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网甘肃中心讯 “我和共和国差不多大,从自然形成的河岸小道到拓宽的土路,从蜿蜒盘旋的山间土路到机动车通行的砂路,从坑坑洼洼的砂路到平整的沥青路,从三级、二级公路到高速公路,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我家门口,我都看在眼里。”7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庙坪村附近,张大爷对记者如是说。 此地处黄土山区,沟连沟,山叠山。张大爷说,在山间小道他肩挑驴驮过,在沥青路上他挤过旧班车,在高速公路上他帮过工。
与张大爷一样,60年来,陇原各族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奋斗精神改变着原本恶劣的交通状况。
60年弹指一挥,60年沧桑巨变。这种变化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是直观的,更是深远的。
60年间,一座座涉水跨沟的桥梁、一个个穿山越岭的隧道、一条条通城达市的航线或建成或开通,改造了山河,写就了华章。
60年后的今天,犹如一柄如意的甘肃,交通纵横交错,繁荣有序,安详地横亘在祖国西北腹地。
60年,我省交通事业三次量的跨越、质的突变
甘肃,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先民创造了包括交通文化在内的灿烂文明。据史料记载,早在七八千年前,大地湾文化时期就出现了部落内道路和通向外界的桥梁。上世纪初,由于军阀混战,无暇顾及交通建设,我省交通十分落后,物资运输主要靠人背肩挑、畜驮来完成。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省公路交通在一片“开发西北”的呼声中兴起。但抗日战争结束后,我省公路交通建设陷入停滞,公路失修失养,汽车损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能通汽车的公路只有19条,全长3200公里,全省民用汽车只有1800多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省交通事业经历了起步、成长、发展、成熟、壮大的各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通车的公路不足4000公里,发展为今天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接近10万公里,年投资将突破200亿元。这是量的跨越、质的突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公路交通的发展跨越了三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恢复原有的公路,重点修筑干线公路和县际以上公路,加大各市州油路的铺筑。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甘肃交通部门把改善干线公路的技术状况,提高技术等级,发展县乡公路,改善运输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西部大开发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交通建设热潮,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得到空前发展。
在第一阶段,我省交通部门掀起了三次筑路热潮,全省实现了社社通公路的目标。
在第二个阶段,全省公路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增加,甘肃公路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时期,天水至北道高速公路竣工通车,长13公里,是我省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在第三阶段,我省交通发展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碰到了发展的好机遇。全省公路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增加,从“九五”时期的125.7亿元增加到“十五”时期的437.2亿元。2004年以来,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年突破百亿元,预计今年将完成170亿元以上。
三个阶段,三次机遇!我省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能实现交通建设的量的跨越、质的突变。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改变落后交通现状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我省千千万万、一代又一代交通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事实上,这是一场与落后的较量,与封闭的对垒!其间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或广为流传,或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一条条道路,却成就了今天我们美好生活的开始。
公路高速化,甘肃“坐中联六”区位优势得到凸显和提升
故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回乡的旅途更是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梦中的渴望。就职于兰州市城运处的刘卫红20多年前,第一次离开故乡——庆阳西峰到省城兰州上学,心情格外激动。早早地做好准备,望眼欲穿地盼着每天只有一趟的长途车。好不容易等来了红身白顶印着“兰州”字样的客车,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客车途经平凉,翻越巍巍六盘山,把交通同样落后的隆德、静宁、高界、界石铺一一抛在身后,接下来就到了山大沟深的华家岭,仅这一处就跋涉了4个多小时,夜宿定西。第二天,再“摇”上4个多小时,才能到兰州。旅途虽然辛苦,但还是被初出远门的喜悦所代替。
20多年来,回乡的路越来越近,回乡的车越来越快,现在,千里故乡一日之内轻轻松松即可到达。
