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届尼山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文明古国的合作与文明责任电视论坛于22日在曲阜市举行。来自中国、印度等多个文明古国的专家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们认为,文化遗产虽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不应将其产业化,应更加重视其历史文化价值。 “不应该把文化遗产当成赚钱的机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介绍说。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各地“申遗”热情高涨,但不少地方都怀着“从中赚钱”的想法,使文化遗产保护出现了产业化倾向。 “文化遗产肯定能带来收入,各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的投入也往往是想从中得到收入。”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也表示,依赖文化遗产发展旅游,拉动经济无可厚非,但地方政府不应指望从中获取多大的经济利润,而更应该看重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这比经济价值大得多。” “许多文化遗址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其价值就再也没有了。”郭旃举例说,每年有千千万万的人涌向故宫,这不可避免地会对文化遗址造成伤害。 这正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文化旅游的矛盾之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墨西哥全国委员会主席奥尔加·奥利弗表示,在墨西哥也存在类似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该国对部分文化遗址的旅游人数进行限制。印度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创立成员雅米妮·穆巴依也表示,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该国也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盲目进行文化遗产开发的倾向。”郭旃说,虽然我国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与文化产业不同的,不应该将其产业化。“我们可以划出一定的界限。”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师协会会员朱光亚表示,在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时,可以将需要保护的和可以利用的区分出来。
(编辑:刘堃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