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是生产力、是财富、是未来。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规划的建设是盲目的发展,城市的科学发展,首在科学规划 从2008年至今,河源走过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没有范本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 “三规合一”即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指标”和城乡总体规划“定坐标”融为一体,实现“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 城市规划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核心和动力源泉。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商业等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上月27日至29日,市委书记陈建华、代市长彭建文率河源考察团赴广州、中山“取经”城市规划建设。考察团阵容强大,除了市和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还有市、县规划部门负责人和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全体成员。 此次考察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找出了差距,增强了信心。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广州、中山的城市建设给我市党政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陈建华、彭建文在考察总结会上指出,建设美好河源,要求我们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既做战略家,也做战术家;既要持之以恒落实规划,也要只争朝夕加快推进。 从2008年至今,河源走过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没有范本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 对此,省建设厅副厅长蔡瀛说,河源“吃螃蟹”进行规划创新, 走在了全省前列。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说,河源在全省率先推进“三规合一”,是把握全省产业转移和国家加大投资拉动力度机遇的举措,对河源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年底专程前来考察河源“三规合一”修编工作的山西省朔州市考察团称赞说,河源作为广东省“三规合一”修编工作试点市,“三规合一”修编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已经走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前列。 有关专家则指出,城市规划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核心和动力源泉。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商业等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1、河源“吃螃蟹”启动“三规合一”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建筑大师“否认”建筑而“肯定”规划,可见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多么重要。 说起这些年河源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就及其动因,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党政主要领导更重视规划、更懂规划、更关注规划了: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市规划委员会主任;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编制规划;引进专业人才,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花大力气,保证规划的落实,使城市发展惠及民生;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工作,等等。 巨变的背后是观念的超前。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规划的建设是盲目的发展,城市的科学发展,首在科学规划。正如陈建华在广州、中山考察总结会上所指出的,规划是生产力、是财富、是未来;没有高水平规划的建设,发展得越快就越落后;有了高水平规划的建设,即使发展得慢一点,但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会变得越来越好。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河源敢在全省“吃螃蟹”,在没有范本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当时的一项人事变动,足见河源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曾任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的工学博士潘安,调任河源市副市长,主持编制“三规合一”等一系列涉及河源长远发展的规划。 “三规合一”,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指标”和城乡总体规划“定坐标”融为一体,实现“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 从2008年9月启动修编工作,目前已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4月19日在本报公示,征求意见。 启动“三规合一”,首先源于对形势与机遇的准确认识:近年来,我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城乡规划滞后、城市设计水平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大、城市品位档次的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综合功能的增强。“三规合一”可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项目找规划”向“规划找项目”转变。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刻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准确分析市场开发前景,全面安排实施配套措施,搭建起对优质资源更具吸引力的空间载体。二是从“多头规划”向“一张图”管理转变。构建统一的技术平台,将各种空间信息,如城市的发展战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汇总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并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建立一整套项目协作的流程,形成统一的政策平台,使所有规划及相应配套政策保持高度统一。 其次是对机遇的正确把握。河源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积极推动京深高铁、惠梅高铁、汕湛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河源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靠的就是规划,通过规划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在《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河源城市性质为:环珠三角地区性中心城市,广东省新兴的产业基地,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适宜居住、创业、休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环珠三角地区性中心、粤闽赣交通枢纽、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产业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河源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我市践行“三反”理念,大力发展“四新”产业,实现“三大崛起”的必然要求,为我市实现率先崛起描绘了蓝图。 