刘卫红说,回乡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公路上,公路等级不断提高,路越来越宽敞、越来越平坦。改变最大的要数六盘山了。有一年冬天,途经六盘山时天降大雪,所有车辆无法通过,刘卫红所乘坐的客车正好被堵在山顶,他们只能徒手搬起路边的土块铺路。冰雪打在脸上,心里只有敬畏和无奈。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六盘山隧道建成通车,刘卫红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即使雨雪天也会畅通无阻,翻越时间也从两个多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再后来,312国道改建后,一座座高架桥、一个个隧道使天堑变通途,定西、华家岭、高界、界石铺都能够轻松通过,再也不用旅途夜宿。此时的刘卫红已经感到很幸福了。没想到的是,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风起云涌,几条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让刘卫红的回家路一天天在缩短。
刘卫红感慨地说,在不久的将来,千里故乡一日往返就可变成现实。到时,早上在兰州吃个牛肉面,中午就可在庆阳吃臊子面了。
庆阳离兰州到底有多远?两天,一天,12小时,8小时,5小时?其实,变了的不是距离,而是公路的等级。“高速”已宛如一首歌,响彻陇原大地。
激动的并非只有享受高速公路带来方便的人们,还有交通事业的建设者们。“咱们省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举行开通仪式的前一天夜里,我就要了辆车跑了一下,只用了7分钟。感觉既激动又兴奋!”交通厅一位中层干部如是描述自己的心情。“之后,开通的高速公路多了,要求也高了,就希望能与全国都连接起来。” 他说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是被很多人称为“中国最短的高速公路”的天北路。1994年竣工通车。之后,省委、省政府再一次作出正确决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外援,引进外资,使我省交通事业迈出更大步伐。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25条,总里程突破2300公里。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316公里。国道主干线丹东至拉萨甘肃段全部实现了高速化,连霍国道主干线甘肃段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占总里程的95%。甘肃“坐中联六”的区位优势由此得到凸显和提升。
今天,省城兰州的5个出口全部实现高速化,全省以兰州为中心呈放射状的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与青海、宁夏等周边省、区实现了高速公路对接。
在省委、省政府的毅然决策下,“挺进西部”“突破中部”“东部会战”等甘肃交通实现新跨越的宏伟战略工程得以一一实施,甘肃交通在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期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由于有了高速公路,甘肃与内地、沿海的距离日益缩短,改革开放的步伐逐年加快;由于高速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甘肃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以往贫瘠的土地成为投资热土,从前偏远的乡村挣脱了封闭的桎梏。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和成果,高速公路将伴随我们走向更为辉煌的明天。
铁轨强力延伸,丝绸古道重焕往日迷人风采
新中国成立前,我省仅有铁路50.4公里,而且时断时通,万业凋零,长期处于“丝绸之路无处走”的状态,严重制约着西北政治经济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西北铁路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西北铁路。
“七五”以来,兰州铁路局先后新建、改建了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干武线、宝中线等6条国家干线的管内区段,以及红会、平汝、嘉镜等支线铁路。
时间若定格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打开中国地图,陇海线东端,双龙并驶,气势磅礴,而西北铁路却一脉单线,身单力薄。“建设复线,兴修新线”,已成为推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党中央、国务院也认识到了建设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八五”期间在西北地区新建铁路、增建复线和改造里程近3000公里,总投资达80多亿元。其中1000多公里的线路和近40亿元的投资在我省境内,这在全省铁路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省铁路交通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兰新复线开工、宝中新线上马,一个个铁路建设的重大战役相继打响;电气化改造、客货列车提速,一场场扩大运能的技术改造此起彼伏……多年间,在党和国家加速西北铁路路网建设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全省各族儿女和数万名铁路建设者一道,密切配合,团结奋战,使我省铁路交通事业旧貌换新颜。
运能改造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蒸汽到电气,此举使机车真正实现了风驰电掣一日千里。1998年11月1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举行了一个与甘肃关系密切的庆典。包兰铁路石嘴山至兰州段电气化改造建成通车了,兰州铁路局专门在那里安排了一个特别的仪式:一辆崭新的“韶山三型4126”电力机车与一辆看起来有些灰暗的“前进6543”蒸汽机车,并列停靠在站台上。长时间的静默之后,蒸汽机车突然汽笛长鸣,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它喘着粗气,很快退出了站台。紧接着,电力机车徐徐启动,然后迅速提速,风驰电掣般冲向前方。
以这次特殊的庆典为分水岭,甘肃全境的铁路告别了蒸汽机车,驶入清洁而快速的内燃和电力时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日夜飞奔在陇原大地上的电力机车头,以三倍于蒸汽机车的拉力,将全省经济拉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从快速到高效,甘肃数千公里铁路线才最终实现了脱胎换骨的飞跃。1978年10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日本参观访问期间,乘坐了日本新干线“光—81”超特快列车。他称赞高速列车说:“就像风一样快,新干线推着我们跑,我们现在很需要跑!”甘肃的经济发展也“很需要跑”!作为先行的甘肃铁路更需要先跑起来!
