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设以来,我市累计完成大建设复建点和保障性住房182.57万平方米,在建118.1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8.63亿元,超过两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从中受益。
大建设以来,群众居住品质提升迅速,住宅产品呈现多样化、高级化、科技化、人性化,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从“有居”到“优居”,大建设谱写了安居乐业的新篇章。 旧城改造——旧貌换新颜 郭继英老人:新房子比劳动村“天上天上” 今年76岁的郭继英老人站在劳动村拆迁复建点的施工现场,感慨万千!位于庐阳区藕塘村的这个复建点,在不久之后将迎来900多户新主人,这其中就包括郭继英老人。看着面积近80平方米的漂亮新家,触摸两室一厅的每一个角落,站在大大的飘窗前,老人喜笑颜开:“没想到房子这样好,没话讲了!” 作为建国初期来合肥支援建设的郭继英老人,全家5口在劳动村不足18平方米的低矮瓦房里一住就是近半个世纪,“到处都是自己加盖的小屋、私拉乱接的电线,厕所夏天根本不能进人……”老人说。2007年底,随着大建设纵深推进,劳动村——这个我市一环内最大的棚户区终于被提上了改造的日程。 如今,藕塘村复建点按照全装修的模式,高标准、高配置进行建设,最大程度让居民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厨房、门窗、墙壁,“想不到马桶也装好了,政府想得真周到。”老人直言这房子比劳动村那是“天上天上!有盼头了”! 其实,郭继英老人的经历只是我市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方面的一个缩影。五年的大建设,我市已建成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构成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累计建成廉租住房29万平方米、6284套;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项目3个、21.4万平方米;实施危旧房改造项目26个,拆迁危旧房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不含因城市建设涉及的拆迁),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记者手记:郭继英老人所说的“有盼头”,其实就是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的提升,其根源无疑与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的“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城市建设理念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大建设中坚持拆迁安置优先,实行“拆一还一”,就地就近安置,对被拆迁人户籍人口、实际面积、补偿金额、产权性质等信息进行“两级认照、三榜公示”,有效保证了拆迁安置工作的公平、公开、透明,为“和谐合肥”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全国树立了典范。 新城提升——环境宜居乐 居 滨湖居民贾怀瑾:真没想到居住条件这么好 贾怀瑾是滨湖新区滨湖明珠小区的业主,在去年9月刚乔迁新居的他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是没想到自己的小区配套这么完善;一个是没想到新区的环境竟如此优美! 提到小区配套,贾怀瑾如数家珍。小区之内,游泳池、健身房、茶室、阅览室等一应俱全;小区之外,华东最大的40万平方米SHOPPINGMALL——滨湖世纪城商业中心,华东设施最为先进的医疗机构之一——滨湖中心医院,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环顾四周,“说实话,当初买房子时,还真没想到条件这么好。” 说到这些贾怀瑾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采。 而更令贾怀瑾感到惊喜的是,当他站在自家22层的阳台上,放眼望去,整个滨湖新区仿若一个大公园尽收眼底。蜿蜒的塘西河擦肩而过,南望800里巢湖烟波浩淼,帆影点点,美不胜收。“现在买房不就是买个环境吗?”贾怀瑾笑着说。 其实何止贾怀瑾一人这样兴奋与骄傲。如今在滨湖新区,万般美景之外,更多先进的居住理念和富有科技含量的住宅产品,同样令人震撼、让人振奋。 在滨湖惠园,应用了德国技术建设的中水回用系统,有效地对小区的污水进行截留处理,产生的中水被用于保洁、绿化和景观用水等;在高速时代广场,雨水收集系统显现出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按照全装修标准建造的房子则实现了人们“拎包入住”的愿望,住宅产业化的魅力清晰可见。 大建设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走生态型城市建设之路,努力使天更蓝、水更绿、景更美,使合肥成为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五年来已累计投入近50亿元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态水系治理,投资总量相当于“十五”时期的2倍多。如今,城市污水已初步实现 “全收集”,巢湖万年埠生态修复工程、90公里河道生态补水系统等多项重大工程已初步展现效益。同时,在打造“绿文章”方面,五年来我市也已累计投入近20亿元,市民“出门500米见绿,1000米见公园广场”的目标正逐步得到实现。 记者手记:居者有其屋是人的最基本权利,在满足了这一基本需求之后,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居住的品质,完成从有居到宜居、优居的转变,也许才是城市建设者需要努力并加倍付出的方向,这方面,我市的成就有目共睹。如今,假山奇石、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池塘湖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些以前在公园中才能欣赏到的美景,现在市民只需在自己的小区里就能观赏和品味。而居住条件的改善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之间,也必将形成良性的互动,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国规划网合肥9月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