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镇文化 > 古镇历史 >

七幢:历史文脉传承的明证

时间:2012-05-25 16:51来源:未知 作者:刘堃茹

壮观的七幢古建筑

“承恩”牌匾高高悬挂

  有着2200多年建县历史的义乌,历代名人辈出,山明水秀,流存的大量古建筑,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市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江东街道大元村的古建筑是我市行政村中最多,也是独具特色的,而其中的七幢更值一书。5月22日下午,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前往大元村造访。

  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大元村明代古建筑现存的有七幢、仰止堂、进士牌匾、照墙、尚书第、双狮门等,而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当属七幢。

  来到七幢,“义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赫然入目,“承恩”匾高高悬挂。据市博物馆副馆长金国祯介绍,“七幢”由吴懋(字西轩、俗称衍三三公)于明弘治年间建造,清乾隆年间失火予以重修。后幢(又叫花厅),“太平天国”时焚于战火。前两幢于1942年抗战期间被日寇飞机炸毁,现仅存四幢。

  漫步在1460平方米的厅堂,只见楹梁、门窗、牛腿精雕细刻,建筑气势恢宏,蔚为大观。七幢建筑风格独特,布局组合、结构形式、墙体装饰等,都融浙、徽、赣风格于一体。通过它们能直接地感知和认同属于义乌人特有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七幢的建造,显示着吴氏家族往昔的繁盛。大元吴氏于900多年前从无锡迁来,祖上当过宋朝的枢密院使,至今仍有“枢密院”的牌匾留存。说到七幢,不能不提吴百朋。据《大元吴氏宗谱》记载,吴百朋的太公吴标,与吴栋、吴懋(七幢的建造者)为亲兄弟。吴百朋一生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曾在抗倭斗争中救民于倒悬,累官至刑部尚书,为世人所敬仰,故居便称为“尚书第”,其原有建筑规模亦十分壮观。

  七幢内曾传出琅琅书声

  “七幢传说曾兴过学,抗日烽火年代有义乌私立中国中学迁移此地。”大元村一些老人告诉我们。

  在村老年协会,八旬老人吴泽久几乎肯定地说,抗战期间,“君毅”中学的校址就曾设在七幢。

  翻开《义乌教育志》,七幢内办学的史料虽未曾发现,但大元村曾是义乌私立中国中学的校址却有明确记载。据《义乌教育志》记载,抗战胜利后,义乌私立中国中学(由上海私立君毅中学义乌分校更名)本部,从磐安的安文镇迁至义乌大元村。这是当时义乌县内最早的完全中学。1946年秋,学校招高中新生44人。

  史料上还另有一说:1941年“君毅”中学由义乌城区迁至大元村。这样的话,抗战胜利后该校就属于回迁原址了。

  “为何七幢中前两幢会毁于抗战时日寇的飞机轰炸?我想可能是这里曾升着国旗,使敌人认为此地是重要场所,以致成了飞机投弹的目标。”据大元村村委委员吴广法介绍,他父亲曾亲口说,七幢内曾经办过学。吴广法的小爷爷当时被日本飞机炸弹炸断了腿,后躲避抬到山上,因缺医少药丧了命。吴广法还说,2005年在对七幢进行维修时,他曾在废旧的木柱中看到过炸弹的弹片。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七幢是否为当时“中国中学”的校址,有待于作进一步考证,但大元村的古建筑风格鲜明,文化内涵深厚,文脉得以进一步传承延续,是不争的事实。

  一批古建筑列入村规划保护范畴

  在大元村老年协会,我们看到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规划中明确划定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将七幢、枢密院、仰止堂、尚书第照壁等一批古建筑,列入保护范畴。这样,既满足了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要求,又保留了文化古迹,增加了文化品味,美化了村容村貌。“到时我们村可望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品味的旅游景点呢!”

  据了解,大元村这些年十分重视古建筑的保存和修缮工作,加大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2005年至2006年,村两委筹资30余万元,加上市财政近百万的拨款,重修了七幢。

  大元村是历史的、文化的,更是现代的、未来的。大元村背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氤氲着浓酽的人文气息和现代时尚元素。悠久的历史难以忘却,历久而弥新的文化,永远令人沉醉!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