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论剑 > 热点话题 >

城市的GDP冲动与价值迷失

时间:2011-08-08 16:54来源:时代信报 作者:为之

    曾几何时,“城市化”还是个让人热血奔涌的词,如今,它过分华丽的身姿却让人倍感无奈。从前,城市化是寄托无数乡村青年远大理想的梦乡,如今它却可能孕育出一种繁殖迅猛的病灶,滋养出焦虑、肥胖、抑郁、功利,臆想等病征的发作。城病了千城一面、速度至上的造城冲动,齐头并进的标志物心态,就是它的病征。城市形象日渐焦虑焦虑背后,是政绩冲动及根深蒂固的GDP崇拜,由此带来了城市美学和价值理念的迷失。
    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城市化不能“贵族化”》的文章,指出近年来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忽视对百姓的服务功能,大楼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洋,可百姓却感生活不便、生存空间狭小。
    仅仅一周前,《人民日报》还曾披露,全国有655个城市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中国城市化正在“大跃进”。
    事实上,正如这两篇报道呈现的顺序那样,城市“贵族化”倾向不过是城市化大跃进过程中诱发的一种病征而已:建筑洋了,特色没了;档次高了,生活难了;城市大了,“空间”小了。
    置身当下中国,你难免会有“全球化”的幻觉,不管到哪个城市,外形都差不多。如果把城市拟作女人,原本火辣辣的重庆幺妹,嗲嗲的成都粉子,多情湘妹子,气质苏杭美女,精明上海女人,眼下都甩掉土气,改换同一造型一夜之间都变为金发高鼻,丰胸翘臀的西洋身段。
    究根问底,病因很简单,主要是很多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重政绩轻民生,不惜耗费公币,只求做大家看得见的。而看得见的自然是GDP,是形象工程。这便是中国最流行的“城市美学”。这种“美学”最大的悲剧在于,建设未能考虑社会发展现实,未能评估建设项目所能带来的效率和利用率,也与公众的民生期望相脱钩,盲目求大、图面子好看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财力及资源浪费。
    而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决策,城市的主人往往是缺席者,拥有话语权的并非广大市民。所以,“城市化”最终沦为“政绩冲动”的借口,成为部分官员竞逐政绩的沙盘。
    弊端由此显现,城市越来越像一个奇异的悖论:奢华与欠账并存。
    一边是城市越来越华丽,但高耸入云的摩天楼阴影下,是丛生的蚁族与鼠族,且数量在继续扩散。
    一边是城市的外观越来越漂亮,一边是市民的生活水准停滞不前。吃个馒头就交17%增值税。所有的消费品价格都在涨,房就不说了,柴米油盐,大白菜小白菜,涨价比翻书快,惟一静止甚至后退的,是平民的工资。
    在国内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越来越豪华,工地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有,也只仅存在高尚小区。
    城市走得越快,飞得越高,所以她需要丢弃在途中的赘物也会越多。
    豪华办公楼、会展中心、主题广场、亮化美化工程等同质化严重的标志物拔地而起的背后,大批中国风格本土气派的旧建筑被拆,城市原有历史风貌被破坏。
    笔者见过一则地产广告,“选择居住,就是选择阶层。”这则广告词颇有意味,首先它划分了一道鸿沟,你和我都在这座城,但我们有区别。其次它说,你不是我桌上那碟菜,少数人才是。
    这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贵族化倾向,是不是隐隐也有相似之处?我们都曾为城市化进程感到自豪,但空洞的自豪之后,我们却没有收获理应伴随的满足感。城市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看起来已经非常美好了,随便挑一个国内二线三线城市,其拥有的摩天楼数量,比起曼哈顿似乎也不会太差,但我们的生活因城市外貌日趋迤逦而变得更美好了吗?
    城市化进程迄今,有个问题已不容回避:城究竟为谁而建?城,究竟是谁的城?
    既然建设城市的目的是让人生活更美好,所以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只有人。城市形象的贵族化远非目的,城市的民生、品质才是。若为城市化牺牲民生满意度,就值得警惕。无论“贵族化”,“大跃进”,都在明显暴露出当下不少城市经营者对“城市美学”的理解错位,以及城市价值感的理念迷失,而这,不过是唯GDP考核的指标体系所主导下的连锁效应。
    考核一座城,不是看拥有多少华丽标志,建筑是冰冷的,而人是有温度和感知的,应该问问市民,满意吗,方便吗,顺心吗,幸福吗?
    好消息是,各地十二五规划显示,单一的唯GDP考核指标体系将终结,“幸福”将成为各地施政的导向这是积极的信号,也是一次反省的机会。应当深入思考的是,城市,是让生活更美好,还只是“让一小部人的生活更美好”?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