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东、中、西存在明显的并继续扩大的发展梯度差距。在西部地区,区位相对偏远而资源极其丰富的诸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也比较缓慢,但那些大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却有可能在其广大的腹地里独享阳光雨露,成为参天大树。成都市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成都,成都市辖9区4市6县,面积12390平方公里,总人口1103.4万,其中市区人口497.15万,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经济一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着,多项指标一直保持在西部第一的水平。但是,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把成都放在整个中国城市版图中看时,成都却显得那么的平庸和无闻。
但是近几年,一个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摆在面前:成都突然崛起,仿佛一夜之间,成都火了,不仅投资者纷至沓来,经济实力和人均GDP迅速增加,而且城市的软实力、城市魅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0亿元,现农业总产值327.5亿元,工业实现增加值92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5.3亿元,进出口总额6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1.4亿美元,进口总额28.1亿美元。先后荣获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台商“极力推荐”城市、“十大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成都已经成功地从二线省会城市当中脱颖而出,甚至在某些方面接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水平,被敏感的媒体称为“第四城”。那么,是什么让成都能从西部地区走出去的呢?《城变》这本书作出了回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2000年,《新周刊》策划的关于“成都——中国第四城”的报道,激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这次事件,不仅是一次对成都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良好宣传,同时,也更大的激发了成都加快发展,更上一层楼的决心。成都市政府开始广泛“借脑”,围绕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成都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向方方面面征询意见、集思广益、广泛咨询。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咨询和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研究、产业发展战略、产业集群研究等多个方面。2003年6月20日成都市政府与王志纲工作室签订了《关于大成都城市发展与经营战略纲要》的委托协议,要求工作室对全市下一步到底怎么发展,制定一套系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
王志纲工作室在充分参考、借鉴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经过一次次思辨,最后将工作重点锁定在以下几个大问题上: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成都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大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成都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成都的城市经营是否能另辟蹊跷,走出一条个性化道路?成都与西部兄弟城市是竞争还是合作竞合?休闲产业能否为未来大成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力?
最后,工作室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城市定位、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产业要素的梳理与整合、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城市营销五个方面,回答了上诉重点问题,即“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有哪些资源”、“我将如何成长”、“我将如何让世人认知自己”等一套大成都的发展战略,对外的大成都全新的战略形象就是:西部之心,魅力成都;休闲胜地,人居天府;中国生命质量最佳的城市;让世界享受成都;少不入川——人生最大的遗憾。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亮点,成为中国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体现者。
《城变》属于《王志纲战略思想库》中的一个分册,详细地记录了《关于大成都城市发展与经营战略纲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披露了成都市“城变”之谜,成都的发展模式,不仅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样也对于那些需要转型的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也具有普遍型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