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内居住的百姓家家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现代学者依据多方考察后还原的塔子城城池示意图。
古城在时代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古城中随处可见辽金时代的陶片。 牧羊人赶着羊群在昔日的古城护城河中行走,令人感慨岁月的沧桑。
聊起古城,这些从小在城中长大的老人滔滔不绝。
这里已经成为附近著名的粮食批发集散地。
塔子城西城门残存的城墙夯层清晰可见。 中国古镇保护网齐齐哈尔4月24日电 记者崔海燕 听说记者来踏访建设金长城的指挥部“塔子城”,泰来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郝劲飞拿出了一本由泰来县塔子城镇人民政府编制、黄松主编的《塔子城考记》。《塔子城考记》记载的内容很丰富,对我们的采访很有帮助,而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泰来县政府对文物的研究成绩和重视力度。
第二天早8时,踏访团驱车向塔子城进发,由于选择路线错误,原本30分钟的路程,我们1小时40分钟才到达。在东城门门口,1981年1月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肃穆摆放。郝劲飞说,其实2006年6月塔子城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站在城墙上,放眼塔子城内,这是一个正方形古城,房屋建筑整齐,街道笔直,红砖绿瓦下一派繁忙景象,四周城墙主墙残高将近2米,城墙四面的正中分别设有一处城门,四个城角的角楼痕迹和城墙上的堞楼痕迹清晰可见。郝劲飞说,城墙周长有4500米左右。 粗略踏查后,我们直奔塔子城镇政府,因为我们的另一位向导塔子城镇宣传委员苗占海已在那里等待多时。一进入镇政府的临时工作地点,镇党委刘副书记和宣传员苗占海就拿出了塔子城示意图,上面清晰地标记着城门、马面、瓮城、城郭以及角楼等军事生活设施,使我们对塔子城的城貌有了简单地了解,为我们的踏访提了可靠的支持。 在齐齐哈尔境内,为守护金长城而建设的大小古城遗址约20多个,如今古城内几乎无人居住,而坐落于泰来县境内的塔子城则是个例外,虽经千百年的沧桑变迁,但人们一直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演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乡镇级城镇。 宣传员苗占海建议我们到城墙现场看一看,还没有到西城门,就看到很多运粮的车辆往返于大街小巷。苗占海介绍,这段时间,正是秋粮上市的日子,所以显得非常热闹。在塔子城高军农贸杂粮购销处里热闹非凡,内蒙古、江苏、湖南等地的客商早早就来到这里了解杂粮的市场行情了。已经从事20多年杂粮购销生意的无锡市雪春粮行经理季金洪在中秋节之前就来了,以便准确“把脉”粮食价格。说起自己的经营规模,他很谦虚地告诉记者:“我是小本生意,平均每年只收购200多万斤绿豆,这里种植的小绿豆深受无锡人喜爱,制作的绿豆芽销路畅通,仅这一项每年就能给我带来二三十万元的利润。”来自内蒙古扎赉特旗恒力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杨副经理对这里大豆赞誉有佳:“这里的大豆质量没的说,价格也很合理,可惜现在只收购600吨大豆。” 季金洪告诉我们,其实这里吸引客商的不仅仅是因为杂粮的质量好,价格合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重感情,讲信用。今年中秋节,老板高军把来自江苏、湖南等地的7名客商聚在一起,过了一个团圆节,而且他还常年为“老客”免费提供住宿。 在塔子城镇,像高军农贸杂粮购销处这样的销售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塔子城镇宣传委员苗占海介绍:“在2004年,镇政府建设了14万平方米的杂粮交易市场,市场内已经有15户经营业户,在搭建粮食购销平台的同时,每年也为当地解决了1000多名剩余劳动力。” 塔子城地处黑龙江省最西部,是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泰来县同扎来特旗两省区、两县旗的接壤地,东南距泰来县县城45公里,西北距扎来特旗驻地音德尔镇15公里。在建国初期,塔子城就曾经有过辉煌的经历,一年四季,车水马龙,人流不断。自古至今就是以蒙、汉民族为主的各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区,也是两县旗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高产区。回忆起当年的繁荣景象,村民王文记自豪地说:“那时候的大街,人挤人,想顺利地过街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内蒙的居民都到我们这里来购物呢!” □修建金长城的“指挥部” 已经研究辽金史50多个年头的彭占杰推断,塔子城曾经是金长城修筑、戌守的指挥中心。金代天公元1115年建国后,在对辽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于公元1117年后(金天辅元年)由领兵元帅(国论勃极烈)完颜杲率领一万金兵夺取了塔子城。