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开发海洋资源,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上南通",对于拓展南通市经济发展空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保持南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个崛起、两个提升"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规划依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是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五"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 发展基础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比较优越。南通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毗邻上海,腹地辽阔,自然条件、经济技术依托条件十分优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经济带的加快发展,及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建,为南通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海洋资源丰富。南通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近海鱼类有130多种,多获性鱼类75种,优势品种有7-8种。全市年海产品捕获量30多万吨,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居全省之首。文蛤、四角蛤、青蛤、西施舌、竹蛏、泥蚶、泥螺等优势品种蕴藏量达8万吨左右。潮间带适宜藻类栽培的滩涂面积有30多万亩。海岸带内有较为充足的林业资源,林木蓄积量达10万立方米,防护林占28.8%,滩涂野生植物有14科48种。沿海的风能和潮汐能丰富;如东海滩踩文蛤、启东圆陀角观日出等特色旅游项目发展前景看好。
3、土地开发潜力较大。南通沿海东灶港至蒿枝港30公里的岸线为侵蚀型岸段,蒿枝港至启东寅阳50公里为稳定型岸段,其余的126公里均是淤涨型岸段,平均每年以25─30米的淤涨速度向外延伸,每年淤积的滩涂面积约为5000亩。南通海岸带面积13240平方公里,为全市陆地面积的1.5倍,-15米以内的滩涂面积800万亩,沿江滩涂100万亩,是一个开发潜力很大的土地后备资源。
4、建港条件良好。全市江海岸线430多公里,其中海岸线206公里,沿海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海岸线有40多公里,如东洋口港外黄沙洋水道和烂沙洋水道是江苏最大、全国为数不多可建10-20万吨深水泊位的宝贵水道,启东吕四港可建5-10万吨级深水泊位。全市可建万吨级码头的长江深水岸线30多公里,水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宽1500米以上,2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宽800米以上。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九五"期间,南通市积极实施"海上南通"发展战略,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发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掀起了海洋开发的热潮,推动了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市海洋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比1995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20%,高于同期全市经济增长速度。
海洋渔业稳步发展。全市海洋渔业已形成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及渔船、渔机、渔网修造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2000年全市完成海水产品总产量45.97万吨,实现产值48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40.2%、81.6%。海洋捕捞业稳步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海洋捕捞产量34.9万吨,比1995年增加了9万吨;海水养殖发展加快,2000年全市完成海水养殖产量11.06万吨,比1995年增长了116.9%,形成了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与名、特、优、新品种齐发展的格局;海洋水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水产冷冻加工和紫菜加工为主体,鱼、虾、贝、藻及饲料加工企业100多家,南通成为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生产基地,2000年全市水产品加工量达到10.5万吨,加工产值13亿元。
滩涂开发步伐加快。1996年以来,全市围垦滩涂12万亩,开发利用达到10万亩;滩涂开发效益明显增加,滩涂开发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25%。滩涂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到2000年沿海滩涂累计兴办三资企业202家,合同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
临海工业加快发展。南通远洋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重要的远洋船舶修理中心,2000年完成各类远洋轮修理114艘,其中外轮97艘;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了5艘4.7万吨散装货轮,并开工建造了5250TEU集装箱船,结束了我国没有能力建造大型集装箱船的历史。海洋医药作为新兴产业已经启动,全市开发生产了近10种海洋药物和保健品,2000年海洋医药和保健品实现产值近3亿元。海洋盐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工程,初步形成了以盐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
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远洋渔业从1991年起步,初步形成了西非、南亚等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境外渔船数达到40艘;南通、海安省级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开发建设加快,到2000年累计进区企业324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9家;沿海资源可持续发展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000万美元。
海洋交通运输业取得长足发展。狼山港2.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新大港储两座2.5万吨级码头、粮食储运工程5万吨级码头相继竣工投产,增强了港口货运中转集散功能。南通港已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成品油、液化气、粮油、食糖、棉麻等重要物资和进出口商品的仓储、中转、集散基地。2000年全市万吨级以上泊位28座,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748万吨,完成集装箱运量18.24万标箱。
滨海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加快了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濠河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已正式出台,海门沿江旅游度假区开始启动,启东圆陀角风景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如?quot;海上迪斯科"踩文蛤不断完善。"九五"期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20多万人次,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
