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傅勇 曾健 天津报道 违规现象频发折射车改艰难 “天津宝马警车事件”之所以受到围观,缘于近来频繁出现的公车违规现象。 10月25日,宁波一论坛网帖称,10月22日下午3点多,在宁波江北万达公寓5号楼下,一辆车牌号为浙B37635的城管执法车上装了一车家具,几个人正在忙着往下搬。很快,一则“城管执法车帮人搬家干私活”的帖子受到网友热议,数万名网友关注了该贴。10月27日,宁波市城管局发布情况说明,确认这辆城管执法车当时确实是在干私活。 在此之前的10月4日,网友在老挝旅游时发现一辆牌照为云E84547的吉普车,其车身上喷有“农业执法”字样。网友纷纷质疑,楚雄农业执法车国庆现身老挝是公车私用搞免费旅游。 随后,楚雄州委外宣办、楚雄州政府新闻办表示,驾驶云E 84547车辆的赵朝魏系楚雄州农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此次出境未向楚雄州农业局领导报告,属个人行为并公车私用。 更令人诧异的是,“车随官走”还竟然一度在湖北广水成了惯例。据广水市监察局副局长何艳华说,从2000年到2003年,有13辆公车被带走;2003年到2009年底,又陆续有15辆公车被带走。 广水市人大财经委主任马国庆说,据他了解,有部分将车带走的官员,将车给了亲戚用。 离开时带走车,到了新单位又配一辆车,于是带走的车就名正言顺地成了私车。更为过分的是,一些官员在知道自己要调走后,专门在临走前买好新车,以备他们带走。 一连串的公车违规案例显然放大了公车腐败对公众的伤害。 据近日《法制日报》视点版与搜狐网进的联合调查显示,当接近2000名被调查者在回答“你身边是否存在违规使用公车的情况?”这一问题时,有97.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 而这些案例的背后,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公车改革和治理的艰难。 公车改革仍在路上 近年来,公车违规的各类新闻热点事件一次次集中表达,使得公车制度备受诟病,从而引发了一轮接一轮的公车改革,但长期以来,形形色色的公车改革收效不大。 对于公车改革,广州白云区政协委员信力建曾有过这样的说法:中国自上世纪末启动“公车改革”以来,历经十多年年,“公车改革”今天仍然在路上,还在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比较之中,耗时之长,足够打赢两次抗日战争。从“公车改革”的曲折,民众可以感受到制度改革之难,远远难于技术手段创新。 为何公车改革这么难?因“一个人的车改”而被中国网民称为“中国最具个性官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回答是:制订车改方案的人,都是坐公车的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莘也表示,“让有权享用公车的人来制定改革方案,很难自己割自己的肉,只会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这样制定出的方案很难达到让老百姓满意的程度。公车也是公款消费,如果仅让有权享有公车的人来主导改革,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其实,公车改革无论怎么改,都回避不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干部的“利益”。公车改革真正的“难”题在于,“查”出公车违规能怎么样? 这些年公车改革迟迟没有多大进展和见到成效,或许症结正在于此。以前面提到的湖北广水为例,两年过去了,到现在只有少量辆公车被追回,其他公车仍然被调离广水的官员占用,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被追责。而带走公车的原广水官员,大部分为副处级以上官员,其中不乏原广水市的主政者。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说“即使通过技术手段发现了公车私用的现象,也是很难处理的,因为监督的人处于权力的弱势,而坐公车的人一般比较强势。治不住公车实际上就是治不住权力。如果不通过建立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实现权力平衡、推动信息的公开,技术再先进也没有用。” 因而,中国最大的战略型民间智库公司安邦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公务车使用人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天然反对公车改革。在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公车使用改革的“雷声”会不断地响起,局部也会下些“雨点”,但如果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