深谋远虑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考虑到金上京(今阿城)的安全和防御北部骑马民族对新领土的入侵,于公元1121年(金天辅五年)从战场上将开国重臣婆卢火调往塔子城,带领10万余兵马开始了在塔子城地区屯田戌边。 从1121年正月,婆卢火开赴到塔子城,历经18年时间,他以塔子城为总指挥部,率领女真军民和罪徒修筑了这条东北起达里带(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北郊),向西南伸延了千余里的东北路长城。由于戍边修城有功,婆卢火多次受到金廷的嘉奖和封赠。他的儿子吾扎忽也被金朝皇帝封为副都统,成了朝臣中的显要边官。他们都以塔子城为金长城的指挥中心,从这里发出修造长城、戍守长城的军事指令。 正由于塔子城是婆卢火都统府的所在地,是金廷控扼东北路长城、镇慑东北路地面的中心,所以这个州城修筑得十分宏伟,全城夯土建墙,高达五六米,城外有三道护城壕,四门有瓮城,墙体有马面,墙顶有角楼,全城周长9华里,成就了现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最大古城。 □塔子城名称几经演变 学者彭占杰对于塔子城的名称很有研究,据他分析,城名是后人叫出来的。上溯至清代的时候,它并不叫塔子城而称绰尔城。“绰尔”一词为达斡尔语,意为有河沟的地方。塔子城北郊有条小河称绰尔河。清代所言绰尔城显然是由于此城居于绰尔河畔而得名的。至于绰尔城的称呼始于何时,相沿多久,目前尚无人考证,不过,绰尔城也并不是这个城的当初称谓,因为塔子城的出土物和相关文献的记载,都充分证明该城在辽金两代均被称为“泰州”,是军事级别相当高的州城。在辽代,泰州是德昌军节度使的驻地,在金代,泰州是都统府,是东北路招讨司的驻地。它最早出现在史籍里的时间是公元945年,由此可以断定,辽金泰州城在公元945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关于风铃的爱情故事 据史料记载,在塔子城西南郊外曾经耸立着一座六面实心密檐攒尖青砖塔,高约15米,直径约5米。据镇党委刘副书记介绍,该镇也因此得名,砖塔附近的屯子也称塔屯,当地群众俗称为土龙头,据遗留下来的照片考证,该塔上为五层密檐,檐下腰为六面,每面正中均有砖雕坐式佛像一尊。塔身年久风蚀,残破脱落,呈棒槌形状。 1953年农历八月十四午夜,狂风骤雨,将古塔刮倒,周围十几里的居民无不听到一声巨响。 今天,我们只能凭借历史资料来一览“宝塔”的容颜。 “青砖塔”赋予了塔子城一份神秘的色彩,而关于“青砖塔”上风铃的传说,则徒增了塔子城的浪漫色彩。 塔子城镇干部施恩惠为我们娓娓道来了一段关于塔上风铃的故事:很久以前,在“青砖塔”附近住着一对相互恩爱的恋人,有一年,男子被迫从军,临别时两人在塔下立下誓言,永远忠贞于对方,可是男子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女人每天都到“青砖塔”来祈祷自己的爱人能够早日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始终不见恋人的身影,直到一天化作一只风铃落在了塔尖上,以便能够看到更远的地方。 风铃的传说只是“青砖塔”众多传说中的一个,历史上绰尔河的水患频繁,在塔子城一带流传过有关治理水患的传说。“宝塔镇河妖”的典故就是其中一个。传说绰尔河常年泛滥,殃及百姓,为了能遏止住河妖蛟龙不再危害百姓,当地人特地建了这座宝塔,并修佛塔于龙头地上,借佛力降伏蛟龙,消除了水患。也有村民说塔子城原来只是普通的村落,并没有城墙,由于绰尔河水常泛滥成灾,淹没村屯,于是人们便修筑了城墙,用来阻挡洪水。尽管这些传说带有某些神奇彩色,甚至有些唐突,但是它也反映着当地人民制服水患的愿望。今年已经70岁的村民张连喜解释说:“老人留下了说法,说当年我们这里可能要出一个‘王子’,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灭掉这个‘王子’,特地建了这个塔,以保证天下太平。”有更离奇地传说,说神秘的古塔内经常能传出一种奇怪的声音来。 □古城内出土文物甚多 作为当时的军事重地,多年来在塔子城内相继出土了辽代石刻龟砚,灰陶盆,六棱莲花砖,高三足铁锅以及金代的四系罐等诸多文物。 1956年,塔子城出土一通建塔题名碑。碑上刻有“大安七年”、“泰州河堤”等字款,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先后有许多人著文进行考证研究,一致认为此碑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七年(公元1091年)的遗物。 考古学家孙秀仁在1973年考古踏查时发现,塔子城内西北隅有大面积建筑群落遗墟,主要建筑高台有两处,一处是东西长42米,南北宽35米,是最大的一座建筑,应为座北朝南的主殿址,曾于该处拾得一块刻有“宫”字的灰砖残断;另一处在主殿址之东60米,南北长31米,东西宽28米,疑为“点将台”。沿基台北缘,自西而东整齐排列花岗岩柱础四个。主殿址之西25米,为一小土丘。在二高台之上及旁近地面,灰砖瓦、黄或绿釉琉璃瓦堆积丰厚。主殿南,地势广阔平坦,应是曩昔的殿庭和大道。主殿址四周被断续但整齐的矮丘所围绕,略呈方形,此间瓦砾渐稀,或为当时宫墙、廊庑的旧迹。在主殿南150米有汉白玉柱础2个,已非原来位置,此处还有2个同类柱础被挪移至今北烧锅院内。建筑基台上的砖瓦每见烧燎痕,釉色异变,意味此建筑群落(尤其主体建筑)毁于大火。该建筑群落总共遗有柱础八方,花岗岩、汉白玉质各四个。就近遗有大量的灰砖灰瓦,灰瓦多属板瓦一类;琉璃瓦多黄绿釉的,有板瓦、筒瓦,圆瓦当、三角形滴水。瓦当和滴水的主要纹饰为模印的云龙纹、蟠龙纹和牡丹花纹,美轮美奂,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