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人物风采 > 领导风采 >

内涵式建设筑造高水平民办大学

时间:2015-06-10 09:0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解克兢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全面建设发展纪实

    在前面
    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是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形成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双重体现,是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步骤。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早在2010年,国家就出台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指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民办高校作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形成一支强劲增长的高等教育力量,引领和带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董事长穆树源教授

    作为首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秉承“勤奋开拓,自强育才”的校训精神,在创办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筑牢教学基石,夯实教师队伍,注重内涵式建设,走出了一条竞争力强、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教学发展之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文学院建校27年来,从1988年创办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到现在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1万多人,拥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设有9个院(系),43个本科专业的多元化复合型民办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根据吉林省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学校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集群化建设,增加了理工科专业,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了以人文专业为主,文理工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人文学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立足吉林,面向全国,辐射海内外,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基层发展需要的重要使命,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用人单位中的骨干和脊梁,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广泛赞誉。
    六月的北国春城,阳光明媚,景色宜人。
    走进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股清新的书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处处闪动着学子们的“小背包”,仿佛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给静谧的校园带来勃勃生机,散发出迷人的活力。一座彩虹般的过街天桥联接东西两校区使之合二为一,从白天到傍晚,天桥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似乎一切都打断不了学子们迫切求学的欲望,时刻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被融入在整个城市中……
    行走于东西两校区,随处可见各种石刻励志名言警句遍布其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整座校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室内体育馆和标准化室外体育场,标准化教室、数字化多功能教室、专业实验室和同声传译教室,10座现代化学生公寓、2座学生食堂和设施完善的福祉会馆及生活服务中心,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根本目的是振兴民办教育,而民办教育得到社会认同的核心在于特色和质量。带着社会的责任和众多期盼,作为我省创办最早的民办高校之一,27年风雨兼程办学路,人文学院始终坚持内涵建设发展,逐年来教学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跃升,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影响日益提升,在全国100强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始终位居东北四省区第一,是吉林省办学质量与特色并驾齐驱,社会责任感强,首屈一指的一流民办高等学府。


博士生导师、院长吕英华教授为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如何加强内涵式发展?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学校将通过什么样具体的方式来促进内涵式建设?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吕英华教授这样告诉记者:“内涵建设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新时期、新形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办学特色、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已成为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和普遍共识。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水平民办大学承担的一项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最根本的标志。大学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牢固树立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升质量贯穿于大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越是强调内涵建设,就越要关注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下一步,学校将以建设应用型、国际化、多学科、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高水平民办大学为办学目标,继续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转型发展。重点做好转、改、建三项工作:‘转’是推进‘转型发展’,让部分专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改’是让专业更能适应社会需求,让课程更能学有所用;让办学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密切、培养方式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建’是建设相应的培养设施和条件,包括基地,使各方面都能够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更好服务和促进转型发展。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基于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学校毫不停息地完善教学框架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办学条件,着力建设出一支结构合理,师资雄厚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激发自身潜能,焕发出拼搏向上的精神,以内涵式建设筑造高水平民办大学。
    夯实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在东北师大人文学院,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奠定了丰厚的教学基础,这源于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经过多年建设,打造成了专兼职结合,以教授、副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教师队伍。
    在全校640余名教师当中,专职教师360余人,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达4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70%。他们当中,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有40余名教师被聘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有一批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先后有10名外籍教师荣获吉林省“长白山友谊奖”、“优秀外国专家”称号。


福祉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把加强内涵式发展作为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的方向,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建设试点专业2个,“十二五”立项建设的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精品课10门,省级优秀课26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
    为了更深入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建设对课程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大力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努力提升双语课程教学质量,为本科教学国际化创造条件。为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制定了《教材出版基金管理办法》,鼓励并资助教师出版了多部高水平教材。2013年以来,获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立项23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6篇,出版教材20部,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励1项。
    学校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水平为重点,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目的,注重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修改并完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成果级别界定办法。仅2014年,全校科研成果出现了高级别领导采纳、高水平论文数量增多和具有资助经费的较高级别的立项数量增多的“三高”局面。全校教师在CSSCI、EI、国家核心期刊等各级各类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7篇,公开出版著作32部,承担各级各类课题53项。标志着学校科研能力水平逐年提升。
    搭建多元国际平台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国际化办学一直是人文学院最精深、独特的办学特色,从创办最初的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到现如今教学、规模均完善的综合性大学,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已经成为多元的、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等学校。
    将国外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办学经验,运用于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人文学院的经济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注入了国际经济发展元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大胆探索教学新形式;音乐学专业吸取了日本、新加坡、美国同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借鉴了日本福祉养老事业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办学理念,为人才培养打开了国际化视野、注入了优质教育元素,逐渐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教育的距离。


