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是国家三大海洋特殊开发区之一、江苏省建设“海上苏东”重点地区之一。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措施。为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区域发展战略,迅速改变本市所处沿海经济“洼地”的状况,实现连云港市快速崛起,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
(一)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连云港市地处我国沿海中部,江苏省东北端,是陇海——兰新铁路大动脉东端起点、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背靠陇海——兰新经济带,腹地广阔,是陇海——兰新地带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口岸。优越的区位优势,为连云港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海洋资源丰富。连云港市大陆海岸线北起锈针河口,南至灌河口,全长162公里,岸线类型多样,其中西墅——烧香河北口40.24公里为江苏省仅有的基岩海岸。沿海滩涂160万亩,可供开发浅海水域400万亩。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的渔业资源达50万吨以上,海州湾渔场是全国八大渔场之一。滨海地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2处自然保护区。淮北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近海有岛屿14个,其中东西连岛5.6平方公里,是江苏省第一大岛。
3.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连云港港是江苏省唯一的大型海港,全国十大海港之一,设计年吞吐能力2265万吨,拥有生产性泊位3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集装箱泊位2个。沿海地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渐趋完善,海头、柘汪、罗阳、燕尾等沿海小城镇辐射功能不断增强。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成海堤137公里,沿海防护林1.5万亩,近岸海域海水基本达到一、二类水质标准,河流入海口海域水质控制在三、四类海水标准以内。
4.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连云港中心、江苏省海洋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赣榆科技兴海示范县、省级连云港海珍品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江苏省金桥盐业有限公司贝类苗种基地、康缘海洋医药中试基地等科研单位和试验示范基地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开发体系。淮海工学院成立了海洋与水产学院。科技、人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5.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组织保证和发展机遇。为了促进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九五”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从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高度,实施了“海上苏东”建设工程,连云港市也相应提出了“海上连云港”建设目标,建立了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向新世纪,江苏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加快苏北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十五”期间把“海上连云港”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创造了条件。
连云港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全社会共同开发海洋的局面还没有形成,海域和滩涂管理尚未走上依法管理轨道,海洋环境监测体系不够完善。二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洋科技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不高。修造船业与港口发展不配套,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迟,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快速扩张。三是投入不足,增加海洋开发投入的渠道还不宽,投入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二)“九五”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九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海上连云港”建设目标,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快体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海洋经济各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了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工业等海洋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200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22%。
1.海洋运输迈上新的台阶。以连云港港口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墟沟港区一期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建成东陇海铁路复线工程,连徐、汾灌高速公路全面开工。港口开辟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近洋航线、国内干线、支线近10条,每月航班达68个以上。200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708万吨,其中集装箱12万标箱,增幅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
