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规划 > 能源产业 >

2008:中国建筑分水岭

时间:2009-12-22 14:0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2008年是当之无愧的“大事年”。对于奥运鸟巢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现象的解读,使当下对中国建筑的关注已无法仅仅局限于对建筑技术的讨论或是对建筑产业的分析。中国建筑由此进入反思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阶段。
形象工程时代应该结束
2008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家财力、外汇储备、币值的稳定与否关乎国内建筑市场命运;海外承包市场则在最近一两年内很难恢复以往规模。”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建筑行业呈现出“内热外冷”的态势。
业界普遍认为,相对位于风暴中心的欧美各国,2006年爆发并延续至今的次贷危机并未给中国建筑带来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单个金融机构的破坏力远远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建筑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当严峻。
经济迅速下滑,许多追求大手笔的建筑师忙乱间突然发现,建筑业竟是如此脆弱不堪。中国的建筑师一直忙于追赶世界建筑的潮流,很多问题尚未来得及反思与判断。而眼前的局面使他们开始正视和思考建筑与社会的真实关系,思考建筑的“中国问题”。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饶小军说:“形象工程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应该共同开创一个‘公民建筑’的时代。对此,我满怀期待。”
“公民建筑”的时代企盼
30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一直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建筑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因为在中国,建筑基本是“专业”的事情,是“圈子”里的事情。
历史的脚步行进至今,也许正如许多学者所言,2008年将成为中国建筑分水岭。对“公民建筑”的期盼已成许多建筑人的共识。
中国当下的建筑发展格局,确实头绪复杂:以奥运鸟巢和CCTV新楼等“异形”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建筑,质疑和赞美之声同时充斥着媒体;房地产商演绎各种住宅的“异域风情”哄抬房价;汶川地震大量房屋倒塌,引发建筑行业的道德危机。
但这正促使中国民众真正以公民的身份介入建筑。
饶小军认为,建筑不仅是专业的事情,更应该是大众的事情。城市和建筑对人的影响几乎是强制性的,人的衣食住行都在建筑空间中。“我们很难想象人在城市当中不受建筑的影响和控制。从这层意义来说,建筑又是个大圈子,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饶小军坚信公众是建筑的最终评判者,“好的建筑,也许并不是媒体和建筑师所热衷追捧的扎眼建筑,而一定是谦逊地为公民大众服务、设身处地为公民社会利益着想的建筑。一个真正好的建筑,是由建筑师设计而大众使用方便的建筑”。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