形成。林都机场顺利通航,兴安湖水库下闸蓄水,“三供两治”工程全面铺开,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四城联创”成效显著,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惠及30万人口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三年来改造棚户区503万平方米、泥草房6465户,建设廉租住房1.8万套,林区群众将彻底告别居住近半个世纪的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昔日封闭落后的林城,如今正在向“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中等规模、生态园林”的世界级森林城市迈进。 历经60多年的艰苦奋斗,伊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开发建设60多年来,全市上下大力弘扬“红松精神”、“伊春精神”和“马永顺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和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始终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以解决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和低收入、低保障为着力点,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和对上争取资金更多投向民生。经过积极努力,较好地解决了拖欠工资和老知青、五七工、家属工养老统筹以及富余职工安置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并提高了森工企业职工工资,兑现了林区教师、公检法干警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全覆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使林区百姓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回首60多年来的林区开发建设历程,我们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些重要启示:要实现伊春林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必须把小兴安岭大森林及其孕育产生的森林文化视为伊春城市发展的灵魂,不断挖掘和丰富“红松精神”、“伊春精神”、“马永顺精神”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激励广大林区干部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神聚力,共谋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 辉煌的业绩已属于过去,新的创造尚寄望在明天。我们将以党90华诞为新的起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生态良好、产业发达、体制先进、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林区为目标,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努力实现伊春发展的新跨越。 第一,加快推进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努力把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继续高举生态保护的旗帜,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和“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兴市富民”发展战略不动摇,紧紧抓住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实施天保二期工程的历史性机遇,加速构建森林经营新框架。力争到2020年,重点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恢复小兴安岭开发初期的生态功能,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二,积极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在切实抓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以省委、省政府实施产业项目建设活动年为契机,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的方针,在充分考虑环境可承载力的前提下,大上项目,上大项目,集中精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速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林区。顺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总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向国家争取扩大试点面积,进一步放大改革的综合效应。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突出重点、优化环境,积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推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四,以“四城联创”为载体,加快建设现代化林业城市。全面开展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四城联创”。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打造“四区连片”的中心城区,尽快形成21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主体框架。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力争在国家政策支持期限内全面完成全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兴安湖水库、伊绥高速、热源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整体推动现代化林业城市的提档升级,力争2年内同步完成创建目标。 第五,全面开展“第三次创业”,加快林区职工群众共同致富进程。引导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森林管护承包经营,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通过创业实现共同致富。力争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9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深刻总结60多年来伊春林区在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业绩,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尽管未来的征途上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有全市上下的齐心努力,伊春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进的科学发展之路,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中国规划网哈尔滨7月7日电 记者林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