2.海洋渔业结构不断优化。克服近海渔业资源锐减、休渔期延长等不利因素,全市狠抓海水养殖,海洋渔业结构不断优化,海珍品养殖和海水育苗业成为海洋渔业的特色,海洋渔业生产规模和效益稳步提高。2000年实现海水产品产量23.35万吨,“九五”期间年均增长9.28%,海洋渔业捕养产量之比由1995年的6.7∶1调整为2000年的1.9∶1。育苗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对虾、中华绒螯蟹和条斑紫菜育苗三大拳头产品,苗种销售覆盖全国10多个省市。
3.滨海旅游保持较好发展势头。突出山海特色,初步建成了连岛旅游度假区、海州湾旅游度假区、花果山景区等滨海旅游区。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市场开拓富有成效。以创旅游品牌为目标,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连云港之夏”、“花果山金秋登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增强了对内对外吸引力。2000年国内游客接待量308.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88亿元。
4.盐业、海洋化工、海产品加工等海洋工业稳步发展。盐业生产加快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盐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海洋化工已拥有20多家海洋化工企业、40余种产品,2000年全市纯碱产量达98万吨,形成了教育、科研、设计单位与生产企业组成的海洋化工产学研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海洋医药开发取得进展,康缘公司开发的治疗心血管新药多烯康软胶囊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目前正在研制开发2个国家三类新药。紫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育苗、养殖、加工、贸易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之一,全市紫菜年加工能力5亿张。
5.科技兴海成效显著。积极组织实施海洋科技项目,加快海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海水养殖与加工产业被省确定为重点区域支柱产业,赣榆县被列为全省“科技兴海”示范县。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连云港中心,运用细胞工程开展对虾、河蟹育苗获得成功。省海洋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级中期评估,新组建了市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海工学院海洋与水产学院正式挂牌招生。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十五”期间,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海洋开发规划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动力,以绩效为中心,加强引导,完善机制,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科技兴海,加大投入,高起点、全方位发展海洋产业,提升海洋产业优势和竞争力,把海洋经济培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根据上述思路,“十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以港口建设为重点,促进海洋运输再上新台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壮大海洋渔业;以创建旅游品牌为核心,推动滨海旅游上水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育海洋工业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兴海为途径,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通过五年的努力,加快连云港港向集装箱运输基本港和枢纽港转变,建成全省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初步建成沿海中部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海洋化工和临海工业基地。到2005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20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
——加快建设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建立相应比较完善的集疏港系统,实现港口吞吐量4500万吨,年均增长10%,其中集装箱运输40万标箱,年均增长27%;
——海洋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产值50亿元,年均增长12%,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3;
——滨海旅游接待条件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年游客接待量突破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17%;
——与港口发展配套的海洋机械工业、出口导向型加工业、高能耗临海工业发展有所突破,海洋工业实现产值80亿元,剔除核电年均增长15%;
——其他海洋产业产值15亿元。
三、“十五”海洋经济发展重点
(一)海洋交通运输业
1.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建设。以连云港港口为中心,全面提高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形式的等级和网化水平,提高港站枢纽装备水平,形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深水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庙岭三期第三、四代集装箱泊位,完成10万吨级深水码头和航道改造工程。创造条件建设货主码头。积极开展外海深水港区建设前期工作。“十五”末,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万标箱。建成连徐、汾灌高速公路和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建设连通高速公路连云港段,加快干线公路改造步伐,全面提高国道、省道的路面质量和通过能力。开展灌河口拦门沙整治研究,推进堆沟港、燕尾港等灌河诸港的开发。
2.推进连云港向集装箱运输基本港和枢纽港转变。积极推进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陆桥运输,加快连云港港向集装箱运输基本港和枢纽港的转变。增加货运航线、航班,积极开辟连云港至欧洲、地中海、澳洲的集装箱干线班轮,增加国内支线班轮班次,月均班轮航线保持在70条以上。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过境运输。开辟海上客运航线,开通连云港至韩国木浦班轮,恢复连云港至大连的客货班轮。
