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申遗之路
时间:2012-07-04 08:37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李湘萍
|
|
合浦汉墓群、大浪汉城址、草鞋村汉城址等历史遗存,见证着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合浦的繁华,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重要遗产点。6月22-26日,国家文物局特派专家孙华到北海市合浦县和铁山港区现场考察,并进行书面评估。此次考评结果,直接关系到“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能否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跻身申遗团队 赢得申遗话语权
探寻广西沿海开放历史的根,不难发现它深植于北海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的合浦郡,是汉朝南海对外海上贸易的中心和枢纽,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还是中国从海上走向东南亚、南亚、欧洲的最便捷的海上通道。《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是史籍中关于中国官方商船从中国南部港口至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活动和海上航路的最早记载,即“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
“早在申遗之前,北海就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以及保护工作。”北海市文申遗办副主任梁彦敏说。2004年,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北海,就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背景、历史价值及其深远意义展开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由于历史、地理的变迁,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阶段性和时代性的变更,广东番禺、福建泉州等也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但时间都晚于北海合浦,合浦作为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毫无疑义的。
众多的港口在2000多年的不同历史节点上扮演过始发港或中转港的重要角色,接力延续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各相关城市也纷纷行动,踏上申遗之路。
各城市“单打独斗”的申遗格局终结于2009年,国家文物局提出将“海上丝绸之路”按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起步较早的广州、宁波、泉州、扬州、蓬莱5个城市被纳入联合申遗计划,驶上了联合申报的“快车道”。而作为史料记载中国最早“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北海,却因申遗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也未引起重视,未能“挤上道”。
遗憾、痛心,不言而喻;反思、重振,主动而为。北海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把它当作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凝聚城市精神、激发文化自信、强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纳入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细致入微地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2010年,北海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举成功,为争取联合申遗赢得了重要“资本”。
良机千载难逢。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通知,决定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更新预备名单,原来没有进入预备名单的项目也可以参加申报。此举意味着,所有申遗城市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2011年8月,“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联谊会”在山东蓬莱召开。梁彦敏说:“我们列席代表在发言时,从3个方面论证了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不可替代地位。据最早的官书记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海口"就在合浦、徐闻一带;北海有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汉代遗存,而其他城市的遗存,反映的都是汉代以后的事情,北海加入联合申遗的队伍,将在时间跨度上还原历史的完整性;北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2010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北海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对北海历史文化价值的权威认定和充分肯定。”
几经努力,北海获得了“海上丝绸之路”专家及联合申遗城市的认可,拽住了申遗资格“通行证”。在成功跻身“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团队后,北海更是积极而为。2011年9月,该市通过《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方案》,申遗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同年10月,组织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北海联谊会,并提出由中国建筑(601668,股吧)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统一编写联合申报文本的建议,得到与会申遗城市代表的一致赞同,达成了统一编写联合申报文本的共识,之后又促成北海等7城市在宁波共同签署《新机遇、新挑战、新跨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七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纲领》,使申遗团队紧密团结协作,在申遗路上实现统一策划、共同研讨、联动协作、融合共享。
细致“赴考” 冲刺申报中国预备名单
赢得申遗话语权后,北海在自治区文物局的支持下,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逐一完成编制申遗预备名单申报文本、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制定管理办法、编制保护规划、整治环境、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日常监测管理、宣传展示等任务。
2012年6月,捷报传来《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文本》通过国家文物局初步审核,并于6月下旬特派“考官”对北海申遗重要遗产点合浦汉墓群、大浪汉城址、草鞋村汉城址以及后备遗产点白龙珍珠城等,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能否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6月22日,原本1小时的飞行经24小时的风雨折腾后,特派“考官”孙华终于落地北海,连夜听取北海申遗工作汇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是一种互补关系,共同形成中国与域外往来的完整体系。”孙华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在于它是一条文化线路,是一条长时间、远距离、不同文明双向交流的线路,在向外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将异域文化、不同文明传入中国,它的整体价值大于个别之和,沿线城市应形成合力尤其是研究合力,共同推动申遗工作开展。
翌日,大雨倾盆,“考试”风雨无阻。孙华手撑大伞,脚穿水鞋,踩过泥泞草丛,辗转在68平方公里的合浦汉墓群中,仔细聆听、询问相关历史遗存的情况,记录数据、疑问,拍摄实物、实景。站在金鸡岭、狮子岭、四方岭上,大大小小的封土堆汉墓比比皆是。考古研究员介绍,合浦汉墓群是我国三大汉墓群之一,有上万座汉墓(封土堆)、出土文物逾万件。几乎在每座汉墓随葬品中,都发现有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等地输入的舶来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物证。
在汉墓群的密林旁耸立着一座挺拔俊秀的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文昌塔。昔日它见证了合浦港的繁忙,今朝它守候着汉墓群出土文物的安谧一路之隔,便是陈列部分汉墓出土文物的合浦汉代博物馆。汉屋、陶罐、金花球、铜熏炉、琉璃杯、水晶手链、玛瑙等,历经千年,其沧桑与流光透过展柜,熠熠生辉。在它们淡然静默的背后,镌刻着汉代合浦在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核心地位,铭记着合浦港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大浪和草鞋村两处汉城遗址解决了人们“没有城哪有墓”的疑惑。大浪汉城址隐匿在合浦县城东北约13公里的石湾镇,由城址、城墙、护城河、建筑遗址及码头遗址组成,其西面依托周江,其余三面有护城河环绕,并与古河道相连,印证了文献中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记载。
草鞋村汉城址位于廉州镇西南侧,在2010年5月进行抢救挖掘后,现已回填。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现场向孙华介绍,勘探发现,草鞋村汉城址全埋于地下,遗址的真实性得以确保。它一面临江,另三面有护城河相通,外形清晰,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这一带是平坦的台地和宽冲积形成的南流江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对于人口增加后的郡城,是颇为理想的居址。又由于这里的河道更为宽阔深邃,距离汉代的海岸线不足3公里,对外的海上贸易更为便利。据推测,它是西汉晚期和东汉时期的合浦郡城遗址,继承和发展了大浪古城遗址的城市功能。这样大规模、完整的汉代手工作坊遗迹,在我国汉代考古上并不多见,其丰富的遗存要素,成为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的重要见证。
在孙华看来,申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保护、宣传历史文化的过程。实地考察后,他就汉城遗址保护提出考古先行的建议:“要继续研究、发掘考古资料,使得相关基本信息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其次,当地在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时,要优先、统筹考虑对于汉城遗址的保护、展示。例如,已经消失的海岸线、古河道等,可以通过种树、修路等方式标示出来,以具象示人。”对于汉墓的保护,孙华认为要因地制宜,细化保护方案。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