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解读
核心提示 这是沧海桑田,不断生长的神奇土地;这是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创业热土;这是承载着新梦想、新愿景的科学发展大平台。 今年2月23日,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挂牌成立。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这片成长的土地上,新区人加快制定各类各项规划,以一流规划引领新区大开发大建设。11月26日,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面对周边众多新区新城的激烈竞争,杭州湾新区如何做到独辟蹊径,实现脱颖而出,新区总体规划直指该核心问题。 信心满怀,杭州湾新区的自身优势让规划设计者们欣喜。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储量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自2001年启动开发,新区产业快速腾飞,形成生机勃勃的产业新区。 历史性机遇,现实的优势。杭州湾新区城市职能加快由单一的生产职能向综合新城转变。坚持生态优先,完善综合职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平衡,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指导建设宁波北部现代化高品质新城区。 大潮大桥大湿地,新区新城新生活。站在希望的当口,“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呼之欲出。
新变迁 热土上的崛起 从不间断的规划 与时俱进看新区,以高标准规划引领新区开发建设,自2001年以来,这片热土上的规划从未间断。 2001年,慈溪经济开发区搬迁至杭州湾新区后,根据《慈溪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基本定位为工业区。 2004年,《杭州湾翡翠海岸新区概念设计及总体城市规划》,首次明确了145平方公里概念和东、中、西三大功能布局。 2007年,杭州湾新区着手启动了跨海大桥南岸27平方公里服务业板块开发,委托易道公司编制了《杭州湾大桥东侧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 2008年8月,杭州湾新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编制了《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业业态区战略规划》,该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了原27平方公里杭州湾现代服务休闲区、滨海休闲旅游区、世行GEF湿地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所属地块等四个区块,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提出了建设杭州湾国际商务休闲城的概念。 2009年,浙江省作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的战略决策。宁波市及时抢抓机遇,11月,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新区面积从原145平方公里扩大至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 宁波杭州湾新区挂牌成立后,根据新的目标定位,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主持编制《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今年10月,《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总体规划上位衔接长三角区域规划、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宁波市市域总体规划,充分考虑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以及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杭州湾片区规划、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规划、杭州湾国际商务休闲城分区规划。总体规划高屋建瓴,全局引领,指导新区大开发大建设。 规划范围:东至水云浦,南至七塘公路,西至湿地保护区西侧边界,北至杭州湾新区规划建设填海区域和四灶浦水库。根据新测绘的地形,规划面积约2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30年,展望至2050年。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5年。
新定位 “宁波北新城 生态杭州湾”揭开面纱 总规强调,杭州湾新区是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服务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上海”,是宁波“一体两翼”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引领大余慈北翼发展。 对接上海,杭州湾新区位于100公里辐射圈的“南上海”,无论空间距离,还是角色分工上,都承担起对接上海的前沿阵地职能,承担“南上海”区域服务职能。在角色分工上,杭州湾新区具有的生态职能独一无二,可承担上海周边分时度假和体育休闲的职能,从单一的工业海湾向工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综合型海湾转变。 体现在宁波的战略地位。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直接拉进了宁波与上海距离,宁波需要在其与上海之间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构建一条从宁波到上海的轴线,杭州湾新区可以弥补宁波区域服务职能的缺失。 引领大余慈北翼发展,成为宁波北部副中心城市群建设的重点区域。宁波北翼空间格局逐渐变化,“一湾四城”格局形成。一湾:杭州湾;四城:慈溪、余姚、姚周、杭州湾新区。根据各自职能定位,杭州湾新区定位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其城市职能是北宁波重要的国际化、区域化生态新城。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服务、国际性体育休闲、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特色民营经济职能。