3.完善口岸服务功能。立足为苏北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服务,加快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口岸环境,推进口岸信息化建设。用足用活国家给予的陇海铁路沿线的快速通关办法,提高通关效率。增开铁路“五定班列”,努力建立“直通式”港口。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储和各种运输条件,扩大煤炭交易市场规模,逐步建成进口化肥、氧化铝、硫磺、木材、粮食等交易市场,形成物流中心。
(二)海洋渔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以养为主,养、捕、加、贸并举的方针,坚持科技创新,狠抓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海珍品养殖、海水育苗等特色产业,把连云港市建设成为全省海珍品养殖基地。2005年海水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海水产品产量3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5万吨。
1.海水养殖业。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思路,高标准建设海水养殖区基础设施,采取招投标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吸引境外投资,启动本地民间资金投入海水养殖。重点发展贝类,巩固提高藻类,恢复和稳步发展对虾,积极开拓鱼蟹及海珍品养殖。
(1)区域布局。潮上带以虾、鱼、蟹类养殖为主,重点提高养殖的集约化水平。改造对虾塘,推广对虾高产精养技术、两茬虾养殖技术及虾贝、虾鱼、虾蟹混养技术,培育、引进抗病高产对虾新品种,提高对虾养殖效益,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建设以宋庄、海头、九里和徐圩盐场、杨桥农场等为重点的潮上带池塘高产高效养殖示范区。
潮间带以贝类和紫菜养殖为主,重点发展贝类围养增养,提高单产。调整贝类品种结构,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建设以绣针河以南海区、龙河入海口海区、青口河以南海区、连云区沿岸潮间带和浅海、灌云县沿岸和开山岛附近海域为重点的藻贝养殖区。
潮下带浅海主要发展底播贝类增养殖、鱼类网箱养殖、贝藻类浮筏养殖,推广紫菜、海带、裙带菜与底栖贝类的立体养殖模式。在试验、示范基础上,积极发展外海深水网箱、沉箱养殖,促进网箱养殖由港湾向外海推进。建设以秦山岛附近海区为主的网箱养殖区;建设以前三岛周围海区、柘汪以东海区、高公岛东南海区为主的海珍品养殖区。
(2)新品种引进开发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好七星鲈鱼、石斑鱼、红鳍东方豚等鱼类的示范推广,引进美国条纹鲈、英国大鲮鲆进行试养。虾蟹类继续进行东方对虾抗病优良品种的选育,南美白对虾、锯缘青蟹养殖试验,长毛对虾、斑节对虾、三倍体对虾、梭子蟹规模养殖示范。贝类引进墨西哥扇贝,进行青蛤、多倍体牡蛎的养殖试验,大竹蛏、西施舌的增养殖示范。藻类引进和选育抗病条斑紫菜新品种,开发羊栖菜等新品种。平均每年引进1-2个新的优良品种,逐步形成主体品种、后备品种、新品种相配套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以燕尾镇、柘汪镇为重点,以海珍品鱼类为主的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
(3)海水育苗业。在继续保持商品化育苗业现有的三大拳头产品——中国对虾、中华绒螯蟹和条斑紫菜育苗的同时,适应贝类养殖和海水网箱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贝类育苗和名贵大规格鱼种培育,继续采用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开展海水育苗,不断提高育苗水平。
2.海洋捕捞业。改进作业方式,采用先进的捕捞设备和鲜活贮运等技术,发展远洋捕捞,提高捕捞产量。加强渔港码头建设,完成连岛、青口、柘汪渔业码头建设,完善三洋港、燕尾港、海头渔业码头的基础设施,增强渔港的吞吐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海洋捕捞业的发展。
3.水产品加工贸易。依托紫菜加工业良好的发展基础,提高二次加工比例,扶持雅玛珂紫菜有限公司等紫菜加工贸易企业,巩固连云港市紫菜加工贸易的龙头地位。利用海产品的保鲜、加工新技术,开发小包装方便冷冻产品(特别是粒冻、片冻和条冻小包装)、儿童食品、保健食品、旅游食品、休闲食品,大力发展贝类、优质鱼类等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海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现代化的海产品加工生产体系。扶持连云港海孚、富裕等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产加销、贸工渔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集团。按照建设区域性水产品贸易中心的目标,重点建设海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形成区域性海产品集散中心。
4.水产品监测体系。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市场运行新秩序的需要,建立健全水产品监测和检测体系,强化水产品标准化和检验检疫工作,发展无公害食品。
(三)滨海旅游业
把开发优美自然风光与发掘深厚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把发挥地方旅游资源优势与改善旅游服务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壮大旅游经济这一新的增长点,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05年,全市国内游客接待量突破600万人次,年均增长14%,海外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
1.突出“山、海”特色,创建滨海旅游品牌。以花果山景区、连岛旅游度假区、海州湾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功能区为重点,继续加快景区景点深度开发和配套建设,建成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旅游精品工程,进一步增强连云港市旅游对外吸引力和发展后劲。花果山景区:发掘西游记文化内涵,建成“蓬莱”、“瀛州”胜境。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连岛旅游度假区:功能定位于岩礁、海水、沙滩、阳光、森林为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重点是完善海滨浴场配套设施,加快环岛公路、省海上训练基地等工程建设,增加海上游乐项目,丰富渔村风情游内容。争取建设海洋水族馆、海洋科技观光场所等项目,创建国家AAA级景区。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海水浴、海滩拾贝等旅游项目。建设能够弥补季节性缺陷的大型娱乐设施,建设海滨十大景点、海滨娱乐城、室内海水浴场、沙滩运动中心,争取列为国家和省级沙滩体育训练和比赛基地。
