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这个拥有800万人口,雄踞华中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滨江滨湖城市,河网密布,山水相间,城市内部大小湖泊27个,水域面积约占城市面积的1/4。长江、汉水在市中心交汇,形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长期以来长江两岸均衡发展,导致跨江交通一直是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
伴随着武汉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化水平提高,人们对交通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努力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缓解城市交通矛盾、构筑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不仅是普通市民改善出行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望与呼声,而且是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武汉市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推动武汉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要求,武汉市交通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交通基础建设成就显著,总体交通运行状态基本平稳
武汉市近年来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道路交通供应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武汉市交通建设投资41.64亿元,较上年增加23.3%。其中公路建设投资19.29亿元,占46.3%。至2003年底,全市道路长度6367.7公里,道路面积684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8.8%。其中公路通车总里程4469公里,密度58.54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省道公路等级均达到二级以上。主城区道路长度1899公里,道路面积3247万平方米,道路网密度6.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7.7平方米/人。长10公里的轨道一号线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于04年7月28日投入试运营。
经过努力,武汉市交通设施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环线加放射的道路骨架初步形成,城市道路网络逐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和水平稳步提高,交通系统容量不断扩大,在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交通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基本保证城市交通系统总体上处于相对平稳的运行状态。
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城市交通系统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整个城市机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当时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基本维持低水平的、暂时的平衡运行状态,交通矛盾主要体现在高峰时段以跨江桥梁为核心的交通干道上。2003年过长江日交通流量约22万辆,比上年增长了22%,其中长江一桥的车流量增长了12%,长江二桥的车流量增长了15%,内环线交通流量已基本饱和,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在时间上和区域上已经出现逐步扩散的趋势。内环线、建设大道、发展大道、等主要路段的车速也有所下降,随着机动车拥有量的持续增长,相对平衡的运行状态已被打破。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交出行主导地位尚未确立
在公交的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同时,个体交通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大。调查表明,目前武汉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约22.5%,较1998年略有上升,但距建设部对大城市公交出行比重近期应达到30%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除步行方式外的个体交通出行方式,如私人小汽车、单位车、摩托车等约占出行总量的20.3%,从合理配置交通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出发,应尽可能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对私人交通工具的发展进行适度控制,同时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引导个体交通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提高公交出行比重,在小汽车进入家庭之前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为武汉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城市交通景观明显改善,交通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近年来武汉市将改善城市交通景观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投入了较大的力度。中山大道、建设大道金融一条街、沿江大道、天梨路、东湖环湖路等道路环境的综合整治,焕发了旧城新姿,展现了现代城市风采。江汉路商业步行街、万松园路商业街、鹰台路商业景观街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高档次的休闲购物场所。东湖梨园广场、洪山广场、光谷广场的建设,改善了交通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总体来说,武汉市交通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
(1)过江交通问题突出。武汉市两江分隔、三镇鼎立、均衡发展的城市格局,致使城市道路网络存在先天不足,过江通道比较缺乏,过江交通流量分布集中。通常内环线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年日均交通量分别为10万辆左右,而中环线长江三桥年日均交通量为3万辆,致使长江大桥、二桥交通负荷较大,而长江三桥远离中心城区,无法分担中心区过江交通。在跨汉江桥梁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随着城市过江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中心区交通拥堵。中心区的人口和岗位密度高、用地开发强度大、交通吸引和辐射能力强,交通流量集中,而现有中心区道路网络系统不完善,缺乏连接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快速疏散道路,干道功能界定不明,城市重要干道兼有“商业性”和“交通性”的双重功能;中心区支路网虽然发达,但是由于中心区停车场供需缺口大,支路占道停车严重,同时经营性占道也严重,致使支路利用率不高,不能形成通达的辅助系统,交通流量过于集中在主要干道。
(3)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不畅。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交集和辐射功能。但是目前道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环型+放射” 出入境交通主骨架未形成,致使长距离过境交通与市内短距离交通混杂,客货功能不分,内外交通衔接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交通问题,制约着城市的经济发展。
交通问题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征。把握现状、总结规律、预测未来,是进行各项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决策依据。应及时准确地反映交通发展现状,全面收集整理对外交通、道路交通、公共交通、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客观评估近年来城市交通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为制定改善城市交通的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是武汉市交通规划设计更加完善。
大力建设对外交通设施,提高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适应航空客货运输的发展需要,完成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建设,为现航站楼规模由现在的的2.8万平方米提高到8万平方米,停机坪达42万平方米,提高武汉航空运输能力。争取国家民航总局支持,扩展国内航班,开拓国际市场,近期争取开通武汉-新加坡等国际航线。
推进以京广客运专线、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为骨架、京广线、武九线和汉丹线为支撑的武汉铁路枢纽建设,全面启动汉广高速客运专线、武汉高速客运站工程。为实现1000公里范围内“朝发夕归”、2000公里“夕发朝至”运营目标奠定基础。汉丹线增建第二线工程将与2007年上半年建成。
加紧建设外环公路。2005年外环公路路面部分建成贯通,年内开工建设阳逻长江大桥。提升等级,实施进出城快速放射通道工程。按照二级及以上标准建设中环和外环18个互通之间的连通道。建设7条高速出口路,通往孝感、洪湖、蔡甸、鄂州、英山、咸宁、红安的高速公路,计划在2007年前后,建成连通武汉城市圈的2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
