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胜古迹 > 文化遗产 >

穿越平遥古城历史的长廊

时间:2012-07-11 18:23来源:东台日报 作者:为之

  “推开厚重的城门,走过千百年岁月雕饰的街巷,回归历史,往昔一幕幕繁市富邑的兴盛景象,浮现在我们眼前。”——题 记
  清晨,一轮浑圆的朝阳,正从古城东方的地平线冉冉升起。平遥,这座在山西臂弯里保留颇为完整的古城,在夏日晨光的沐浴下熠熠生辉。
  虽是清晨,已游人如织。我们随着导游的脚步,随意徜徉向古城的南大门。城门是双重的,内外门之间围合着的空间称为瓮城。在城门一段的花岗石铺就的街路上,呈现出两道U型的深凹痕迹,分明是在明清时期被达官贵人的轿车,商贩们的马车来来往往,穿梭于此城所碾磨出来的深深的车辙印。这是真正的历史痕迹。
  登上南大门的城楼,双眼远眺,整个平遥古城尽收眼下。据介绍,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城池。城墙内面全是用黄土夯筑的,距今已经有2800多年了;城墙外面是明洪武三年在西周旧城墙的基础上用砖块砌成加固的,至今也有640多年了,是较完整的古城墙。青灰而斑驳的城墙上,清晰地渗透着明清的印记,透出一丝丝历史的味道。古朴繁华的城池,古香古色的建筑,无不流露出时间与生命的沧桑。我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寻访前贤的神韵与风采,感受着昔日晋人的情怀,领略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和自然优雅的古典之美,心中留下许多感触。
  这时,导游告诉我们,鸟瞰整座平遥古城,形同一只顿缩逶迤、欲行而未动的乌龟,六道城门南北各一为头尾,东西各二为四足,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寓意固若金汤、长治久安。整座古城为龟形,故民间亦有“龟城” 之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古城墙,东、西、北三面俱直,惟南墙随古中都河蜿蜒而筑,与远方的麓台山和超山遥相呼应,迎山临水,生机盎然,难怪古代文人有“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之感慨。
  城墙上修建的六座城楼,其宏伟壮丽的外观仍显示着民族的风采和城池的威严。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突出于城墙但与墙身连为一体的墩台,每个墩台上建有一个角楼。城墙顶上外围是2米高的垛口墙,外墙倚墙每40米—100米有马面和堞楼1个。导游说,平遥城墙上所设置的3000垛口、72座堞楼,象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城中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呈龟甲上的八卦图案,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从而显出一种有序之感。古街巷、古庙宇、古民居、县衙、票号、店铺等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轴明显,布局左右对称。建筑按照封建传统礼制“左祖右社”,又按照朱元璋“高筑墙”的政策,以及金代建造的文庙大成殿等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以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站在高耸的古老的城墙上,俯视着这座明清时代的城池,整个城内街道阡陌交错,深宅青砖灰瓦,屋檐鳞次栉比,车马声、叫卖声交织其间,我不禁顿生发古之幽思,越过时空的隧道,掀开历史的帷幔,流转至明清时期,那个车水马龙的平遥城。仿佛看到城楼战旗猎猎,遥想当年守卫城池的将士,该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巡视打更的衙役,在夜间报着平安。城内的百姓和商贾安居乐业,金融、商贸业在雄风百年的经营中曾繁荣而蓬勃发展,创造了“汇通天下”、“紫垣枢极”之美誉。
  走下城墙,行走在平遥的明清街上,我仰头张望,檐头盛开的华丽砖雕,清冷地伏在那里上百年。纵横交错的沟壑中,缓缓流过前朝旧事。街道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各色古玩、玉石、银器、剪纸琳琅满目,游客云集,摩肩接踵。脚踩着古老砖石铺成的路面,眼看处处皆是古朴的民居,雕花的门楼,青墙灰瓦的木制四合院,砖雕照壁,古朴的上马石,拴马柱,一切都那么原汁原味。深宅大院中,一砖一石,蕴含着多少人间的沧桑与悲喜。其建筑自成西北汉民的风格,别有一番景观。街道两边的古店铺的老板不断地吆喊着叫卖。其景观甚像“清明上河图”。真是“并非古代皇宫王府,尽显民间风土人情”。
  平遥城里的古县衙“平遥县署”,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古代县衙,宽阔平坦,搭配有序,错落有致,前朝后寝,左文右武,为古城内最大的建筑群。县衙从外往内分一堂、二堂、三堂。一堂是审理刑事案件的,站在一堂门口看,只见对面照壁上写着“国法、公理、私情”六个大字。对于从事公安工作的我,不假思索就悟出了这是古代县太爷断案的宗旨,在审理案件中要贯穿着法、理、情完美的文明司法追求,尽量做到合法合理合情。二堂是审理民事案件的地方。三堂是县太爷会客、休息的地方。县衙各厅门处均有许多意味隽永的对联。其中有一副对联最令人感动,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字里行间,道尽做官之本,为人之道。
  历史总是浩浩荡荡地奔流而去,然后隐约留下一些它存在的痕迹。古城西大街东段的日升昌票号就是这痕迹的代表。日升昌票号,当时在国内外设立了几十个分号,被誉为“汇通天下”第一号,是中国首家专门经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组织,号称中国现代银行业的鼻祖。号内柜房塑有蜡像、柜台、称银两的天平,再现其当年营业场景;进门对面墙上悬挂着诗文牌匾,可别小看这几行诗文,这便是中国最早的银行密押制度。即用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法,而且这些代码不断地变更,不是局内人,很难识其真面貌。展柜中还可看到当年印在麻纸中的“水印”,对着阳光才能看到纸中的“日升昌记”四个大字。很小的门面,不起眼的招牌,却有严格程序,密码设置,人才汇聚,更有四通八达的信息和网络,真叫人不可思议。日升昌票号处处洋溢着先辈的聪明才智,徜徉其中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道光年间,“票号汇兑”业务在“日升昌”的带动下迅猛发展,鼎盛时平遥的票号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如今的平遥,依然古朴繁荣,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明清一条街现在就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街。
  高高的门槛,无数的人在跨进跨出。雕梁画栋的民居、承载传统文化的庙宇、古老的票号、保留完好的明清风格商铺,一家家走过,似在梦境中穿梭。随意的一处景致对准镜头,都会是一幅古朴风韵的图画。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眼前这些深宅灰墙、廊柱通天、翘角翼然,门墩石狮、垂花雕楼、市楼商号……以平遥为中心的晋中民宅群落,勾画了一幅数千年的立体图,仍浓郁着晋商文化不朽的气息、尽现着昔日晋商先贤们的儒雅风韵和显赫气派,也印证了当年三晋文化所带来的富有。我也不禁赞叹,眼前的这座古城保存了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真乃不愧“平遥古城甲天下”。
  岁月走远,留下一座古老的城。这里不仅有高墙瓦当雕梁画栋的建筑之美和石雕、彩绘、牌匾的艺术之美,更有那源流着中国文化血脉,经过长时间艰难磨砺、融合、汇聚、凝铸成的晋商文化之博大精髓。一座古城,就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呵。斑驳的城墙和古建筑群,重叠着旧日的时光,层层叠叠的沧桑,在无边的阳光下隐约地闪现。我穿越千年的历史长廊,浏览着一幅文明完整的速写,静听着其千年悠悠的古韵,感受着它的恢弘厚重,它的古朴辉煌,它的精彩神威……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