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体大面广的大遗址保护途径,有效缓解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对百余平方公里大遗址的冲击,涌现出规划优先、常年考古展示和社会运作等多种有效保护的新模式。专家认为,这些新模式既保留住了古城文脉,也让百姓享受文化遗产变成现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 坚守古都定位:保护规划优先 西安是中华文明繁衍勃发之地,周秦汉唐的盛世遗迹可谓俯仰皆是,以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等为标志的大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标示性意义。缘此,西安市委、市政府在进行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时,都尽可能地以“空白地”的方式保护总面积达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大遗址。 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说,基于古都是大遗址之城的想法,西安市明确提出了“保护明城完整格局,显示唐城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的城市建设原则。并在制订2015年远景总体规划和已编制完成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都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坚守了总体规划优先原则,西安市多年来阻断了城市基本建设工程和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大遗址的占用和影响。例如,西安市的绕城高速公路、二环路等市政工程都做了绕道的选择,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遗址的完整。 大遗址往往是“地上生机全无,地下气象万千”。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说,5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与展示揭示了汉长安城的“冰山一角”。然而,中国逐步形成以汉唐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就在古代长安——今天的西安。西安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尤其是汉长安城完整保存和利用,对于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明形成史以及多元化时代如何发展中华文明等,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这种保护规划先行的模式,让西安牺牲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但从根本上保住了古都大遗址的总体完整,也让驻足其间的人不禁对中华文明的丰盈激荡满怀。 结合城乡发展:适度社会运作模式 大遗址是非城市用地,城市的基础设施自然远离大遗址。如此一来,西安大遗址渐渐成了历次城市改造中被人遗忘的角落。譬如,汉长安城遗址3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6万多农村人口只能从事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生活来源单一,经济水平与遗址周边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桃花源”内的老百姓与外来租户们越来越不满意现状,西安市协调大遗址内外平衡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当面对遗址区为吃饭、致富而发愁的几十万老百姓时,法律与政策往往变得苍白。要保护好大遗址,西安市近年来认识到必须改变消极被动保护的局面,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源、资金与力量来主动保护的路子。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借力退耕还林政策,利用西安市实施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大绿”工程涉及汉长安城、汉宣帝杜陵等大遗址的机会,在短时间内编制了《汉长安城遗址绿化实施方案》报省文物局审批,同时确定了杜陵和丰镐遗址的绿化思路,并与市林业局等职能部门密切沟通,派专人配合工程实施,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顺利实施绿化工程,使大遗址成为西安市民的业余休闲之地,彻底改变了文物遗迹面貌。 二是顺应城市公园建设,努力把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公益设施建设相结合。譬如,位于西安高新区的唐长安城延平门遗址在完成考古发掘后,文物部门利用高新区需要公共休闲绿地的区域需求,引导其设计、投资建设了唐城墙遗址公园,运用各异的树种和色砖,通过绿化、铺砌等方法把公园分为了“城内”和“城外”,既保护展示了遗址,也让市民享受到了文化景观与自然野趣。 三是集团运作模式——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政府引入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大遗址保护项目,企业集团在投资对遗址本体区域实施保护工程和环境优化、美化的同时,政府给予企业集团获得周边一定区域的土地开发权,通过大遗址周边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商业运作,使企业集团获得其应有的利益回报,弥补其对大遗址保护资金的投入。 四是引导民间力量投身大遗址保护。唐长安城如今已不可见,西安市便利用一家公司开发唐长安城西市所在地块的机会,引导其投资2亿元建立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的遗址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推荐的两名处级脱岗干部担任博物馆馆长,以专业化管理帮助社会力量投身遗址保护,让唐长安的“十字街头”遗址得到保护。 五是省部共建的保护特区模式。对于上世纪90年代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汉长安城遗址,由于其面积相当于十几个唐大明宫遗址,西安市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政府等方面的支持,2011年达成了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协议,按照“保护为主、改善民生、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等原则进行。目前,计划到2020年实现完整保护的第一阶段即2013年的未央宫遗址保护工作,正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标准开展,其内9个村的1.5万群众已完成搬迁,遗址原真性的环境整治工作等已经开始。 “西罗马,东长安”举世闻名,如今的中国梦与汉长安息息相连。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说:“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要求西安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西安市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坚守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运作保护的诸多新模式,亟待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在探索中形成共识。总之,一定要避免出现‘不做不犯错’而遗址毁了的恶性局面,中国梦要在创新中实现才有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