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人物风采 > 人物专访 >

家国情怀 涌泉相报

时间:2019-07-18 09:2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李华云
——记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陈涌泉
 
    ●特邀记者 李华云
    他是个不小的文化官员。在4月2日河南省文联第八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在这之前,他已经是河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
    他是著名的专家学者。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文化年度人物、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客座教授、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剧本《风雨故园》《程婴救孤》分别入选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和全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
    他是创作成果丰硕的中国当代知名实力派剧作家。他先后创作了《程婴救孤》、《风雨故园》、《朱安女士》、《阿Q与孔乙己》、《婚姻大事》、《两狼山上》、《黄河十八湾》、《王屋山的女人》、《天职》、《丹水情深》、《都市阳光》等一大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
    他收获了很多大奖。国家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最佳编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提名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音乐片奖等。
    他的作品走向了世界。他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他编剧的《程婴救孤》等戏演遍两岸四地,还多次代表国家剧目到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交流演出,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陈涌泉创作的豫剧《程婴救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登上美国百老汇剧院的剧目,开创了我国地方戏百老汇演出的先河,豫剧由此被美国戏剧界称为中国歌剧。
    他得到了很多政治荣誉。他是中共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文化先锋”、“河南省自主创新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得者。
 

 
    热爱戏曲  走进剧团
    1967年10月,陈涌泉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陈岗村一个农民家庭里,那个时代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唱戏是农村最隆重的事情,看戏就成了当时最高的文化享受。一有机会,陈涌泉和一群小伙伴们追着大人们去看戏,十里八里、爬高上低、忍饥挨饿、乐此不疲。那时候他觉得戏台子是多么的神圣壮观,舞台上的艺人是那么的光彩照人,戏曲里的人物他如数家珍,一些段子时不时的哼上几腔,是标准的听着地方戏长大的农家娃。
    1984年,陈涌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阳地区重点高中唐河一高。在老师的指导下,创办唐河一高竹林文学社并为首任社长,在省《作文与指导》报上发表处女作《慈父的心》,成了一个怀着作家梦成长的文学青年。
    1987年,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在大学的迎新晚会上,他大胆的演唱了豫剧《朝阳沟》选段。大学四年,他先后担任学校《团讯》编辑、广播站站长、《河南师大报》编辑,他还创办中文系跋涉文学社、创办《跋涉》系刊,还是中文系的学生会主席。与此同时,他还相继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论文、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等各类文体的作品近百篇。其中,小说《合作》获首届全国青少年“黄山杯”习作大奖赛佳作奖,其他作品获得不少省市级奖项。还加入了新乡市作家协会。可以说这四年时间,聪慧勤奋的陈涌泉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1991年,本来要留校的陈涌泉放弃分配指标,自己到河南省文化厅联系工作,经人事处推荐到省曲剧团任编剧。尽管他知道当时戏曲行业不是很景气,前几年就很少有大学生选择进剧团工作了,但他毅然决然。他是进省直剧团工作的第一个本科生。
    后来陈涌泉曾说:“大学毕业后,之所以选择到剧团当编剧,归根结底是热爱戏曲、喜欢创作。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明清以来,有据可查曾经流行的河南地方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大平调、宛梆、怀梆、太康道情等30余种,受此影响,我从小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陈涌泉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河南省曲剧团大院的情景,那里杂草丛生、无处下脚,他背着行李,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住处——一间由杂物间改造而成的宿舍,房间里用戏曲演出的背景画作隔挡,六七个人住在一起。看到这个境况,心里凉了一大截。进入剧团后,发现实际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差。由于受市场经济和新兴起的影视音像的冲击,演出无市场,工资无保障,剧团一些创作人员都转行另谋高就,剧团几年都排不出一台新戏,常常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陷入了恶性循环。
    陈涌泉在接受采访时说:“扪心自问我也动摇过,而促使自己坚定信心度过那段困难岁月的动力,依然是内心深处对戏曲的热爱,以及后来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后观众给予的热烈掌声。我觉得虽然自己在物质上窘迫一些,但精神上依然富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陈涌泉大学毕业走进河南戏剧圈时,他的同学和朋友甚至有几分不解。干剧团?怎么选了这个职业?即使到今天,圈内人都在谈论一位卓有成就的剧作家陈涌泉时,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压根儿就是一个心里带着想法的人,他是个为自己选的职业做好了扎实准备的人。陈涌泉之所以在后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源自于他对戏曲的热爱和坚守。也正是如此,他在戏曲艺术最惨淡萧条时期,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之筚路蓝缕,为之百折不挠,一直跋涉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
 