2、规划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 如果说“三规合一”是城乡规划建设的总纲,“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等专项规划就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每一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灵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科学规划和城市建设格局,这一灵魂体现在形成独特的城市魅力,使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撞、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独特的记忆。 河源如何构建城市灵魂?规划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2008年,陈建华撰写《公园城市构想》一文并在本报发表,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构想。随后,规划建设部门组织开展了公园城市体系规划研究,对市区生态、文化、景观等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形成了公园城市规划初步设想。2009年2月,形成了《河源市公园城市体系规划》初步成果,明确了公园城市的主要思路和规划目标,提出了增加“万绿水城”的规划内容。 《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已经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和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该《规划》提出了“一环、二轴、多点、网络化”的空间布局。一环,即桂山、梧桐山、笔架山等城市外围绿地构成的环城生态绿地;二轴,即东江、新丰江滨江岸线组成的以景观、休闲、旅游、生态为主的城市景观轴线和生物通道;多点,即镶嵌于城市中的28个大型“骨架”公园;网络化,即以河流绿化带、道路防护林网、林荫大道等“绿色廊道”为脉络,以休闲公园、花园、小游园为节点的网络化绿地,形成“城中有园、园中建城,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好景致。 《河源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以保护、修复、提升为指导思想,对市区水系建设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万绿水城的概念,提出了 “一核、一区、两江、六库、七楔、多湖、多河”的水网总体布局。一核,即万绿湖;一区,即新丰江与东江两江交汇处形成的核心水景区;两江,即东江和新丰江;六库,即中心城区范围内6个中小型水库,包括香车水库、洪洞水库、七礤水库、万洞水库、新坑水库、斩坑水库;七楔,即沿城市绿色生态廊道流入城区的河流;多湖,即中心城区范围内多个点状分散布局景观湖面;多河,即城区内的部分自然河道及人工新开挖的景观河道。规划后水面面积由22.54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9.8平方公里。水面率增加了2.9%,达到11.92%,高于国内其他水城水面率11%的水平。“万绿水城”呼之欲出。 3、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人本理念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居于城市。”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城市的一个经典定义。城市的主体是人不是物,没有人的因素,城市的发展将失去依托和意义。 与此异曲同工,在今年3月召开的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陈建华指出,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民生为重,以人为本。这也是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主线。从“三规合一”到“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等专项规划,再到各项控制性详细规划,无不体现出人本理念。 《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就提出了“一带”、“两心”、“两轴”、“四廊”、“六组团” 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在城市总体格局明确划分了行政、居住、教育、服务功能区,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行业聚集区,文教科研与城市生活轴线,预留由水体、绿带构成的生态廊道等。“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等专项规划则是利用河源“山、水、林、泉、人、文、龙”七脉资源,建设宜居城乡,使优良的生态资源与丰富的水资源为全体市民共享。 2010年,市规划建设部门完成了11项重大规划成果的编制,其中就有《市区村民保留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市区小学布点及农贸市场布点专项规划》、《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等项目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规划成果,大部分已经开始付诸实施。例如,市区学校的布局调整、农贸市场的改造建设,都是以《市区小学布点及农贸市场布点专项规划》为依据的。 再如,河源实行反经济周期操作,建设市区“五路一桥”,都是以《河源市公路网规划(2009—2030年)》为依据的。未来几年,我市将继续加大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未来3年我市计划投资249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资220亿元),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规划来看,到2030年,我市将形成以高速公路(含快速路)为主骨架,以二级及以上公路为主干线,与周边地区衔接顺畅,市域内各乡镇联系便捷,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网络。 4、持之以恒只争朝夕绘蓝图 规划与现实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怎么走?河源的答案是:既要持之以恒,又要只争朝夕。 去年,笔架山公园、梧桐山公园开园迎客前,陈建华回应网友关于公园城市“十问”时就指出,公园城市建设应遵循“理念先行、合理规划、组合资源、健康功能、持之以恒”20字方针。如果现在的钱不够,那么就先规划起来,等有钱了再动工,建设公园城市就是要一个一个地建,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公园城市就是这么慢慢积累起来的。 在此次赴广州、中山“取经”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陈建华再次强调指出,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恒心和耐心:“对于城市建设工程,我们绝不干‘半拉子’工程,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百年大计的工程。中山市的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给了我们很强的启示,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智慧、规划、理念和市场运作,保护‘城市记忆’、繁荣城市、富裕人民。” 在考察总结会上,彭建文则道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对于认准了的、对河源长远发展和广大群众有利的事,我们千万不能畏手畏脚、裹足不前,必须排除万难,以成效证明一切。城市建设,必须高效率推进,看准了就干,确保重点工作快见成效。”中国规划网广州5月7日电 记者刘丽丽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