2.加强旅游综合配套建设。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经营旅行社。发展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高、中、低档宾馆饭店,到2005年争取新增三星级以上宾馆4家,其中四星级以上1家。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建滨海旅游品牌。拓宽旅游商品的领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购物需求,建设有规模、有特色的大中型旅游购物场所,规范旅游购物市场。增开至国内重点城市航线、航班,开辟更多的旅游专列。积极沟通与其它旅游城市的联系,形成网络,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3.拓展旅游新领域。充分利用海岸线、海岛等旅游资源,有计划拓展滨海旅游的范围,推出海洋生态旅游、渔业观光旅游、海岛观光旅游等新的旅游项目。注重旅游产品包装,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年年有创新。
(四)海洋工业
通过不断加强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化海洋工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植海洋工业发展新优势,全面提高海洋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逐步把连云港市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重要海洋化工和临海工业基地。
1.盐业。立足现有盐业,因地制宜调整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强化以盐为主、多业发展的生产格局。本着稳产优质的原则,优化生产布局,对单产低于60吨/公顷的低产盐田实施退盐转农,“十五”期间,盐业生产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海盐产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加大盐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现有海盐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重点推广卤水全塑密封保护法、防渗法,提高产量、质量。深化企业经营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盐田国有民营。
2.海洋化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现有苦卤化工企业为基础,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对苦卤化工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改造生产工艺,重点推广实施控速结晶新工艺、氯化镁转氧化镁、氯化钾由细钾转粗钾等项目,提高钾、溴、镁等系列产品产量。纯碱生产在稳定现有年产90万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建设氯化钙二期工程,逐步向上、下游产品延伸,延长产业链。实施盐碱联合,加快总投资3亿元输卤管道工程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海洋精细化工。围绕溴、氯、镁、钠、钾等系列海洋化工产品,不断加快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步伐,改善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以省海洋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海水化工一厂和黄海化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溴系列化工产品,重点发展八溴醚、四溴双酚A、三溴苯酚等产品,力争使连云港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溴化工基地。以市双菱化工集团为龙头,发展氯系列化工产品,扩大氯化苄、氯化钙等氯系列产品生产能力。以市盐化厂为龙头,大力发展镁系列产品,形成氧化镁、碳酸镁、硫酸镁、氢氧化镁等系列化工产品。以市双菱化工集团和市华晶钾盐公司为龙头,发展钾、钠系列产品,建设年产2万吨离子膜烧碱。
3.海洋医药及海洋保健品。加快康缘海洋医药中试基地、市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材料等系列产品,建成江苏省海洋药物开发中试基地。采用生物技术、先进的分离和提取技术,重点引进和开发在抗肿瘤、心血管疾病、抗感染、免疫调节等领域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类新药物。完善海龙胶囊产品,开发壳聚糖硫酸酯抗凝血新药,氨基葡萄糖硫酸盐治关节新药,益智健脑4056新药,海藻降压胆固醇胶囊。开展超临界、膜分离和纳米技术在海洋医药方面的应用,开展具有免疫功能的紫菜多糖、微晶甲壳质以及鱼贝中具有抗菌、减肥作用的活性多肽和鱼肝油酸钠等技术的研究开发。
4.临海工业。适应港口发展需要,积极发展海洋机械制造业,建设江河集团年产5万标准集装箱项目,发展远洋船舶修造业,研制、生产船用导航GPS定位系统和航道测量设备。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加工制造业,建设年加工能力36万吨大豆制品、13.5万吨山梨醇配套30万吨淀粉等项目。创造条件,发展高能耗临海重化工业,争取建设20万吨燃料酒精、40万吨电解铝、木浆造纸等项目,争取建设大型原油储备基地和大型炼油厂。加快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及配套的500KV输变电工程建设,2005年,2×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建成投产,年发电量达140亿度。做好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及相配套的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
(五)滩涂农林牧业
加强滩涂的开荒围垦,2005年前完成荒地开发与围垦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改良滩涂草场资源,建立畜禽养殖基地,发展牛、羊、兔、肉鸡、蛋鸭等养殖。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更新树种,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带,提高沿海基干林带的防护效果,加强沿海河堤骨干林、农田林网的配套建设。
