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垃圾围城”愈发成为城市发展之痛。 垃圾处理形势究竟怎样?应该怎么看待垃圾焚烧?垃圾分类难在哪里?“垃圾围城”能否得到缓解?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有关负责人。 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 问:怎么看“垃圾围城”现象? 答:在我们看来,“垃圾围城”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当前垃圾处理工作面临严峻形势。201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1亿吨,比2011年增长700万吨,增长速度有增无减,总量很大。超负荷运转也大大缩短了垃圾处理场的寿命,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运用综合手段,全面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这一意见是垃圾处理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依靠各级政府认真落实。 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超过产生量的增长 问:“垃圾围城”现象能否得到缓解?能否给出一个时间表? 答: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水平有所提高。2012年我们受住房建设部委托,承接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级评定活动,累计有490座填埋场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约占全国填埋场总数的84%。 尽管垃圾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目前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已经超过了产生量的增长,据我们所知,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总投资达到2636亿元,新建处理能力39万吨/日。2013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4.6万吨每日,比2011年提高了9%,无害化处理率84.8%,比2011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十二五”末设市城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的目标可以实现,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是能够明显缓解的。 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政府要持续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标准,制定健全规范,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监管;企业要高标准运行,把握企业利润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和监督,大家都朝着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焚烧技术是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 问:目前,一些城市大量建设垃圾焚烧厂,而一些群众反对在周边建设,究竟应该怎样看焚烧这种处理方式? 答: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填埋比例偏高,焚烧比例较低。填埋为主,意味着要不断占用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特大城市已没有土地可供填埋,采用焚烧技术是当前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 焚烧处理方式已经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技术成熟。我国从1988年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经过20多年的消化和科技攻关,已经基本掌握国外主流的焚烧技术,主要装备实现了国产化。从目前已经建设运行的设施来看,去年检查的54座炉排炉型焚烧厂全部通过了无害化评定,其中评定为A级以上的占93%,是可以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要占全国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东部地区要达到48%以上。今后,焚烧处理将在我国垃圾处理系统中占重要地位。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可知、可防、可控 问: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如何处理? 答:二噁英是可知、可防、可控的,它的主要来源不是生活垃圾焚烧,在焚烧炉内充分燃烧是减少生成的根本,同时可以通过布袋过滤、活性炭吸附等技术措施,有效减少二噁英的排放。而规范的焚烧设施建设运行,实际上是大大削减了二噁英排放。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较健全的建设、运行、维护、评价标准,国内外的排放标准都是安全的。我们不可能最终消灭二噁英,但我们可以在综合考虑环境、经济、人体健康风险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减少二噁英的排放。 垃圾分类开始起步 问:尽管一些城市推行垃圾分类,但是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从全国来看,垃圾分类进行得如何? 答: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各方普遍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全社会的工作,要从每个家庭、社区和单位做起,减量分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和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紧密相关,现阶段应着重考虑设施建设和源头减量。 垃圾分类推进五大难点 问:您刚才提到垃圾分类工作开始起步,推进这项工作主要难在哪? 答:一是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不一致,大家普遍有了认识,但路径、技术路线还不是非常清晰,我们的“拾荒大军”和废品回收体系已经把垃圾总量的20%至30%回收了。 二是分类意识变成自觉行动还需要时间。由于垃圾分类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专门分类反而会多花时间和精力,多数人都会把垃圾分类的行为无限期延迟,理由有很多,诸如不理解垃圾如何分类、没有时间、垃圾后端不配套而缺乏信心等。 三是缺乏垃圾分类的协作机制。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配合度不够,垃圾分类工作单靠一个部门完成难度很大。 四是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配套支持,资金缺乏保障,很多城市实行垃圾源头分类后,后续的分类收运车辆、处理处置设施配套较困难,导致垃圾分类后又集中运输和处理处置,使居民的分类收集热情大大受挫。 五是缺乏约束机制。由于垃圾分类还未形成固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对公众垃圾不分类的行为,除了监督和规劝,找不到其他更有效和有力的措施。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就垃圾处理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相信垃圾分类工作将会有大的进展。(记者杜宇)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