2001年7月8日,西北首列“子弹头”列车在兰新线首次上线试运行。从兰州至张掖的线路上,列车跑出了时速161公里的大西北铁路第一速,连续运行时速140公里以上的路段达到481公里,奏响了“2001中国铁路大提速”的前奏曲。此后不久,“金轮号”、“酒钢号”这两趟全国最高档次的旅客列车也相继开出,充分显示了甘肃铁路人的气魄和胆识。而速度的竞赛,远没有就此终结。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列车提速,一个刚刚诞生的速度纪录,很快就会被另一个更快的速度超越。
大提速带来了大发展。随着一次次的提速,夕发朝至、特快列车在我省的铁路运输干线上从1989年的一片空白,迅速成为客运战线的生力军。实现了兰州至北京西、兰州至上海、兰州至乌鲁木齐一日到达,并形成了特快列车、快速列车、夕发朝至列车等常规列车和旅游列车、城际列车、假日列车、民工专列等并驾齐驱、互为补充的运输局面。社会各阶层对铁路运输的不同需求,几乎同时得到了满足。
提速,使甘肃铁路融入了全国铁路提速的时代潮流;提速,使铁路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有效提高了铁路的竞争实力,其效应已远远超过了提速本身。
经历了多次大提速的洗礼,甘肃铁路运输真正实现了“多拉快跑”的目标,全新的铁路运行图也有效地优化了运输资源配置。定点、定时、定价、定线路、定班次的“五定”班列、快运直达列车载着货物“飞了起来”,“旺”了地方,也“旺”了铁路。
2008年9月26日,在省委、省政府与铁道部的共同努力下,兰渝铁路全面开工建设,不仅圆了甘肃省各族人民群众的百年梦想,而且开辟了一条西北通往西南的快捷黄金通道,将极大促地进甘肃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随着铁轨一公里一公里地在陇原大地延伸,丝绸古道重新又焕发出往日迷人的风采。
一条条银光闪闪的铁路线,已成为推动全省各族人民走向团结、进步、繁荣、富强的“富裕线”,成为关系到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机场大建设,我省开始实质性发展综合运输体系
我省民用航空业的兴起,较之道路交通的发展晚了几个世纪,然而在我国尚属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
1930年2月开始筹建机场,1932年初,启动修建,仓促建成了长1580米、宽30米的沙石跑道,上海-南京-西安线延伸到兰州,从此我省开始有了民用航空业。
从1932年到1949年的十余年间,我省的民用航线是东起陕西西安、西迄新疆哈密这一段,航线全长实际只有1500多公里,开辟航站的也只有兰州、酒泉及武威(设站后不久撤销)。到1949年下半年,航线已完全处于停顿状态。旧民航给甘肃留下的只有两块劫后余生、既无人员又无设备的空房残壁和荒凉的飞机场。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民航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建设之路并不平坦。中川机场选址几易其稿,三次修建,期间历经易地兴建、暴洪袭击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从1959年开始在长达近40年的时间跨度里艰难完成。
到2000年底,全方位开放了省内4个民用机场,先后引来了中国南方、西南、东方、西北以及四川、海南、云南、厦门、上海、武汉等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新开通了开往全国17个城市的航线,每周从兰州始发的航班达120班次,兰州通往全国36个城市的航空干线已达32条,通航总里程达5万公里;省内航线两条,通航里程1715公里,甘肃民航腾飞的局面已经形成。
2006年,对于甘肃机场集团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5月25日,省政府与海航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省国资委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签订了产权重组协议。10月27日,甘肃机场集团和海航兰州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重组改制这一年,集团公司新辟8条航线。海航集团入主甘肃机场集团,实现了机场业与航空业的优势互补,促进了我省航空市场的迅速发展。重组后,海航陆续增加了我省航空市场的运力投放,并对我省的航线网络进行规划,增强了我省航空市场的开发力度。
今年以来,一个重大的改变在我省民航领域出现:省机场建设和管理职能划归省交通厅管理。3月7日上午,甘肃省机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成挂牌仪式,标志着我省发展综合运输体系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并由此掀起了新一轮机场建设热潮。
根据民航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将陆续完成兰州中川、嘉峪关、庆阳、敦煌机场的改扩建项目和新建金昌、夏河、陇南、张掖、平凉、武威机场等项目。今年将完成嘉峪关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开工兰州中川、庆阳、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和新建金昌机场等项目。这些机场项目建成后,将对完善我省民用航空站场网络、加强西北地区国防安全,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交通基础设施连着城和乡,密集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带给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对于我省人民来说,有了路,有了航线就意味着打开了开放之门、文明之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走过60年,我省交通事业在当前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搭上了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列车,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也正在日益凸现。把握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我省综合交通发展,就成了全省人民共同的热切愿望。
来源:甘肃省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