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时代正在远去。今天,无论是正在考验我们的沙尘暴、干旱,还是颇为流行的绿色食品、低碳经济,都凸显着生态环境的价值。也因此,正在进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受到广泛关注。 把“生态”作为特色,并放在“经济”之前,体现的是一种新型财富观。正如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所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而鄱阳湖就是这种优势的集中体现。 许多时候,我们将大自然的馈赠视作理所当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1997年,一个由13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功能作出了价值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自然提供的服务和经济价值总计约为每年3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与全球每年的总产值相当。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上也是得不偿失。 如果把目光投向过去,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源于生态良好的黄河、长江流域;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国的消逝,很大程度是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1998年的南方大洪水,与长江中上游森林的严重破坏密不可分;频频发作的沙尘暴,也跟植被的破坏息息相关。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局部的花好月圆,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兴衰;不仅是一个经济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讽刺”,几年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的这句话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事实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讽刺、同时也拖着现代化的后腿:根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而这仅仅是环境污染损失的局部计算,并且不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 有定位才有地位。对于江西来说,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带动,在发展中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克服“重发展、轻保护”的历史惯性,把良好的生态作为最大的财富、把保护“一湖清水”作为发展的重要前提,不仅找准了自己的发展定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可能。 当然,强调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要守着“金山”受穷。无论是经济尚处落后地位的江西,还是置身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发展依然是第一要义。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认识水平,也检验着执政者的政治伦理。 党的十七大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正是基于生态的重要价值和基础作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下,重新审视生态的价值,克服盲目发展的冲动,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是江西正在进行的探索,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