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有一个简单的名字:“城市病”,指的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病”的集中暴发期。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数据显示,到2008年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5.6%,城市人口已达到6.07亿。到2015年,城市化率将超过50%,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早在2003年,有关专家就指出,要防止四大“城市病”:一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短缺;二是一些城市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修建大广场、政府大楼等,但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供热、供水、排水、排污设施较差;三是城市缺乏特色,千城一面,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建筑破坏严重;四是一些大城市的规模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已经出现,空间布局不能得到有机的疏散,造成城市“摊大饼”,不堪重负,而中小城市又得不到发展。7年过去了,“城市病”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其实,“城市病”几乎无一不与权力病有关。比如,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实际上与权力热衷于面子工程有关。当前,不少城市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为此大拆大建、贪大求洋,可基础设施却未同步跟上。试问,有多少管理者,既关注城市的面子又关注城市的里子,既致力于地面上的繁华又用心于地面下的畅通?今年入夏以来,连续地强降雨让不少城市内涝成灾,这显然不是偶然。城市逢雨必涝戳中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软肋,暴露出管理者热衷于看得见的政绩,而忽略了民生里子。 再说,城市缺乏特色,千城一面,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建筑破坏严重。这是为何呢?答案是,在利益驱动下,一切唯利益马首是瞻,缺乏对历史的起码温情和敬意,只要能换到钱,能商业开发,能从中中饱私囊,就要大拆大建。在规划上,有的官员喜欢拍脑袋。“规划规划,不敌领导一句话”,或者“崽卖爷田不心疼”,拆了建、建了拆,一拆一建之间,GDP上去了,老百姓最需要的社会保障却无法落实。如此种种,不正折射出权力的病变吗? 城市病了,如何治? 一是调整城市的考核指标体系,正如有学者称:“过去总是用GDP、效率来考核城市和干部,现在提倡用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如果城市的管理者能以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作为管理城市的理念,‘城市病’就能大大减少。” 二是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官员的问责力度。谁滥用权力,不以民生为重,谁就应当被问责。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