 
    继承创新 家国情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对当前的戏曲艺术而言,简直再准确不过了。曾几何时,戏曲曾经是一门主流艺术,甚至是超主流艺术,也赢得了无数票友的拥趸,但“风流总会雨打风吹去”,戏曲艺术的鼎盛与辉煌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毕竟如今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也是价值多元的年代,“乱花渐欲迷人眼”,纷繁多样的各种艺术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占尽了风光,戏曲这种规范、程式化极高的舞台艺术前景确实不容乐观。这是一个客观方面的因素。
    当人们慨叹戏曲的没落时,作为对戏剧有着深刻理解的陈涌泉却有着清醒的认识。戏有病,天知否?陈涌泉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当代审美文化实践正不断销解着传统的价值观,审美格调呈下探趋向。大众审美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感官化、殖民化;娱乐至死,感官刺激、心灵快餐、思想休眠,以洋为美…… “劣币驱逐良币”。但是,提升大众审美,我们做了什么?纵观“垃圾”生产链,这个问题远没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么复杂,一定是先有垃圾作品,后有垃圾观众,垃圾观众又催生出新的垃圾作品,彼此间仿佛亲亲热热抚慰一阵子,留下的却是心灵的苍白和满地垃圾。”
    陈涌泉说:“剧作家要成为思想家,构建良好的戏剧生态,占领思想上的制高点,需要剧作家的引领。”“剧作家不仅要思考戏剧从何处来,更要关注戏剧向何处去,肩负起戏剧发展的总设计师和领航者的责任。戏曲没落的最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时代精神,一味抱残守缺、一味沉湎于过去的东西,只能会让观众唏嘘离开。必须在戏曲创作方面融入时代精神,依靠创新开辟传统艺术新生命。
    陈涌泉的戏剧创作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以坚守中国戏曲美学精神、坚守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两翼,持中守正、固本求新。正因如此,无论是创作《阿Q与孔乙己》,还是构思《程婴救孤》,还是执笔写《风雨故园》,陈涌泉都能够在思想上解放自己,都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和羁绊,都能够将传统元素和时代因子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最终都吸引了广大观众。比如,他在创作《阿Q与孔乙己》之前,市场上已经有话剧版、电影版、地方戏版的《阿Q正传》,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说可谓很难,然而,他将一个代表农民形象的阿Q,一个代表旧知识分子形象的孔乙己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新的冲突和矛盾,也自然而然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在创作《程婴救孤》时,更是用当代观众的审美,挖掘和阐释“程婴们”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展现他们的仁爱正义、诚信担当,这也和当前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 
    对真善美的讴歌始终是陈涌泉作品的主旋律。在他的笔下,不论是反思国民劣根性的《阿Q与孔乙己》,还是讴歌人性光辉的《程婴救孤》,不论是透析命运之痛的《朱安女士》,还是呼唤传统美德的《王屋山的女人》,不论是反腐倡廉现实题材的《天职》,还是爱国主义传统题材的《两狼山上》,不论是抒写移民心灵史的《丹水情深》,还是表现新生代农民工寻梦之旅的《都市阳光》,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对民族精神的高扬,对社会正义的呼唤,对贫苦弱小的同情!陈涌泉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出身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位卑而不失尊严,贫穷而不改气节,身小而不渺小,处下而不低下,体现出一种平凡中的伟大,一种柔弱中的刚强,一种平淡中的崇高,灌注着剧作家对普通人民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礼赞。
 