"科技兴海"取得新进展。国家级紫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验收,农业部、财政部组织的首批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紫菜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开发"项目已经启动,农业部、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投资兴建的江苏省现代渔业(吕四)科技示范园海水育苗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启东"科技兴海"示范县和如东"科技兴海"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区交通主骨架初步形成;建成了宁通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南通段;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宁启铁路、港区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江堤和海堤重点地段基本达标;沿海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南通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海洋产业规模偏小,开发利用仍处起步阶段;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不协调,渔业资源衰退,海域污染日趋严重;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较低,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临海工业发展不快,精深加工产品少;沿海港口建设尚未启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洋开发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开发组织程度不高;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海洋科技人才匮乏。
二、发展目标
根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抓住江苏省实施"海上苏东"工程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南通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全社会力量,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坚持海陆并进、协调发展,以海洋渔业、滩涂综合开发、临海工业、港口海运、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为重点,加快海洋开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沿海产业带,逐步形成以现代化海洋农牧业为基础,临海工业为主体,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化增长,全面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益,全面推进"海上南通"。到"十五"期末,全市海洋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使海洋经济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积极挖掘、合理利用全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各类有利因素,消除资源闲置、低效利用和浪费现象,充分发挥南通海洋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以有效利用各类有利因素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经济效益和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经济产业群。
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自然景观,形成资源培育、生态改善与海洋产业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积极贯彻"科技兴海"方针,采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发展海洋产业,降本增效、培育特色、确立优势,推动海洋产业的长远发展。
先导产业优先发展。加快海水增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船舶修造业、海洋医药及功能食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先导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能源工业、盐化工业、海水产品流通业、滨海旅游业等新兴产档姆⒄梗煌平?Q蟛独桃怠⑻餐孔酆峡?⒁怠⒀我档却?巢?档慕峁沟髡?3醪叫纬沙浞趾侠砝?酶骼嘧试础⒉?堤厣?拭鳌⒛谠诠亓?惹俊⒕哂辛己梅⒄骨熬暗暮Q蟛?抵鞯剂α俊?/P>
三、发展重点
(一)海洋渔业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市场机制和科技进步,调优渔业内部结构,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压缩捕捞强度,突出发展增养殖业,增加渔(农)民收入,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五"期末,全市海洋渔业总产量达到50万吨,养殖与捕捞比重由2000年的24:76调整到40:60,海洋渔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以上。
1、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巩固提高常规品种的生产水平,重点发展名、特、优、新高产高效和出口创汇品种。加快开发利用浅海滩涂,改变传统模式,由采捕型渔业向增养殖型渔业转变,实行浅海与滩涂结合,内外沙结合,堤内外结合,增殖、养殖、增养殖结合,立体开发,综合利用。以贝藻类为龙头,鱼、虾、贝、藻、蟹齐发展,逐步形成"海洋牧场"。充分利用淤泥质滩涂发展高产、高效的青蛤、泥蚶、缢蛏养殖,继续引进和扩大太平洋牡蛎、墨西哥扇贝、杂色蛤等品种的养殖试验规模。大力发展高涂蓄水养殖贝、蟹类。藻类养殖以紫菜养殖为主,重点向辐射沙洲发展,全面贯彻执行紫菜综合标准,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及单位面积产量;扩大江篱、红毛藻等新品种的试验和养殖规模。海水池塘养殖以虾贝、虾鱼、虾蟹混养为主,搞好对虾健康养殖示范,恢复对虾养殖生产;调整海水养殖品种,进一步发展斑节虾、刀额新对虾、大黄鱼、美国红鱼、条斑鲈鱼等新品种养殖;继续抗风浪网箱养殖试验和其他方式增养殖试验,大力推行人工增殖放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优质水产品养殖。到2005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10万亩以上,其中精养利用率达到30-35%左右,年产量20万吨以上。
2、压缩调整海洋捕捞业。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休渔制度,加大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捕捞渔民向养殖业和二、三产业转移,使海洋捕捞规模和强度与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及新的渔业制度相适应。鼓励渔民加速渔船更新改造,提高渔船性能和技术装备,增强外海远洋捕捞能力。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创造条件发展大洋性远洋船队,努力寻求合作伙伴,积极开展国际渔业经济和劳务合作。远洋渔业在现有的西非、印尼海域生产的基础上,向南部非洲、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南太平洋海域进军。到2005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调减为30万吨,其中外海捕捞产量占比达到60%左右。全市外派远洋渔船达到80艘。
