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河北省秦皇岛汤河公园实现了从一条脏、乱、差的河流廊道,到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憩地的转变。8月1日,记者跟随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学生,一起来到这里,真切感受着汤河的变化。
来到汤河附近时,已是下午1点多,毒辣辣的日头烤得学生们有的早已打起了遮阳伞,有的只能用手遮挡在额头上。但当一进入汤河公园的那片小树林中,灼热感顿时消失。
“以前,这里可没有这么漂亮,杂草丛生,垃圾到处都是。虽然我们就住在附近,可是不常来。由于进行城市改造,我们现在都已经是城里人了,现在就住在附近的住宅楼里,汤河公园建成后,条件更好了。”一位已经在这里住了近20年的老乡这样对记者说。
据资料显示,汤河发源于秦皇岛北部山区、流经市区西侧。改造前的汤河两岸,蚊蝇孳生,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荒凉不堪。2002年10月,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开始对汤河两岸进行综合治理,对河道进行渠化、硬化,先期在汤河两岸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汤河沿岸的改造,打通了通向市区的绿色生态廊道,但也出现了河道硬化带来的通病——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加剧了水污染。
汤河公园二期——“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持设计。这一项目从设计到实施,历时1年时间,于2006年7月完成。今年4月24日,这一项目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颁发的专业综合设计荣誉奖。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介绍说,经过对当地地理形势的勘察,设计队发现这里虽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但是也存在诸如人为环境脏乱等城乡结合部地带共有的问题。
为此,以俞孔坚为首的设计团队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尊重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坚持保护、减量、再用和循环与再生理念;让自然做功,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合作,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设计组提出,要严格保护原有水域和湿地及现有植被,工程实施中不砍一棵树;避免河道的硬化,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态,对局部塌方河岸,采用生物护堤措施;在此基础上丰富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乡土植被的绿色基地。同时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并铺设一条“红飘带”。
据介绍,这条由玻璃钢构成的“红飘带”长621米,其“中国红”的色彩,点亮了幽暗的河谷林地。沿“红飘带”,分布4个节点,分别以4种乡土野草为主题,构成了绵延于树林中的线性景观元素。
“树还是那些树,草也还是那些野草,可是经过这么一处理,就跟换了个地方似的,听说这里还要加以改善,以后会越来越漂亮了。”坐在树阴下,当地的一位老乡享受着绿色风景带来的那份愉悦。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