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曰睹物思人;有一种感觉,曰恍如隔世。徜徉黄埔村,是一个情感交织的过程。古的村,新的人;旧的港,新的路,在层层高楼的都市圈中形成了一幅绮丽的画卷。 “最美的时候是在黄昏时”,村民陈开伦自豪地说。每当落日的余晖打在人们的脸上,水塘之边,黄发垂髫欢坐,小狗小猫嬉水,远离城市烦嚣,却也没有无尽欲望,幸福感觉会油然而生。 尽管远在海珠一隅,黄埔村如今的外来人也并不少。走在村中,广州话和“煲冬瓜”同样通行。但古村也有自己的坚持,古屋古庙古祠堂,黄埔村中可是保存相当完好。经过一年的修复工程,这些建筑构成了一个清末民初的建筑博物馆。 佛偈有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重新整饰一新的黄埔村依然恬静。青砖、灰瓦、镬耳屋、蚝壳墙……正如工程负责人所希望的一样,村子修旧如旧,完整地保留了岁月的痕迹。难能可贵的是,村子那份平静也保留了下来,喧哗惊叹,那是游客们的“专利”。村人,依然如水。 一条村是否人杰地灵,往往从村中祠堂的数量和质量就可见一斑。黄埔村鼎盛时期有三十多座祠堂,现在剩下的也有十多座。梁家祠、胡家祠……一座座建筑古朴、恢弘大气,是极为典型的岭南民间宗祠式的艺术建筑。 为了重现千年古村神韵,此次的修复工程用麻石重新铺设了连接各个古迹节点的小路,麻石路绵延三公里。沿着麻石路,可以从黄埔古港一直深入黄埔古村,踩踏历史的余痕。 连绵的古迹,又连成了一本中国近代名人的百科全书。胡姓祠堂里,胡氏后人仍在津津乐道他们的先人胡璇泽一人身兼三国领事的外交传奇;梁姓宗祠里,有老人告诉你,这里出生的外交官梁诚,促成收回庚子赔款的爱国之举,与清华大学的诞生紧密相连;拱辰里4号,在这里成长的“永丰舰”(后改名为中山舰)舰长冯肇宪与陈炯明叛军激战数十天,保护孙中山安全脱险;荣西里一条小巷走出十三行行商梁经国和他的子孙七代名人……工农兵学商,行行有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形成了奇特的“黄埔村现象”。 说起黄埔村,少不得还得品尝这里的美食。黄埔艇仔粥、盆粉、虾饺、烧卖都是老饕们垂涎的美食。而且在黄埔村,还有保留完好的各式传统节庆活动———春节的拜年、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祭祀、北帝诞、洪圣诞的飘色、端午节的赛龙舟、七夕的乞巧节、中秋的拜月……村中呼朋唤友,岭南水乡的生活风俗让人仿如回到百年之前。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春暐 通讯员 邓莉 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中国规划网广州7月2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