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已经展开了“蓝色跨越”的全新历史画卷。作为青岛“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关键区域,青岛高新区不仅要打造蓝色经济高端产业聚集区,更肩负着建设科技生态人文新城的历史重任。在青岛胶州湾北岸,一座新一代蓝色经济科技新城已经悄然崛起,扬帆起航! 青岛高新区始建于1992年11月。2006年8月经科技部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区,形成胶州湾北部主园区,政策区面积达到19.75平方公里。目前形成了以胶州湾北部主园区为主体,协调指导青岛高科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的“一区五园”发展格局。
其中,主园区政策区面积9.95平方公里,是临近青岛主城区唯一可供大面积开发的土地,努力建成蓝色经济的重支撑区、高端产业的新兴集聚区。高科园政策区面积8.8平方公里,是高新区知识创造、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支柱。试验区政策区面积0.825平方公里,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发展重点的产业集群。科技街政策区面积0.175平方公里,已经成为胶东半岛的IT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和辐射源。软件园总占地2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形成以软件开发、嵌入式集成电路、数字动漫为主的产业园区,成为全市软件产业核心区和连接国内、面向国际的桥头堡。
二次创业步履铿锵
20年来,青岛高新区把创新作为立区的生命引擎,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着力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科技产业同步协调发展,逐步成为青岛市经济的有力支撑。
高新产业集聚发展。以蓝色经济和高端制造为重心,突出“高”“新”特色,积极培育壮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端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主导产业,汇聚了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黄海制药等一批著名企业和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汇聚区。
科技创新基础雄厚。以高端引领、集约发展为导向,先后引进了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光电院、中科院兰化所等科研机构在高新区建设总部或研发产业化基地,兴建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橡胶测试示范实验室、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一批联合创新载体。已拥有青岛高新技术创业中心、青岛高新区新产业创业中心、市南软件园创业中心等3个国家级孵化器,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化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居前列,被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合理配置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加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全力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已拥有创业大厦、科技企业加速器、贝隆科技创新园、石老人科技创新园、中国海洋大学创业园、青岛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生物创业园、科技创业中心、青岛软件园、科技街数码创意园等一批科技创业基地,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主园区建立了高新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先后建立了“生物医用材料中试基地(GMP车间)”“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专业公共技术平台;完成了IDC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关村共享其“三库四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建立了集成电路设计和动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设立了青岛市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初步形成了“科技孵化+科技企业加速+科技产业园”的三级孵化体系。
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加快建设集知识创新、研发孵化、高端产业、高端服务为一体的自主创新战略高地。目前,已落户股权投资类企业32家,成立了创业投资联盟,基金总规模达40亿元,有力推动了企业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加快“新三板”工作试点步伐,已有新三板试点企业32家,备案资格券商达21家;设立亿元专项资金,全面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吸引了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各类高层次人才;组织实施了以三网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化园区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组建了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研发支撑。
蓝色新城扬帆起航
2012年,青岛高新区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青岛市打造“蓝色硅谷”的重大机遇,以胶州湾北部园区创新发展为龙头,充分发挥高新区组团发展、多点带动、区园联动的作用,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主园区将紧紧围绕青岛北部新城开发建设,重点规模化发展软件外包、研发孵化、高端制造,建设高新技术密集区和科技、生态、人文新城。到2015年,争取将青岛高新区整体上发展成为:集知识创新密集区、研发孵化密集区、高端产业密集区、高端服务密集区为一体的自主创新战略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和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
加快科技创新素集聚,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构筑以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依托的高端研发体系,积极引导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创新素向高新区加快集聚。到2015年,引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创业团队50个,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口比重超过15%,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的当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高于22件,基本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活力的城市创新中心,成为辐射山东半岛地区的科技商务中心(TBD)。
抓好主导产业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速列车、海洋装备、半导体照明、光电仪器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关键设备的自主设计和生产能力,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培育壮大海洋产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制药、节能与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到2015年,培育建成海洋仪器仪表、新型显示、光电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材料、新型能源装备、现代服务业等6大新兴产业基地,争取在运输装备、数字家电、信息通讯等产业领域培育形成3个以上优势产业集群,其中有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6家以上超过50亿元的企业,抢占产业链高端。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