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民 位于渤海岸边的河北黄骅市海丰镇遗址因盐业而发展、因贸易而繁荣,元代以后走向衰落。文献中关于海丰镇瓷器贸易的记载极少,但有学者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判断,这里应该是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北方起点。如今,古人煮海为盐留下的灶台,远销海外的各国瓷器,与诸多故事一起淹没在这片土台废墟中。近期,随着第四次发掘的已经启动,关于海丰镇的三个谜团仍然待解。 能否发现完整瓷器? 自2000年以来,考古人员对海丰镇遗址进行过三次发掘,出土的遗物尤以瓷器碎片为多,源自北方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和南方的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窑口,南北名瓷荟萃,品种异常丰富。2006年海丰镇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7月中旬开始的第四次发掘是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位于地势较高的马鞍岭部位,经前期勘探,属于砖瓦堆积较多的遗址核心区。目前,发掘深度约半米,尚未到达金代文化层,已出土了不少瓷片、碎砖块。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说,前几次发掘,曾在一处灰坑里出土一件完整的瓷盘,其他基本都是碎片。经过复原,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件金代磁州窑绿釉诗文枕。还有一件白釉黑花折枝牡丹罐,寥寥几笔勾勒出的图案,非常简约优美。 张宝刚说,当时,水运商船将南北窑口的瓷器汇聚于此,途中破碎的瓷器留在海丰镇,完整瓷器都装船出海了,遗址一般不会出现完整瓷器,黄骅本地的渔民曾捐献过几个海捞的完整瓷器。 能否弄清功能分区? 2000年因朔黄铁路建设,考古人员通过对海丰镇发掘,不仅发现煮盐遗迹,还发现建筑基址、水井、道路等生活设施,以及甜瓜籽、大枣、莲子等植物果核及动物骨骼等食物原料。 作为首次大规模、主动性发掘,考古人员这次将对遗址码头区、货物集散区、销售区等进行勘探,逐步揭露遗址港口功能分区详细情况。 这次发掘围绕一条约6米宽的道路展开。“古代道路的土质与一般文化层土质不同,看上去像致密的千层饼,土的包含物、颜色、硬度都不一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雷建红说,我们推测这应该是一条市场主干道,道路两旁应该有商铺、房屋基址。但是,目前还没看出明显的痕迹,发掘到金代层可能会出现预想的情况。 张宝刚说,这条路起关键作用,如果以路为线索,找到码头区、商铺区,就能把遗址港口功能分区清晰地勾勒出来。但是,目前海丰镇遗址的码头还没有找到,不能确定这条路就是通向码头的路。 据介绍,考古人员还借助一幅60年代的卫星地图,寻找通向海丰镇的古柳河走向,辅助判断海丰镇遗址陆上水运通道的方位。 是否为“海丝”北起点? 历史文献中关于海丰镇的记载更多关注盐业,很少涉及瓷器。《盐山新志》记载,“此地名柳县,无柳城者也。唐宋改为通商镇。辽金元改为海丰镇。后世繁荣,皆以行盐之故。” 但是,经过前几次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煮盐的灶台、测试卤水浓度的石莲子,还出土大量精美瓷器残片,骨质牙刷、围棋子、象棋、骨牌、骰子,以及绿琉璃、龙头脊饰、龙衔鱼砖雕等大量建筑构件。这些实物证明海丰镇曾是一个繁华的贸易重镇,可能存在过大型衙署或寺庙。 有学者认为,海丰镇东临渤海,陆上河流交通便利,处于海运河运的接合点,不仅盐业生产繁荣,商业贸易也得到发展。货船将南北各窑口瓷器汇聚于此,又将海盐运回各地,外国船队将瓷器装船后远销海外。根据文献和出土文物判断,海丰镇遗址是金元时期瓷器和盐业贸易的重要港口。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冯恩学认为,海丰镇遗址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瓷器从这里远销东北亚、韩国、日本及更远的一些地方。
张宝刚说,囿于文献史料匮乏、现有考古资料不足等因素,海丰镇“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之说尚有待进一步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