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
如今,视环保生态为发展生命线的宣城人,正以大手笔持续优化生态、增色“多彩宣城”。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目标,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生,走出了一条具有宣城特点的生态文明创建新路子。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5个。宁国市、绩溪县已获国家生态县(市)命名,并成为国家第五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市);郎溪县和泾县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广德县和旌德县年内有望完成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9月30日,我市正式被授予“安徽省生态市”称号,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年内可望完成环保模范城市省级预评估。 去年12月,在市委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为我市发展的先导战略,明确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自然与人类高度统一的绿色发展模式。 贯彻落实“生态立市、环保优先”战略方针,市委、市政府从重大决策起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统筹、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生态创建工作体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全过程。同时,我市提出了“六城同创”战略,统筹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推动创建工作协同发展,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实现创建资源成果共享。 为推进创建,我市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管理、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首先是建立了以环境监测为主的环境基础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环境监督性、应急性和预警性监测,做好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构建了全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切实发挥环境监测基础性作用。其次是建立了以环境准入为主的环境标准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推动开展重点产业规划环评,落实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严守项目审批准入关,严防高污染、高风险项目的落地,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意见》,严把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关,实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公示制度,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目前,我市已有3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3家企业获“安徽省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再次是建立了以环境监察为主的环境安全管理体系。继续深入开展环保“绿剑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查处环境违法案件。不断创新执法机制,实施环境监察痕迹化监管,实行了工业企业“一企一档”分级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环境行政处罚工作,落实了听证制度,实施了案件“后督察”机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整改的督查力度。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抓好环境风险防控,提升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 守好生态这一生命线 铁腕推进整治 建成环境污染治理机制 4月9日上午,市长韩军在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市推进工作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城乡环境治理,以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造功能完善的生态设施,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监管体系。 建设“多彩宣城”,要做好“加法”,推进生态绿化建设,更要做好“减法”,减少城乡污染。目前,随着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乡面貌得到改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城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全市上下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城区89台燃煤锅炉全部退出,实行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高污染排放机动车区域限行制度,制定实施了《宣城市市区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完成城市道路“白改黑”7条,改造老旧小区230个,清淤截污河道7条,治理背街后巷和主次干道186条,整治集贸市场和菜市场21个,整治小餐饮1158家。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及生态新区、环南漪湖区域总体规划编制,续建、新建道路36条,竣工通车9条。宣中新校区建成使用。宛陵湖西湖景区基本建成。图书馆、规划馆、体育馆全面开工建设,主体工程接近完工。合工大宣城校区二期、北门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市区新建城市公园3个,建设和提升6条绿化带,新增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成园林式单位、小区108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2011年以来,我市共争取近亿元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了农村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全市目前已建成农村集中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19个,氧化塘污水处理设施11个,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74个。加快了对水阳江、青弋江、南漪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落实了辖区水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 紧抓生态产业 形成生态发展之路 近年来,在推进生态创建过程中,我市生态产业发展迅速,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为推进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我市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根据宣城市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使农业生产技术得到高效使用。全市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2个,其中部级12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57家。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数分别为69个、98个和65个。 ——扩绿增容提升生态林业。我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按照“山峦叠翠皖东南,水墨诗韵新宣城”的理念,重点实施森林建设与绿化工程,着力提升城市、村庄、道路、水系、庭院绿化水平,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与湿地绿地系统,着力弘扬生态文化,构筑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大力建设形成南“屏”北“城”、两“廊”三“网”和四“区”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打造品牌推进生态旅游业。我市以“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为载体,突出生态环境、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提升“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形象品牌,着力构建以市本级为龙头、县市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128个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打造敬亭山宛溪河诗山宛水品质提升工程、大桃花潭景区开发建设工程、青龙湾生态旅游示范工程、扬子鳄旅游开发工程等八大工程;第六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并荣获“美丽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文化艺术节”称号;新创4a级景区2家、四星级宾馆3家;新创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9家;泾县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郎溪入选中国“十大休闲小城”;宣纸文化产业园入选全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8%和15%……
建设“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我市在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的三年多时间里,上下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宣城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今后,我市将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将山水诗乡描绘得更加绚烂多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