“高雅艺术进校园”——《木兰诗篇》唱响吉林

    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开展的合作办学已有13年合作历史。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相互派送教师到对方学校授课,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验收标准,采取全英语教材和全英语授课方式,全面培养学生在国际环境下的职场能力,锻炼培养了一批能熟练运用英语讲授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师,13年来,共培养优秀毕业生400多名,这也是学校充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实施外向型办学,在可对接的领域实施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体现。
    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英语与科技交流专业本科项目正式启动。此外,还与爱沙尼亚商学院开展合作项目,与新加坡科文学院合作举办专业提高项目,合作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近5年来,学校先后聘任外籍教师200余人,派出到国外大学访学、进修、短期培训的教师40人,举办来自美国、德国、丹麦、韩国等国家的各类短期汉语培训班30余次,培训学员600余人,国内外大学交换生派出学生450余人,接纳外国学生700余人,新签订合作协议70余个,拓宽了合作办学渠道和人才培养的层次。
    挖掘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创新创业教育
    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的一系列内容。
    人文学院深刻认识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基础上,特别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着眼于人的素质提升,挖掘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成为社会责任感强、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子成为社会骨干力量

    学校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
    学校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空缺定位模式、优势定位模式、对接定位模式、复合定位模式、能力定位模式、合作定位模式六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公共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在全面开设职业规划、创业指导课程基础上,学校在“通识课程”板块中,统一组织开设成功学、人才成功探秘、逻辑思维与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由教授、副教授担任主讲,目前,选取相关课程的学生已经超过3000人。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开展顺利,2014年成功获批40个省级项目,是全省独立学院中获批数量最多的学校。
    完善养老事业体系助推特色福祉教育
    经过27年的建设与积淀,人文学院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运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点,特别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利用优质资源、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品牌,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优势。
    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趋势,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学校把创建社会福祉事业作为重大决策,探索构建了福祉教育、福祉培训、福祉研究、福祉开发和实训基地“五位一体”的养老事业体系。目前,已成功建设了福祉研究所,成立了吉林省福祉研究会,规划并启动建设了社会化养老示范基地,开办了长春市人文福祉职业培训学校,研制开发了老年产品“山珍清脂康”。


学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依托养老事业体系逐步完善,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福祉学院,实施养老事业本科人才培养,形成了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康复治疗学、护理学等相近学科专业群,在校培养学生达到1200余人。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五位一体”养老事业体系建设粗具规模,在养老事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形成了自身模式和特色。
    今年5月,学校与中国养老产业的领军品牌和集团性公司吉林省官马养老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实施校企战略合作,按照官马养老产业集团的需求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输出对口专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共同建设“人才输出基地、专家顾问团队、科研实验基地和养老产业论坛合作基地”。
    今年年初,吉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学校申报的“老年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为2014年度“十二五”立项建设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学校首个获得吉林省教育厅批准的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老年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以该校东北福祉研究所为依托,按照《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评审专家意见,进一步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入手,以与吉林省老年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建立服务吉林省老年福祉的“智库”为目标,建立全新的老年福祉“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模式,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的体制机制,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全面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出更大贡献。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育人本色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不仅塑造着学校形象,更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人文学院从精神层面开展各种集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文体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适时引入、培育积极的时尚文化,并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教育作用,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东北师大人文学院

    在2014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审中,申报的两项成果全部获奖。每年举办的“魅力人文”元旦联欢晚会、四月书海读书活动、“激情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十月书香、“希望人文”专业技能大赛等系列品牌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
    广播电视系学生获第五届“科讯杯”全国高校高清暨DV作品大赛特等奖,还在长春国际电影节群众电影评选中获“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像”奖;设计学院的学生连续多年参加由北京大学承办的全国时报金犊奖创意大赛,分获一等奖等80多项。
    一系列内容丰富、项目广泛的以文化为主体的荣誉和奖项数不胜数,不断彰显出人文学院坚持以文化感染人的深入教育理念和文化育人的教育本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人文学院不负社会重托,不辱教育使命,跋山涉水,登高望远,从育人根本出发,坚持内涵式建设发展,踏巡出一条教育改革的成功之路,将自身打造成学生喜爱、社会认可的高水平民办高校,不断以最高的境界,迈向更远的征程。
    中国规划网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