四、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措施
1.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多渠道筹集海洋开发资金。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连云港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优势,加快出口加工区和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赣榆县海洋资源特色,加快建设赣榆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区,大力发展以育苗、养殖、捕捞、加工与贸易为重点的海洋水产业,积极开发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海洋工业,大力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建成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基地。要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大力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支持港口优质资产重组、改制上市,支持省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康缘药业股份公司的上市工作。推进化工集团的重组及进入集团公司企业的改制工作。要创新机制,多渠道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渠道、多种经营形式一齐上,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经营组织多形式的新型海洋开发机制。切实加强海洋经济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引导外资投向滩涂开发、基础设施、临海工业、海水养殖加工等重点海洋开发领域。用好政府海洋开发专项资金,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和国际商家投资海洋开发。
2.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海洋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打破所有制、城乡、区域界限,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各类企业担当起行业发展的龙头,促进行业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大力兴办多层次、多成份、多类型的贸工渔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龙头企业,形成海洋渔业发展新的产业链。采取扶持措施,扩大海洋经济组织的联合,建立一批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开发实体,组建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旅游等海洋产业行业集团,形成开发海洋的整体合力,提高海洋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
3.坚持科教兴海,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围绕海洋水产业、海洋化工、海洋医药三个方面,加快科技兴海步伐,提高海洋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一是加强海洋类学科建设。充分发挥淮海工学院海洋与渔业学院等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努力建成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化学工程与工艺等特色专业,大力培养海洋开发人才。二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由淮海工学院与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康淮海洋药物研究所、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连云港中心、江苏省海洋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的作用,联合攻关,促进海洋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大力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四是引进海洋开发各类紧缺人才。五是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海洋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沿海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江苏省沿海地区2001—2003年公路、水利、输电设施建设方案》。开工建设连盐高速公路,同步建设大岛山——杨集高速公路联络线。加快建设苏304燕尾——杨集段和乡村道路工程。继续实施海堤、河堤达标工程,开展通榆河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十五”期间开工建设。完善沿海地区输变电网络结构,加快建设110KV、35KV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提高沿海地区输电能力和输电稳定性。重点发展海头、燕尾、堆沟等重点中心镇,增强城镇辐射功能。建立海洋信息系统和海洋监测系统,并与国家监测系统联网,建立海洋灾害的预警系统和海上救助站。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海洋开发的基础条件。
5.坚持依法治海,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法加强海岸带管理、海域管理和渔政管理。以近岸海域和海洋岛屿为重点,严格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控制陆源污染物、海岸工程污染物、船舶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止海洋水产养殖、滨海旅游等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实现废水排海企业达标排放,逐步建成新海地区、开发区、连云地区及四县的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海上倾废管理和港口排污管理,防止港池污染,适时调整和增加海域环境监测点。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