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地产建材 > 公共建筑 >

文化建筑要强调它的认同

时间:2014-05-06 17:3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李园园
姜宇捷_450
 
    Aedas执行董事姜宇捷先生注重每个项目的背景与功能需求,致力创造独特、生动、富内涵的建筑,期许以设计创造价值,得到与业主、使用者、城市和环境多赢的成果。本期访谈中,姜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对文化建筑的理解和对中国市场的思考。

   《建筑中国周刊》:谈及文化建筑,许多人都会想到博物馆、展览馆等这些狭义定义上的文化类建筑物,事实上,不论建筑的用途如何,从创作伊始就与文化密不可分。在此,能否谈一谈您对文化建筑的理解?

    姜宇捷:
什么是文化建筑?建筑是作为文化的表现还是文化的容器,或者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存在? 以功能来区分是否为文化建筑的诠释是否过于狭隘?我倾向以更广义的方式来看建筑、空间与文化的关系。我觉得文化是特定时间的特定一群人对于某种精神与生活价值的认同, 有其特殊的时空地理环境的背景关系, 建筑呈现的是时代的技术、需求、政治、阶级、美学与认同, 有着特殊的风土与地缘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 建筑本身即是文化的一部分, 建筑现象即是文化现象的一隅。 

    尽管建筑现象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称所有建筑皆为文化建筑的想法却过于一厢情愿,也无法创造更好的都市环境与城市空间。我认为理想的文化建筑呈现了某种场所的精神, 它可以将项目的本质和精神与用户和城市的记忆结合, 它提供了一种经验, 这个经验将你这个城市的文化与背景发生关联。这些建筑不必然是美术馆、音乐厅,也可是住宅、商场与办公室等因应现代需求而大量出现的功能。透过这些具有识别性的场所, 城市的肌理与背景将显得更为生动, 并创造可以呈现多元认同的文化城市环境。

   《建筑中国周刊》:文化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民众服务的同时也承载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城市、建筑的所有者、民众,您认为文化建筑应该属于谁?

    姜宇捷:文化没有属于谁的问题,只有认同的问题, 对认同或不认同他的人发生关连与意义。文化建筑也是如此。一个建筑或是场所, 如果可以让人对它的存在或环境产生思考或情感上的关联,这个建筑便对这个对象产生意义。有意思的是这个意义与认同会随着时间改变, 建筑与场所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与定义也会随着时空背景发生变化。透过这个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价值观与政治经济背景的演变。文化建筑的归属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认同与识别问题, 是同时代与环境的人必须共同思考与挑战的事情, 唯有能创造更多的认同, 才能创造更加多元与包容的文化社会。

   《建筑中国周刊》:文化与建筑的结合在不同国家地区也会呈现迥异的审美情趣,您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姜宇捷:建筑与文化、风土、生活习惯、社会阶层和美学工艺等息息相关,出现迥异的审美情趣与空间文化是理所当然。有意思的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国际建筑师在带来国际化的建筑风格, 创造‘普世皆同’的空间文化与美学价值的同时, 也兹意地对地方文化进行诠释,创造出尽管来自同一文化文本,但美学与表现迥异的建筑现象

   《建筑中国周刊》:您怎么看待国际事务所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完成很多文化建筑作品?

    姜宇捷:从广义的文化建筑角度来看,世界各地的城市总是可以阅读到许多历史的轨迹,可以看到在文明演进中文化的积累与对话,甚至冲突。建筑相较于作为一个重要的‘单体’,更被以一个‘集体’在城市文本中被理解与阅读。在中国与世界各地一些快速发展的区域,新的城市与规划在政策导引与商业需求下成形,狭义的文化建筑乘载的宣示意义有时大过实质功能,建筑也往往流为形式与意义的讨论,而失去了更多深刻探讨都市空间与未来环境的可能性。

   《建筑中国周刊》: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个您做过的最喜欢的文化建筑?请具体谈谈。

    姜宇捷:我喜欢有场所的建筑而不只是形式,喜欢抽象而不过于叙事的建筑,也就是住宅不一定要像‘住宅’,商业不一定要像‘商业’,更喜欢包含公共功能,可以将生活与城市经验结合,创造对话的建筑,从而创造之前提到的‘场所精神’,并提起对城市文化与环境认同的讨论。所有的项目我们都努力地创造场所而非形式, 其中上海诺富特酒店是个我很喜欢的项目。它位在虹桥临空园区,处于低密度大街廓交通繁忙的新兴办公园区,位在北翟高架道路的起点。我们以 “浮·院”为设计概念, 将酒店的功能分为上下两个体量, 创造出二三层的半室外公共开放空间, 在创造沉稳安静与逃脱尘世的房间体量意象同时, 将此公共空间抽象化为具高度识别意义的视觉符号,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在繁忙的空港创造静谧的对比从而丰富城市的肌理与经验。

   《建筑中国周刊》:您个人偏爱的文化元素是什么?能否具体谈谈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该元素的应用以及与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

    姜宇捷:文化建筑不一定要引用文化元素,广义的文化建筑更是包含所有的建筑类型。我认为功能是重要的, 好的建筑必定是与功能结合的建筑,而非装饰性的建筑。其次是文化风土,对历史文化进一步的理解永远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富内涵与生动的建筑。最后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场所与公共空间的创造, 它将有助于丰富城市环境并将文化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建筑中国周刊》:您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建筑大批量的崛起?您认为未来的趋势如何?

    姜宇捷:狭义的文化建筑在中国因应政策与社会需求正在大量的发生。若在没有谨慎的规划与软件的配合下,容易流为象征性的存在而不具备实质的功能。对于狭义的文化建筑的发生, 我们是抱持谨慎鼓励的态度, 期待快速的经济发展可以尾随同样质量的文化软实力与多元化。然而,相较于鼓励大批量的狭义文化建筑,我们更期待正在快速发生中的大批量城市规划、住宅、商场与办公可以皆成为文化建筑,共同创造更丰富多元而非更平板单一的生活环境。我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地产开发逐步开始被谨慎控制,质量与空间内涵将主导发展,唯有扩大建筑的文化与城市认同,方可创造更大的市场与更好的城市环境。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