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镇文化 > 古镇历史 >

去“福建最美乡村”和平古镇凭吊袁崇焕

时间:2011-07-26 09:5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李龙年

曾去过若干次“福建最美乡村”的闽北和平古镇。说来惭愧:更多的是游览九节水,是去漂流,去寻找岁月深处的忘忧草,去拣拾民间瓷器记忆的残片,去观赏珍贵的香榧树,去寻觅心灵细微处灵动的诗句。总而言之,是去感悟古镇的风情和美丽。

可是,更应该面对的,是一位英雄,一位距离今天、距离现实已经非常遥远的人物:袁崇焕!

车至距和平古镇约15公里的一座名为天符山的山前停下,层峦叠翠,晴空如洗。明媚的阳光下,一座古塔无言挺立。这就是袁崇焕题写塔名的聚奎塔。

明万历四十七年,即公元1619年,福建邵武迎来了一位新知县:袁崇焕。初到邵武,袁崇焕提笔写下一首《初至邵武》的诗:

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风俗更何如。讼少容调鹤,身闲即读书。催科与抚字,二者我安居。

一个卓然为民、全心理政的形象和心态跃然纸上!

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做了五件重要的事:

救民于火。乾隆《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平反冤狱。《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关心辽事。当时明朝北关形势非常严峻,沈阳、辽阳等地先后失陷。败报不断传到邵武,袁崇焕公务之暇,偃文习武,志图报国。

聚会奎英。袁崇焕企盼做一番大事业,初至邵武,就联络了一批志同道合者。

题辞高塔。袁崇焕在邵武做的这些大事,都凝结在他题写塔名的聚奎塔中。

聚奎塔,六角五层高塔,建于1621年。塔为砖木石混合结构,门额上书“聚奎塔”三个颜体大字,笔触疏朗苍劲、刚挺而又圆浑流畅,功力非凡。1990年,邵武市修缮聚奎塔,当地文物部门认为,“塔名系民族英雄袁崇焕初任邵武知县时书题”。著名满学专家阎崇年闻讯,曾两度专程前来邵武考察。惊喜之中,他充分肯定:这是迄今袁崇焕留下的惟一可信、极为珍贵的墨迹与文物,是20世纪关于袁崇焕文物最重要的发现!

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袁崇焕以“聚奎”二字为塔命名,可诠释为会聚天下之文武英才。阎崇年认为:塔没有以“报国”、“报恩”为名,而命之“聚奎”,充分说明袁崇焕朴素的民本思想。这是他关怀民瘼、救民水火,进而投笔从戎、图复辽疆的思想底蕴。

流连塔前峰畔,我不由得心潮激荡。袁崇焕任职邵武,却心系社稷安危。任职三年,他时刻关心着前方战事。赴京城述职时,他自告奋勇,单骑深入辽东敌后,了解形势,并自请戍卫辽东,奋力支撑起辽东困局,多次击败后金。努尔哈赤自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宁远大捷中,袁崇焕以万余人力挫后金军13万人。

袁崇焕不给自己留后路。上前线时,他不仅豪迈地写下“策仗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诗句,抒发自己气贯长虹的胸怀,更是把妻子和80岁的老母亲都带上前线,一起镇守边城,表达了其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对国家、民族的耿耿忠心。

可惜英雄气短。由于崇祯皇帝轻信谗言,袁崇焕最终被凌迟处死于京城西市,千古泣叹!

袁崇焕做了一任知县,邵武方志对他的评价是:“分文不取。”袁崇焕在辽东时,父亲在老家过世,他连回家处理丧事的路费都没有!袁崇焕被处死后,抄家的报告是“家无余资”——真正的两袖清风!

数百年来,英雄被人们记在心中。北京分别有袁崇焕的墓、祠堂和庙宇;英雄的原籍东莞投资千万元建设了“袁崇焕纪念园”;袁崇焕生活、读书过的广西藤县保留了他的故居;英雄浴血奋战过的辽东,也有纪念他的遗迹。

“自怀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这是康有为当年撰写并题书在袁崇焕庙前的对联。今天,读之依然铿锵慨然,铮铮有声。

仰望聚奎塔,我听见:我血管里汩汩的鲜血流淌声!□李龙年 中国规划网福州7月2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