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化智库首席专家乾泉认为,“虽然各省及沿海城市都相继下发政策,但是从全局的战略角度来看,要一体化配置陆海资源和生产要素,以此推动城市与海洋融合发展。”乾泉说,蓝色海洋产业的新布局首先要打破以往孤立的、片面的和碎片化的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的机制弊端。 本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转型再“创业”的竞争。 当前,多个沿海城市向大海要经济的行动也正在有规划地进行着。不过,这场争夺海上经济的竞争注定被赋予了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的路线,而高科技已然成为了竞争的关键点。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前几个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习近平主席还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府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及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等多方联动协同的推进下,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就。 “海”的潜力逐渐释放 “临海筑梦,向海而兴。”在2017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着力培育一批新的海洋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我国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 有数据显示,海洋经济融入我国发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实施。沿海地区的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布局得以不断强化优势,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三圈”格局基本形成,“三圈”抱团发力,各展所长,绘就了我国海洋事业开放发展新蓝图。 随着海洋科学与相关产业的不断挖掘与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逐渐成为海洋经济的增长点。 记者也注意到,当前,国内沿海城市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不断扩大,其海洋经济也不断显现。 一个全新的海洋经济时代也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注意到,在产业制造方面,山东省打造了以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主的产业链条。在浙江省的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水产深加工、远洋水产品冷链物流、远洋捕捞船队综合服务配套等为核心项目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渔捞产业和独特的渔业文化。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也都有着各自的海洋产业与科技创新等产业集群。 “在全球化时代,海洋的地位更加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远胜于陆地。”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海洋经济的潜力正在释放,谁能够最大化发挥出海洋的优势,就能够在本世纪成为海洋强国。 据国家海洋局发布,2017年,主要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加快调整,海水养殖产量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4676亿元;在海洋生物医药业方面其产业集聚逐渐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业全年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1.%;在海洋电力业方面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例如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装机容量近1200兆瓦,海洋电力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曾表示,到2035年,力争实现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推动一批涉海企业全球布局,从而占据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纵观上述数据来看,我国海洋产业保持了稳步性的增长。”新全球化智库蓝色国土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乾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而海洋经济无疑是各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走向海洋是必由之路。 科技研发成关键 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导下,近期,各省及各沿海城市也相继密集出台了海洋强国的战略政策。从近期各省市出台的政策来看,各省市之间为争夺海洋经济也各出奇招。 记者注意到,为扎实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也正式更名为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前不久,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王中丙表示,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将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五大海洋产业发展。重点将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上风电、海洋公共服务等五大海洋产业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 另据记者了解,深圳为打造海洋生态、产业及文化等亮点,稍早之前,深圳市相关部门发布公告称,将面向全球征集海洋新城(大空港半岛区)设计方案。最值得关注的是,设计方案如获得第一名其将近数额高达500万元。 据公开资料报道,深圳市将开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新领域,强化陆海统筹,实施活力海岸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亲水平台及休闲通道和服务设施等。 除此以外,记者还注意到,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加强了合作。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宁波市、南通市、舟山市共同签署《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园(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建立跨区域且能够运筹涉海类人才、采集、金融、项目、市场等广泛资源紧密合作的协同平台。 乾泉认为,“虽然各省及沿海城市都相继下发政策,但是从全局的战略角度来看,要一体化配置陆海资源和生产要素,以此推动城市与海洋融合发展。”乾泉认为,蓝色海洋产业的新布局首先要打破以往孤立的、片面的和碎片化的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的机制弊端。 乾泉表示,发展海洋经济,要用全球化视野、科学系统地架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战略布局。尤为重要的是,蓝色经济产业孵化要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产教融合、文化旅游等战略新兴产业开发相结合,建立起中国特色海洋经济开发区以及示范基地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建设海洋强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补齐科技研发、高端人才等短板,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的附加值。”宋清辉表示,当前,我国在建设强国海洋经济时,还面临着海洋经济布局分散、海陆统筹意识不强、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不足。亟须尽快补齐海洋经济短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宋清辉说,海洋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海洋经济的发展质量。除了要对我国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之外,还需要利用高科技等重要手段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对于海洋经济发展,辽宁师范大学彭飞撰文表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些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沿海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中,要明晰其优势和不足。 该文章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例如,要加强海洋科研投入,促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海洋科技向海洋产业的渗透,在提高海洋产业附加值的同时,还要提高发展效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兴海洋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