 
    感恩人民 涌泉相报
    陈涌泉说:“我一直发自内心地认为,观众就是戏曲的上帝。作为编剧,作品是写给千千万万观众看的,只有心里有观众,剧场才可能有观众。” 
    陈涌泉在剧团工作那么多年,每次随团演出时,往往是观众看戏、他看观众。他常常坐在舞台一侧观察观众,哪一点他们笑了,哪一点他们哭了,哪个情节他们无动于衷,哪个情节他们反响强烈。他把观众的一颦一笑记在心上,认真揣摩,仔细领悟,日积月累,逐渐锻炼出一种能力。写剧本时,仿佛就面对着观众,感受着他们的反应,就这样写出了观众爱看的戏。他他曾说,人民不仅给我们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还赐予我高超的创作技巧。包括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在内,对我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如舍子救孤的程婴身上有我父亲的影子,坚强隐忍的朱安身上有我母亲的影子……
    陈涌泉一直把深入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必修课,把为人民写戏、写人民喜爱的戏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2015年全国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后,陈涌泉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在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河南省文艺工作者投身实践活动,接着他就奔赴基层,到南水北调水源地南阳淅川等地挖掘广大干部群众先进事迹,并到邓州、唐河和湖北大柴湖等地的移民新村采访,与移民同吃同住,体验他们在新家的生活。深入太行山区,奔赴新乡卫辉的乡村等地历时三四个月,行程数千里,他先后采访了100多名干部群众,阅读了几百份相关资料,记下了十几万字的采访笔记,从生活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这些素材经过认真构思、精心提炼,便能产生出优秀作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作家辛勤奔波、废寝忘食,一字一句写出剧本非常辛苦,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曾经给陈涌泉做了一台晚会,将他的主要作品汇聚在一起,给戏迷朋友一个集中展示。大家讨论这台晚会要叫什么名字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就叫“涌泉相报”吧!他说:“涌泉相报这四个字最能反映我的创作观念和心路历程。踏入戏剧界以来,我在创作中得到了很多领导、专家、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当自己的作品登上了舞台之后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再就是这些成果来源于人民,是人民赋予了我创作题材和灵感,我的作品理应回报给人民。” 
    2015年,陈涌泉获得了“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这让他备受鼓舞。他感动的说:“这是党和人民授予我的崇高荣誉,我更愿把它看作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一种期望。艺无止境,德需长修,德艺双馨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将一直铭记在心,孜孜以求。”
 

 
    赢得青年  赢得明天
    多少年来,戏剧观众都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倾向。据一些调查统计显示,在各种文艺表现形式中,喜爱戏曲的观众只占30%左右,其中青年人只占3%左右,而喜欢戏曲的人还主要是中老年人。但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是否得到发扬光大?得到了70%以上的肯定,可见戏剧依然具有广大的市场和生命力。所以如何培养青年观众是一个大问题。只有青年人喜爱,观众队伍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戏剧才有生存的土壤。
    陈涌泉十分清楚戏曲艺术目前依然处于低潮,喜欢戏曲、热爱戏曲、学唱戏曲的青少年,特别是再现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并深为忧虑。一定要让“老树开新花”,让传统戏曲艺术再次赢得青少年一代的青睐。为此,他二十年前就开始致力于培养青少年戏迷的基础工作。他充分利用他在省剧协、省剧团当领导和在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的身份和资源,为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戏迷和高级戏迷做出了贡献。
    他组织策划河南省校园戏剧节,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从1996年开始,陈涌泉就经常带领剧团或知名演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河南省统计学校、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讲课、演戏,吸引大批青年学子关注戏曲、喜欢戏曲。他多次进校园做专题讲座,并亲自为大学生们上戏曲课,在师生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他组织策划河南省“小梅花奖”演员选拔赛,把戏曲从娃娃抓起落到了实处。
    他特别关心母校---河南师范大学的戏曲推广教育工作。他不仅自己经常参加母校大学生组织的戏曲活动,还把李建树、汪荃珍、谭静波、白燕升等戏曲界的知名艺术家和评论家请去搞戏曲讲座。在他的努力下,河南师范大学不仅在学生中成立了戏曲社,而且在老师中间也成立了戏曲社。河师大文学院还成立了以戏曲传承发展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他组织了河南戏剧界的领军演员和知名演员深入他走进郑州市七中名家讲堂,讲座题目是《戏曲:最美的中国声音》。详细的介绍了我国戏曲的发展、戏曲的种类,以及戏曲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作为戏曲大省的河南,对我国戏曲发展做出的贡献。介绍了戏曲人物角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特点。接着由分别扮演生、旦、净、丑的四位豫剧表演艺术家现场为师生们表演了豫剧《秦香莲》等选段,博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他还为七中师生赠送了他的戏剧名著《程婴救孤》和光盘。陈涌泉最后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寄语七中学子,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学习,热爱文艺,热爱戏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祖国发展增添精神力量。他的讲座和表演艺术家们的表演,激发了同学们对戏曲极大的热情。 
  陈涌泉感慨地说:“过去,很多人认为,青年人不喜欢传统戏曲,但就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凡是认真看过一场演出的学生,都会和戏曲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青年学子们对戏曲之热情、剧场效果之强烈,甚至远远超过了老戏迷。记得《阿Q与孔乙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演出时,两场演出不约而同出现了相同的场景:楼上楼下两千观众和剧中人齐声朗诵台词,绿色海洋里掀起滚滚声浪,场面十分震撼。其实,戏曲与青年的心灵距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与其花精力讨论青年喜不喜欢戏曲,不如赶快拿出实际行动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赢得了青年观众,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才会真正拥有灿烂的明天。”
    戏曲怎样赢得青年?戏曲怎样走出低谷?陈涌泉先生从长远考虑、从基础做起,他为河南也为中国的戏剧人做出了表率。
 

