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又称窗花。
在过去,胶东地区百姓家里普遍流行一种棂子窗,由于棂子窗窄,烟台剪纸随窗的格局变化便形成了线条纤细、小巧玲珑的独
特风格。完整的窗花通常由几条长长的棂子花组成一个大大的图案,贴在正中,名为“窗心”,四角作界边的叫“窗角”,有心有角,整体规划大方,余下的空白,随意点缀,力求热闹、满楹。图案既体现了北方农村朴实、淳厚的特色,又不失纤细与秀丽,具有质朴、淳厚、自然的特点。
烟台剪纸就像是生长在胶东土地上的一棵老树,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同时,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近日,中国剪纸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烟台剪纸”作为一份子也参与其中。这也是烟台唯一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烟台剪纸,起源或在汉唐之前
传统的烟台剪纸主要盛行在蓬莱、黄县(今龙口)、掖县(今莱州)一带,如今在市区、莱阳、海阳、招远、栖霞也有流行。
烟台何时有剪纸流传,方志少有记载。“明清时期的剪纸的技法已经相当成熟,所以烟台剪纸肯定要早于这个时期,但向前可以追溯到哪朝哪代,无据可考。”烟台市剪纸协会会长李强认为这是烟台剪纸最大的遗憾。
然而,李强在考察和研究中发现,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金银箔是我们胶东独有的剪纸艺术,从这个角度上推断,烟台剪纸是否起始汉唐,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实证来认证它。”
解放后,烟台剪纸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学习、继承、发展民间剪纸的基础上,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开创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新纪元。
手法创新,让剪纸变成五彩世界
胶东人爱剪纸。妇女闲暇时坐在自家炕头上,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三旋两转、剪随心舞……在李强的剪纸博物馆里,窗花、窗裙、窗风、窗旁、门笺、绣花样、
斗鸡、扇面等,栩栩如生,让人大饱眼福。“窗裙、窗风、窗旁、纸斗花、斗鸡、扇面、织纸、剪字对联、勾绘窗花是咱们烟台创造出的传统剪纸,它们已成为烟台剪纸所独有艺术瑰宝。”李强看着自己的这些宝贝,眼神中流露着骄傲。
烟台剪纸的整体风格,画面紧凑,线条挺拔流畅。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画面生动,剪出的人物感情充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而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
“故事性强是烟台剪纸的又一独有特色,从几幅到几十幅,就像一个连环画一样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李强说,世间万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成语俗彦等无一不在胶东剪纸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当拼争、染色、衬色、填色、木板印刷、薰样等多种手法的创新和巧妙运用,让红色剪纸一统天下的局面得到改变,多彩的剪纸艺术剪出的图案更是出神入化,巧夺天工。”
李强说:“烟台剪纸最具创新、最有特色的要属‘窗裙’”了。它取样于古时木床的床头样子,贴在窗顶横木上垂挂下来,剪绘并举,类似窗户上装饰的裙子,所以称之为‘窗裙’”。窗裙只流行在胶东半岛的西北部,方圆不过百里的范围内,所以在传承的过程中,原生态状态变化比较缓慢,应该说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民间艺术。
出神入化,一把刀剪出人生百态
“八个饽饽一只鸡,磕头作揖去求妻。光头磕了三千六,黄毛丫头世难求。”这是李强刚刚参加中国婚俗剪纸大赛获得金奖的作品,这首民谣被剪出来陪衬着“胶
东婚俗”的图景,把娶亲的场面生动活泼、饶有情趣地展现在面前。“这就是烟台剪纸,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特别是出现了染色这一剪纸类别,从春节岁首、新婚洞房的窗花剪纸到服饰刺绣底样剪纸,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很多百姓家中至今仍然沿袭着节日贴窗花的习俗,除了春节时要热热闹闹地剪上一回,遇上喜庆的日子,剪刀也不得闲。“比如婚礼剪纸,可谓名目繁多,有洞房顶棚花、喜窗花、镜子花、饽饽花、面盆花等,陪嫁的物品都要用大红剪纸装点起来。”李强说。
“在节日里表达一份红红火火的祝福,大红剪纸是最能渲染喜庆气氛的。而图案的寓意也有诸多讲究,一般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李强举例说,两个柿子、一枚如意叫做“事事如意”、莲花和鱼就寓意“连年有余”、石榴象征“多子”、桃子象征“长寿”、蝙蝠象征“多福”、牡丹象征“富贵”……
民俗文化是烟台剪纸永恒的主题,一张张薄薄的剪纸就像一部反映中国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历史佳话,中西方文化深刻碰撞
传承到近代的烟台剪纸并没有闭关自守,而是伴随着烟台开埠后,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深刻碰撞,并衍生出一段历史佳话。1861年烟台开埠后,基督教开始传入
烟台。烟台剪纸精美的构图和熟练的技法,引起外国传教士的青睐,他们利用烟台剪纸的形式,承载西方教义的内容,进行传播。现在,那个时期存留下来的剪纸已经很难寻觅到了。
此外,1927年,美国人设立的益文商业专科学校校长毕韦廉创办的中国首家剪纸研究机构———毓磺顶剪纸研究会,和1934年毓磺顶医院的两位美国籍医生夫人,白夫人和吴夫人创办了毓磺顶剪纸厂真正串联起东西方剪纸艺术,并为烟台剪纸的对外传播和产业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研究会和工厂以欧美人喜欢的剪影效果为主要表现方法,结合烟台剪纸线条纤细,结构完美的特点,以剪刻并举的制做手法,设计生产了大量剪纸形式的贺卡、名片、日历头、书签、镜心、民俗活动和动植物宣传手册等艺术产品,行销美国,很受欢迎。”李强介绍说。
“由于历史原因,剪纸研究会和剪纸厂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都相继停办解散。但毓磺顶剪纸研究会作为中国近代剪纸研究的发祥地,是中美民间剪纸文化交流的先驱;毓磺顶剪纸厂又是中国剪纸艺术对外贸易最早的成功典范,在中国近代剪纸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源头地位。”李强高度评价了过往的那段历史。
作为地域文化活化石的烟台剪纸,随着老艺人们相继谢世,有的技法已经失传,烟台剪纸、尤其是传统剪纸濒临灭绝,只有加大保护力度,培养传承人,才能使这民间艺术奇葩重现光彩,生生不息。 中国规划网济南9月12日电 记者林丹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