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虞山景区保护与利用侧记
江苏常熟,长江边的一座小城,人文荟萃。明代常熟诗人沈玄有诗:“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这里的山就指虞山,溪就指发自虞山的溪水。诗也道出了常熟山城相依、山水相映的人居环境。外人也就大致知道了虞山对常熟人有多宝贵。而在几乎是一马平川的长江下游,突起此山,如江边一颗翡翠,她无疑也是来自周边乃至更远地区的游人的好去处。
保护好并永续利用好虞山成为景区职工的天职。
绿林无恙
虞山有林地面积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6%,是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还是一座国有林场。山中有茂林修竹、名胜古迹,对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是景区常抓不懈的课题。
在城市纷纷造景、从山中移植名贵树木的风潮中,有些景区面对可观的收入,忍不住出售自家的“特产”。而虞山不但一棵不卖,还要花钱保护林木。在虞山景区内除了公家的林木外,还有农户房前屋后的私有林木。公家的好办,如何保住私有林木,确保景区内生态资源不流失?他们对这1400多户的2万多棵具有一定年代的树木进行调查登记,与树木所有人签订养护合同,规定不能随便出售树木,并根据树龄等,每年给予每棵树50元至150元的有偿养护费。农户当然不会卖树了。
林区防火是护山的第一要务。为完善森林防火设施,他们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红外线森林电子监控系统和自动报警装置,并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联网。干部职工私家车的后备箱里都有两三个灭火弹,以备万一。他们又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隔离护栏等设施,实行半封闭管理。
虞山防火最大的举措还应数“迁坟”。每年清明节,有几十万人上山祭扫,免不了烧纸钱香烛。为了消除这漫山遍野的隐患,他们下决心对这些散坟进行深埋或迁到“思亲苑”集中安放。墓主的亲属及后代散布于周边甚至上海、北京,要对他们进行动员、说服,其艰难可想而知。职工们忍受谩骂、唾面等屈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完成迁坟工作。职工们对烧纸烧香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和良好服务,终于将祭扫带来的火灾隐患置于可控范围。
青山养人
景区保护的巨额投入从哪里来?如果靠“输血”,肯定是难以为继的。事实上,景区不靠财政,靠科学合理的经营,不但使景区的保护及旅游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升级,还使经营收入达到30%的年均增长速度,辖区内职工及居民共4500多人的收入不断提高,居民与景区和谐共生。
虞山的经营收入主要有几块:一是山下的不动产经营,如利用山脚下的有限土地和对破旧厂房进行搬迁改造,打造酒店、休闲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二是利用山上的寺庙、名人踪迹等收取门票。三是林产收入,如茶叶、杨梅、桂花、板栗等,都是富有特色的产品。
景区的保护往往与居民的生计发生冲突。虞山景区的领导妥善处理了这对矛盾。他们保护虞山,不仅是要为市民建绿色屏障、天然氧吧、休闲胜地,也要让辖区内居民和职工在经济上受益。除了前述私有林木有偿保护的例子外,他们还让居民们通过对杨梅、茶叶等林产的采摘、销售来获益。景区内的1000多户居民,虽然不是这座山的所有者,但从“靠山吃山”这个角度讲,仍然是这里的主人。他们自然有充足的保护山林的积极性。
为了给景区内居民和游客创造良好的环境,他们去年投入500多万元对山下的上场村进行改造试点,改造村民住宅97户,清理河道,绿化场地,铺设污水管道,新建无动力污水处理池,并为村民建设了活动室、篮球场等。村民甚至对自家周围的道路、场地清扫保洁,在通过验收后,每月可领取一笔补贴。在居住环境、经济上双双受益的村民们改变了以往乱堆乱放的习惯,自觉地维护起小区的清洁。在这里,看不到一般农村常见的畜粪、乱草,与别墅区倒有些相似。
如今,景区为职工构建5大保障体系:职工养老保障体系、老职工医疗保健体系、扶贫助残保障体系、爱心助学保障体系、职工就业保障体系。景区内所有职工和家庭基本上人人有工作、家家有副业。
文脉凸显
说常熟人文荟萃,多与虞山相关。据说,虞山得名于虞仲。虞仲与哥哥泰伯一道,为让位给弟弟季历,从周的发源地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并开拓出一个吴国来。这里还出过孔子的著名弟子言子、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明代民族英雄瞿式耜、明清之际侠女柳如是、清末帝师翁同和等,孕育出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琴派、虞山印派。几十处历史遗迹如珠玑散落在虞山上。
发掘文化资源,以文化彰显个性,是发展旅游的需要,更是爱国教育、爱乡教育、激励后学的需要。虞山的管理者提出了“打造吴文化第一山”的口号。他们以天然石坡为背景,建成连城壁广场,以群雕的形式展示了虞山的琴、画、诗、印、书、藏书、医药“七绝”;在翁同和晚年隐居的瓶隐庐的天然枫香林中建了木栈道,并将反映翁同和生涯的6组雕塑设置其间;在散落于植被中的天然乱石上刻上虞山印派的代表作,并用步行小道联结起来,变成了篆刻的天然展厅;山上的兴福、藏海、三峰、宝岩4大名寺,是宝贵的佛教文化资源,经过修葺,使千年古刹重放光彩。这些与名人墓庐及其他古迹一道,构成了一条历史文化隧道。游人可以徜佯其间,细细品味,领略吴文化的独特内涵。
除了硬件上下功夫,他们更注重软件的开发,比如:创作虞山的场歌和公益歌曲,编写出版《灵秀虞山》一书,制作专题音乐风光片,每年六七月间举办宝岩杨梅节,开展形象代言人“虞山森林仙子”评选活动等。
由于常熟人致力于护山、养山,虞山也给予丰厚的回报。每天2万多市民上山健身和“吸氧”,还直接带来巨额经济效益。2008年,全场总产值达20.8亿元,财政总收入2亿元。虞山走上了保护与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道路。
目前,常熟市将虞山景区与旁边的得名于姜太公(姜尚)的尚湖景区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常熟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并完成了度假区的规划。对于身任虞山林场要党委书记,现又任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的张正明来说,担子更重了,因为不但要管好这座城市的“绿肺”,还要管好“绿肾”。但张正明说,路子没变,那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发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地缘的优势,打造精品景区,更好地为游人和居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