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因“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结构,成为中国北方岩溶分布面积最广的省份,岩溶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岩溶区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5.2%,历史上曾有“千泉之国”的美誉。 山西的先民依水而居,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并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岩溶泉水的开发利用,春秋时期引晋祠泉水的太原智伯渠、唐代引洪山泉的介休洪山渠等水利工程名闻天下。 山西如此众多的泉水是怎么形成的呢? 每年的7-8月份,是黄土高原东部最为丰沛的降雨季节,河东地区的山西秋雨尤为连绵,大量雨水倾泻在名山大川之间,以及河谷平原地带。雨水经过山上大面森林的过滤,以及山体松散岩的裂隙,缓慢地汇入岩溶通道和地下河系之中,有的渗入地下800米深处,变成裂隙水和岩溶水,最后通过单个泉或以泉群的形式,集中喷涌到地面。 吕梁山与太岳山在霍州地区形成了一个“大漏斗”,远近闻名的郭庄泉在这里奔涌而出。历史悠久的山西杏花村汾酒产区,就在方圆5600平方公里的郭庄泉岩溶水保护区内。 历史记载,杏花村的老百姓在这里掘井而饮,掘井而酿,祖祖辈辈繁衍了几千年。清末举人申季壮曾撰文赞美这里的一口古井:“其味如醴,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裕梨春不足方其清洌”,这口井被杏花村人称为“神井”。千百年来,杏花村里很少有人得过肠胃病等,该地居民的健康状况非常好。有人说,这与清香汾酒有关,有人说,与这里产的“中国第一植物养生酒”——竹叶青有关。 为了不断满足酿酒之用,1991年,杏花村汾酒厂在郭庄泉上游的岩溶水域,新打出了一口5号井,井深840m,井水清澈透明,清洌甘爽,煮沸不溢,盛器不锈,洗涤绵软。经国家、省、市三级部门化验分析鉴定,终于揭开了“神井水”的奥秘: 该井的“水族基因”非常优秀,水的PH值约7.3-7.6,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属弱碱性,水中的锶、碘、锌、钙、钼、镁、铁等元素含量高,对人体十分有益,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其中亚硝酸盐、氰化物、重金属、硫化物等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多项指标还低于国际标准。 南北酿酒用水往往大相径庭,北酒大多用地下水,南方大多用地表水。 至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中国人无论是吃饭、洗澡、农用等等,大都用的是地表水,或者是浅层地下井水,因为那时的水基本没有污染。80年代中期后,随着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口的增多等诸多因素,对水质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便开始逐渐饮用洞泉水或过滤过的纯净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南北方的酿酒企业都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如何找到更适合酿酒的好水源?多数企业是建造原水处理厂,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地方政府开始治理河水的污染。但是,这些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几十年的河水治理下来,我们看到,尽管效果明显,但无论如何都再也回不到“青山绿水”的境界了。 事实上,“地表水”与“深层岩溶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有人开玩笑地用“掰大白菜”来形容好水的“层次”: 江河湖泊的“地表水”是最外面的那层“白菜帮”,沾满了各种脏物,有的扔掉,有的喂牲口;平原地区10米以下的“浅层地下水”是稍微干净点的“第二层白菜帮”;岩石裂隙中的“孔隙水”和“裂隙水”是“第三层白菜帮”;地下840米的岩溶水就是“白菜心”,不用加工,清甜可口,可以直接食用。 目前,有资料显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是新中国第一个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岩溶深井”的酿酒企业。840米的地下深度,至今保持着中国白酒企业用水的“吉尼斯深度”。 汾酒的“白菜心理论”可谓形象逼真。白酒界840米的“吉尼斯深度”,让我们看到了汾酒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对清香品质的坚守,对世界荣誉的捍卫。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人体营养金字塔的基础由蛋白质改为水。并在2004年的环境日报告中指出:人类80%的疾病,33%的死亡,80%的癌症来源于水。人类所需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有5%-20%,必须从水中获得,食物中的微量元素不能代替一切。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好水”的七大标准是: 1、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细菌含量不超标; 2、分子团小,结构合理,溶解力强; 3、含有适量的氧气; 4、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包括钙、钠、钾、镁、镉、钡、硒、铜、铁等,并呈离子状态,易于被人体吸收; 5、呈弱碱性,pH值呈中性及微碱性,在7.00-8.00之间; 6、具负电位,能够对抗人体的自由基,延缓衰老; 7、水的生理功能强,营养生理功能没有退化,有生命活力的水。 查阅资料,我们惊奇的发现,“国际好水”的这七大标准,清香汾酒所用的岩溶水无一不满足了要求。这真的是一个奇迹。无怪乎百年前,汾酒便有了“国际香型”和“国际口感”的口碑。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