3、积极调整滩涂开发。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确立积极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滩涂资源的指导思想,调整传统的滩涂开发思路。对已匡围滩涂,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不佳的,应坚决退耕还水、退淡还咸,发展适宜的海水种、养殖业。滩涂围垦开发,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
(二)临海工业
充分发挥南通区位优势明显、海洋资源丰富和建港条件优越的有利条件,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业、船舶修造业、海洋医药及功能食品业、能源工业、盐化工业等临海工业,努力建成沿海重化工基地、海洋医药基地、海洋食品基地。 1、海水及滩涂产品加工业。海水产品加工重点发展保鲜、保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特别应在低值鱼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鱼糜制品、糟醉制品、"三去"小包装制品以及各种方便食品;在现有贝类产品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突破口,进一步开展生物制品的研究,创出品牌,扩大市场,着力提高鲜活水产品在捕养生产中的比重;重点发展滩涂绿色蔬菜、水果保鲜,畜禽产品的屠宰包装及深度加工。到"十五"期末,海水产品加工量占全市海洋水产品总产量的45%,加工量超过22万吨,产值超过25亿元。
2、船舶修造业。以建成国内一流大型船舶建造基地和世界一流远洋船舶修理基地为目标,提高船舶配套能力和水平,带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重点发展大型集装箱船、超级油轮、滚装船、特种化学品船、大型浮船坞、特种工程船舶和大马力机动船等高科技、高附加值大吨位船舶;开发高速船、游艇、超大型宽体驳船;开发用新技术装备的远洋渔轮、玻璃钢渔船;开发大型远洋船?quot;改装"和"特涂"新项目。以南通远洋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主,发展修船业,"十五"期间年修万吨级远洋船舶超过250艘。大力发展造船业,以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60万吨年造船能力。积极发展船舶拆解业,年拆船能力近20万吨。改造提高南通天通高速船公司、南通渔轮厂、启东渔轮总厂、启东东港船厂、海门玻璃钢船厂等企业。以船用柴油机及电站、舱室机械、舱口盖、油漆、电焊条等船舶配套产品为纽带,加快相关企业技改步伐,壮大船舶配套能力,"十五"期末力争实现船舶配套产值5亿元。到2005年,南通船舶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船舶工业基地之一。
3、海洋医药及功能食品业。加快海洋医药和功能食品开发,提升技术层次、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经营规模。积极扶持启东盖天力制药有限公司、南通双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新品种的研究开发,抓好储备项目建设。"十五"期间,争取推出"佳克脂"、"海力克"和"正力颗粒"等一批新的海洋药物及保健品。
4、能源工业。改善南通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海洋风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南黄海油气资源,促进临海工业发展和港口开发。"十五"期间,争取开工建设启东风力发电厂,继续做好江苏海生集团风力发电站和如东洋口LNG接受站的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潮汐能、太阳能商业性开发利用的研究试验工作。
5、盐业及盐化工业。继续实施海洋盐业结构调整工程,积极开发工业新品和多种经营,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有选择地发展海洋化工业,在镍化工产品、镁化工产品、氯化工产品及钠、钾等元素的开发利用上有所突破。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
加快港口及其支撑体系建设,发挥南通港作为国家主枢纽港的作用,积极参与组合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中心,把南通建成上海北翼区域性物流仓储中心,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再上新台阶。到"十五"期末,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万标箱。
1、加快港口建设步伐。贯彻改造与新建并举的方针,重点建设狼山港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通用泊位和金属矿石泊位以及配套设施;开工建设狼山港区铁路;鼓励客商投资兴建公用、专用泊位。加快沿海港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型临海项目的建设带动沿海港口开发,逐步形成南通沿海港口群。
2、加强交通枢纽集散功能。大力开拓集装箱运输市场,积极加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争取与国际大型航运公司挂靠,开辟更多的航线,建设有序的航运市场和完备的服务体系,发挥国家主枢纽港的综合功能。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大港口交流,把南通港口群建成长江中下游大宗物资仓储、中转、集散基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沿江、沿海港口体系和与国内外联系通畅的海上运输体系。
3、大力发展港口加工业。依托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构建粮油、食糖、饲料、矿石、建材、钢铁和油品等大宗商品的仓储、中转、加工和贸易基地。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商品包装分拨,提高商品档次和附加值,形成交通运输与加工业、市场贸易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4、完善港口运输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商品及卫生检验、通关、船舶修理、船员及其它港口运输从业人员生活后勤服务、交通运输信息咨询、市场情报服务等一整套服务网络,为海洋运输业发展和物流中心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四)海水产品流通业
加强海水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国家级、省级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健全信息网络,提高服务功能,规范交易行为,扩大交易规模;合理布局,建好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大力培育海水产品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到2005年,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35万吨,交易额30亿元。
(五)滨海旅游业
充分利用江海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着力发展江海文化与江海风光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重点开发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狼山旅游风景名胜区和以人文景观为特征的濠河风景名胜区;大力开发以江海风光为特色的启东圆陀角自然风景区、以渔港为特色的吕四民俗风情区和以"海上迪斯科"、放风筝为特色的如东南黄海旅游休闲区;积极开发现代大型旅游项目。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着力开发旅游新产品,加大宣传和促销,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六)海洋服务业