在交通信息中心中枢系统的统一调配下,建设一批客、货运输站场,建立满足不同运输方式转换要求的软件服务平台,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一体化综合运输格局形成。在汉阳客运中心试运营的基础上,整合迁移中心城区长途客运站,修建新荣村客运站、古田客运站、汉正街客运站、武汉港客运站等对外客运枢纽站,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基本建成快速路系统,提升路网交通容量
加大快速路系统建设力度,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提高道路系统整体交通容量和服务水平。至2010年,人均道路面积将由现在的7.7平方米提高到10平方米。公交日出行量约为400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为25-30%,线路日客运强度取值为2.5-2.8万人次/公里,线网合理规模为60公里左右。
提升内环:“一环线”(亦称内环线)为联系主城三镇中心区的快速路,全长约28公里,主要服务于武汉市的金融、商业中心区。目前,循礼门立交即将建成,香港路立交正在建设,近期还将陆续启动长江二桥上下桥匝道、阅马场、付家坡、岳家嘴、武青三干道等一系列立交工程,通过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内环线交通功能。
启动二环:“二环线” 主要为城市博览中心、铁路客运站、体育中心及城市新开发区服务,为减少中心区过江交通压力,减少车辆穿越中心区而布置,平均距一环约3公里,全长约52公里。二环线的规划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各项前期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段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尽快启动。
打通中环:“三环线”(亦称中环线)为联系各大工业组团及中小型经济开发区、新发展区服务,同时将作为三镇货运主通道和入城的环路,减少中心区直穿车流,全长约88公里。在目前已形成中环西段的基础上,中环线南段即将建成,北段和东段也已经纳入建设计划,预计2007年贯通中环全线。
完善外环:外环线全长188公里,京珠、沪蓉国家主干线在西南交汇,同时联系快速出口公路,起分流过境交通的作用。目前,以阳逻长江大桥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外环东北段建设,并通过新建7条快速出口路,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强化交通枢纽地位。
积极推进过江通道建设,缓解过江交通压力。天兴洲长江大桥和阳逻长江大桥已经开工建设,青岛路过江隧道建设即将启动,未来武汉市的过江交通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建成一批大型公交换乘枢纽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也算是刚刚起步。据说至2010年,武汉市将建成由3条线路构成、总长约70公里、联系长江两岸的轨道交通骨架。由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形成武汉城区“工”字型基本骨干线网,发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规模效益。
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在1号线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向两端延伸,形成西至吴家山、东至堤角的1号线全线,总长约28.9公里,沿线设26座车站,可以较好地加强东西湖吴家和堤角地区与中心区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建成由常青花园至鲁巷的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总长约26.1公里,设23个车站。2号线连接长江两岸,沿线穿越了一大批商业中心、居住新区、大型对外交通枢纽、高科技开发区和城市中心广场,不仅是城市客运系统的重要交通走廊,而且对方便居民跨江出行、缓解内环线交通压力均起到显著作用。
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建成由武汉火车站至武昌火车站的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总长约15公里,设13个车站,联系了武昌火车站、中商广场、洪山广场、武汉火车站等商业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通过轨道交通2号线与汉口火车站相接,使轨道交通与大型对外交通枢纽有机地衔接。
加快公交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建设,形成客运交通一体化的格局。根据武汉市大型客流集散点的分布情况,在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京广高速客运中心武汉站、汉口商业中心、武昌洪山广场、汉阳十里铺地区建成公交换乘枢纽,将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对外交通枢纽、停车设施相互衔接,形成换乘方便、辐射强大的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
优化常规公交线网,构筑多元化公交体系
在加块轨道交通建设步伐的同时,优化常规公交线路,结合新区开发和道路建设加大公交线网覆盖率,合理调配公交运能。增加公交专用道,在武汉新区试点引入快速公交系统,落实公交优先通行设施。发展公交大站快车,丰富公交线网层次。加强行业管理,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机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制订支持公交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公交良性发展。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25.5%,初步奠定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启动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全面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以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为突破口,提高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交通管理措施,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尽快达到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武汉作为中国中部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
建设交通指挥中心和中心城区区域控制系统,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和管理科技含量。
利用武汉市较成熟的GPS、GIS技术自主开发的同时,通过再开发,投入到交通建设中去。干道系统的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标牌等设施。全面推进城区主要路口路段的渠化改造,建设必要的人行过街设施,提高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
以加强停车配建为主体、以大力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为突破口、以适当设立路边停车泊位为补充,解决近期停车供需失衡问题,并积极探索适合武汉市特点的停车发展对策,加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确保武汉城市静态交通秩序的健康良好。
加强交通政策研究,拓宽交通建设投融资渠道
重视交通规划研究,完善决策支撑体系。城市的交通建设和管理,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先行作用,通过规划的编制和研究,结合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城市内部交通与区域交通的衔接,适应新形势下交通的特点,研究交通发展政策,编制轨道交通、道路网络、社会停车、物流发展和城乡客运智能交通等专项规划。运用交通分析技术,指导城市土地利用健康开展,在土地使用中,优先满足道路用地,并按照交通容量的限制,评价土地开发的适宜规模,广泛开展新建地区、新建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估。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实施更为全面、权威的规划管理。以政府令、条例等地方法规方式颁布重要的规划成果,严格管理,强化监督,保障道路交通建设的连续性。
提高对交通的认识,健全交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交通领导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以交通为主线,以交通为龙头带动整个城市工作,把交通作为支撑和引导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交通是个发展的概念,交通建设不仅要适应当前的需要,更要适度超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建立健全城市交通领导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通过机构的高效运转,全面推进城市相关项目包括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招投标制和监理制,确保建设水平和工程质量。
未来几年,是武汉市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加快建设综合性城市交通体系为目标,以世行贷款交通项目为契机,以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系统建设为重点,以先进的交通管理为支撑,以城市轨道交通为先导,以常规公共交通系统为主体,实施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用3至5年时间实现城市交通快速发展,为武汉市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确保交通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