 
    振兴戏剧 任重道远
    陈涌泉从小看戏,让他熟悉了戏曲舞台;极高的悟性,让他深谙戏曲文本的创作规律;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他在传统戏曲现代化、民族戏曲世界化、戏剧观众青年化、戏剧生态平衡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他成功地创作出了河南曲剧《阿Q与孔乙己》、豫剧《程婴救孤》、豫剧《风雨故园》等成名之作、扛鼎之作、传世之作。奠定了他在当代戏剧作家群中的领军地位。
    陈涌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高产的著名剧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活动家。2008年,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了河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剧协的全面工作,他开始更多地关注河南戏曲的未来发展。他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他的努力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的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他创办黄河戏剧节。改变以前只有省内艺术院团参赛的模式,主动邀请和吸引周边省份的艺术院团参赛,现在的黄河戏剧节已经吸引到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上海、北京、新疆及国家直属的艺术院团参赛。这种开门办节的做法,极大提高了黄河戏剧节的社会影响力。黄河戏剧节已成为立足河南、辐射周边、影响全国的区域性戏剧节,为河南戏剧发展创建了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他完善了黄河戏剧奖的评奖内容,创办了黄河戏剧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和终身成就奖,完善了“黄河戏剧奖”的评奖内容,改变了黄河戏剧奖过去只有单纯的表演类奖项的历史,与中国戏剧奖实现了要素对接。
    他积极谋划、精心运筹了梅花奖河南赛区选拔赛、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大赛、黄河流域红梅奖大赛、黄河戏剧节、河南小梅花奖大赛等多项赛事,把赛事举办得有规模、有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河南戏剧的创作新人和表演新秀。
    他恢复了中断10年的《河南戏剧》杂志,为河南广大戏剧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为促进河南戏剧事业发展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组织推荐的戏剧作品及艺术家、剧作家、评论家在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的评比中接连获胜,取得了令全国刮目相看的成绩,显示出其出色的管理和组织才能,为河南戏剧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尽管陈涌泉身处各种繁杂的事务之中,但他始终没有停止戏剧创作。《丹水情深》《城市的星空》《都市阳光》等优秀剧目,都是他在工作之余“挤”出来的作品。
    陈涌泉说:“如果我埋头创作,也许可以成长为一棵大树,名利双收,但我给了自己一个更大的使命:为河南戏曲发展营造一片森林。” 这是他的志向,也是他的梦想。好一个陈涌泉!
    陈涌泉生逢其时,必当躬逢其盛。我们相信,凭借他越来越强的领导能力和深厚的创作功力,一定会带好队伍、一定会创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用最美的乡音和老腔,唱响时代的乐章,为河南戏剧发展剧营造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让河南戏剧艺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更加出彩!
    默默祝愿他一切顺利、再攀高峰!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