海洋服务业是海洋综合管理和各类海洋开发活动的支持性、保障性产业,也是新的海洋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重点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努力把南通建成"海上苏东"和南黄海开发服务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改革,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重塑海洋开发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具备条件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公司,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动涉海企业战略重组,组建和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并拥有自己品牌的海洋企业集团;鼓励社会各界和私营、个体经济参与开发海洋;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全面拓展国际渔业经贸、技术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海洋企业,努力办好滩涂外向型农业开发区,提高海洋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
2、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以国家和省市级资金引导、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营渠道一起上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组织经营多形式,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投资开发新机制。建立市、县两级海洋开发专项资金,扶持引导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运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渔)民增加生产投入,使其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加强"外引内联",吸引海外资金开发海洋产业,鼓励国内企业参与海洋开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开发基地。
3、积极实?quot;科技兴海"。 坚持开发海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海洋科技必须面向海洋经济主战场的方针,大力开发海洋应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造、提高海洋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国内外海洋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积极开展国内外海洋科技合作与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全市海洋科研和产业技术水平,完善海洋科技服务体系,为建设"海上南通"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到2005年,科技进步在全市海洋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海洋开发人员技术培训,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南通师院、南通农校等大专院校增设海洋开发相关专业,积极创造条件,创办南通海洋学院,为开发海洋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二)重视资源保护培育,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1、认真开展海洋资源勘查、海洋环境监测。建立南通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勘查、监测专业队伍,形成勘查监测网,加强海洋滩涂、生物、能源、港口、岸线等资源的经常性勘查,提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可靠依据;加强对海洋环境尤其是陆地污染源及赤潮等监测,为环境治理及赤潮防治提供信息。
2、积极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抓好污染治理,力争在2年左右时间将陆源污染强度减轻一半,以近海水体自净能力为依据,确定全市"十五"期末污染物排海控制指标,力争将南通近海水域控制在二类水质以内。提高防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探索改善海洋自然环境的途径。
3、大力开展资源培育。积极扩大鳗苗、蟹苗及一些贝类种苗的繁育规模,提高繁育水平,增加种苗放流数量,努力适应养殖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养殖业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名、特、优、新及创汇品种的种苗繁育。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海洋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沿海地带交通设施密度小、等级低,与外界联系不畅的状况,构筑沿海便捷的交通通道,实现沿海地区公路、铁路、航空、江海河水路衔接联网,形成干支相连、城乡贯通、内外直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公路建设,重点实施318省道、204国道、316省道、海防公路、204省道、202省道、201省道等"网化"工程改造项目;开工建设连盐通沿海高速公路和通启高速公路,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滩涂开发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搞好新长铁路南通段配套建设,开工建设宁启铁路、狼山港区铁路专用线,做好沪通铁路及吕四、洋口等港口支线的前期工作,逐步形成铁路运输大骨架。完善民航配套设施建设,开辟国内主要城市空中航线,开通至日本、韩国等国际货班,开办外贸进出口货运、旅游包机等业务;建设启东直升飞机机场,开通启东至上海航线,为海上救捞和渔活珍品运输提供条件。
2、加强水利建设。继续建设江海堤防达标工程,有效抗御设计标准洪水。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疏浚骨干河道,确保垦区淡水供给。
3、加强通信建设。积极引进、采用新技术,提高通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向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方向发展,满足沿海陆地及海上作业对各种通讯业务的需要。
4、加快沿海小城镇建设。依托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海洋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使之成为开发海洋资源和连接中心城市的纽带。
(四)加大海洋开发领导力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1、加强宣传,增强全民海洋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海洋蕴藏的巨大财富,宣传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南通市开发海洋的优势,普及海洋知识,增强全市人民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责任感。
2、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落实海洋开发政策措施。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域,制定既能发挥海洋优势,又能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近、远期规划与建设的突破口,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社会各方开发海洋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3、健全海洋管理体制,提高海洋开发组织程度。强化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联协制度,充分发挥部门、地区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全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和任务,制定鼓励开发海洋有关政策,综合协调部门、地区、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海洋执法机构建设,切实抓好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