新职能 宜商宜居宜业 全面完善城市功能 杭州湾新区的城市职能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国际性、区域性服务职能;省级、市级产业职能;地方性服务职能。 根据规划,新区集聚人口规模,完善就业体系,促进新区从工业新区向综合新城转变。近期规划至2015年,宁波杭州湾新区常住人口为20万人,远期至2030年,人口规模55万人,同时新增城镇就业岗位需求约为35万个。
新跨越 四个重点篇章 演绎新区新传奇 从区到城 打造现代都市样板区 总规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由传统产业集聚区向综合性新城转型的发展理念。 对杭州湾新区而言,综合新城目标的实现对其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即必须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的平衡。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高端特色、现代产业高度发达的新城区;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生态特色、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的新城区;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智慧特色、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城区。 突出生态 建设品质生活基地 生态环境是杭州湾新区最为主要的优势和特色。杭州湾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保护生态,而是要强调突出生态,做足生态文章,打好生态牌,体现与其他地区差异的城市定位。 从区域开发角度看,杭州湾新区是环杭州湾地区独一无二的净土。规划充分利用杭州湾新区生态岸线、滩涂、湿地和水系这四大特质,构建国际化的生态休闲新城。 突出生态岸线,围绕海湾发展海湾经济,打造知识海湾、休闲海湾、生态海湾;合理利用滩涂围垦土地资源优势,以土地存量优势和紧凑发展的思路来提升该地区的发展潜力;结合湿地打造生态休闲功能板块,并围绕湿地进行多层次综合性城市功能主题开发;理水成网布局城市功能和营造城市景观,建设生态、宜居的“漫”生活基地。 产业升级 构筑高端产业集聚区 从区域功能看,杭州湾新区是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作为未来宁波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先导区,这一地区除了现有的传统制造业外,未来发展应以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从自身产业发展看,目前杭州湾新区的主要产业包括汽车配件、电器机电、小家电、纺织化纤等。结合余慈产业和对岸产业基础,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需求,这一地区适宜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势能的产业类型。 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以高端化、高新化、高产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设计、运动休闲等高端服务业,辅以良好的居住环境及配套,打造以高端产业为特色的生态新城。 新区还将突出智慧特色,加快构筑智慧产业发展平台,重点推进智慧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平台的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智慧产业园实现产业资本投入300亿元,智慧产业成为新区成长速度最快、发展效益最好的新型主导产业。率先推进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管理等在新区的广泛应用。 文化塑造 镌刻新区新景新貌 在当代杭州湾新区发展建设的进程中,应当秉承文化传统,重点提升新区的文化气质,突出围涂文化、越窑文化、大桥文化等文化元素。首先,应当充分展现新区围垦的历史风貌,“理水成网、筑湖成城、塑塘成廊”,城市建设与海塘风貌相得益彰;其次,新区的城市建设应当走品质化、精致化路线,注重内涵提升,似青瓷般“大气而不失精巧,夺目而更显端庄”;第三,彰显区域节点魅力,突出强调大桥景观的标识特色,并以此传承新区人开放、开拓的积极进取精神。
规划师手记 共造一个高品质新城 2008年10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宁波杭州湾新区这片独特的土地,就被其诸多独一无二的资源所吸引。 拥有位于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桥头和三个特大城市中心的区位,拥有长三角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拥有发达地区所急缺的广袤土地,拥有八年的产业建设基础。加上浙江省、宁波市对新区的政策支持,这是一处抢占先机、影响深远的大手笔。毫无疑问,我们认为这一地区不应仅仅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业开发区,功能提升、产业提升、形象提升是时代对新区的新要求。 此次新区规划首先从区域层面明确该地区功能,提出相应的产业提升要求。因此,“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是我们对新区定位的诠释,强调新区是对接上海的前沿,承担区域性生产服务职能;强调新区体现宁波战略性地位,成为宁波战略高地,实现新区与宁波同城化发展;强调新区引领大余慈北翼发展,成为余慈地区城市发展的品质示范区。而在空间布局上,追寻基地海塘文化历史,提出“理水成网、筑湖成城、塑塘成廊”的布局理念,“百米见水,千米现湖”是新区营造新生活方式的载体。大桥文化、围涂文化、越窑文化等文化元素的融入是提升新区文化品质的关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副总规划师 孙娟)记者 魏 萍 袁红薇 中国规划网宁波11月3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