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镇文化 > 古镇景观 >

石蟆古镇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迹介绍

时间:2009-12-18 10:5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1、古场镇部份
(1)、石蟆口古场镇
  石蟆口古场镇原有四五百米,现保存完好的有300米,街面宽约3至4米,用条石铺设而成,整座场镇利用浅丘山脊沿西北方向蜿蜒而建,远观似龙身起伏。在布局上,沿街左右房屋高低错落,采取不对称方式,而主要建筑如“清源宫”、“禹王宫”、“张爷庙”等随意点缀其中,不拘一格。场镇房屋结构主要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屋顶形式为悬山式,前坡短,后坡长,高一至二层不等,墙壁多采用木板、竹笆,墙面糊以籽泥,涂以白灰。木构部份多为木料本色,或涂黑色、浅褐色,与灰色的屋面一起形成一种朴素而富于生气的氛围。一色的木板门,如砥的青石板,其余街道间以部分文革时期建筑及残留的画幅和标语,形成了另外一种锈蚀的历史风景,给人以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2)稿子坝古场镇
稿子坝古场镇为清末十全镇所在地,现存古街1000余米,整个场镇据浅丘顶部平坝呈南北走向而建,街面宽度,建筑结构及风格类似于石蟆口古场镇,但其屋顶前后坡度不很明显、街形狭长,少有枝蔓,若说石蟆口古场富于动感,则稿子古场则以文静秀美为其鲜明特点。数百根木质廊柱立于蒲团形石鼓之上,稳擎檐下,排列两旁,近10余家老式茶社、铁铺、药房间插其中,古场镇韵味弥足。
(3)、狮头河码头古场
  狮头河码头古场过去是石蟆、羊石、四川合江榕山白鹿一带到白沙、石门的必经渡口,又是狮头河上游合江自怀等地放排行舟下达川江的歇脚之地,兼此两便之利,码头古场由是兴盛,场上制糖作坊、布匹、油盐日杂等店一应俱全。现存古场100余米,建筑架构和前述古场相类似,街面分四级阶梯,宽4到米,全用条石铺成,水岸码头石梯为圆锥形,以便舟之行停和水流涌下。码头高约10米,分36级直入水中,房屋亦呈阶梯式依坡而建,层次分明,颇富气势,街下码头呈锥形分两台直接街口,街口两侧各有古榕树一株,加上岸边绿竹滴翠、河中渡船往来,其古韵幽情氛围十分浓厚。
2、古道观寺庙部分
(1)、清源宫
清源宫紧邻石蟆镇古街西北侧,于1990年被列为江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续建于嘉庆十八年,培修于道光、光绪年间。
 
清源宫大门
该庙为砖、石、木结构,宫前垂带式踏道40级,山门为石质牌楼,有道教传说浮雕6幅,全宫由戏楼、书楼、文武奎星楼、正殿、灵官殿、后殿组成,其间舞榭回廊、木石浮雕、楹联碑文、众神造像,大部分保存完好,周围为硬山式风火墙,面阔25米,进深65米,占地1700平方米,房屋结构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檐下均饰有流线形卷棚,屋脊房面上,八仙众神、龙首、麒麟,情态逼真、似欲驾云飞升。
 
    整座建筑庄严古朴、气势宏伟,是我市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具明清建筑特色的古代建筑。据宫内写于民国十九年的《石蟆场清源宫川主神像记》记载:“石柱寺前,有溪水悬崖下注成潭。明正德五年某月,寺僧每夜闻潭中有音乐声,如是者久之,一日,忽有巨木浮于潭水上,寺僧异之。求良匠判之为三,刻川主像大中小各一尊。”这段奇异的记载,连同宫中道教始祖与被民间神化的历代杰出人物一同供奉及由365块条石整齐铺设的观戏庭,加上古建筑、古刻绘、环绕宫外的古香樟树、古榕树群号称“三奇”“四古”。一年一度的庙会,荟萃各种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历经数百年至今盛况不减。
(2)、登云寺
  登云寺原名崇佛寺,又名灯油寺,始建于北宋年间,属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之一的临济宗嫡系承传杨歧派。据道光癸末年(公元1833年)石碑记,相传寺前一小石岩,岩壁石缝下有一天然钵状石窝,有香油每日顺石缝流入石窝。流油恰供寺内燃灯及众僧食用,后有贪心老僧嫌其量小,凿石扩缝,落得个缝损油停,寺亦由此更名为登云寺。而今,唯有干枯石岩留下对贪婪者千年不变的嘲笑。该山四面险峻,顶部无峰,远观形如僧帽,登临酷似蒲团。山势隆然高出,几可举步登云,寺以为名,是得其妙也!曾有乡士杨卧云者,登山触景,生情赋诗云:“缥缈名山有路通,寻凿直入梵王宫,泉从石壁流来曲,月照花墙酒去空,佛骨乱堆黄叶底,僧衣斜挂白云中,阿罗四万八千塔,我在莲台第九重”。
  登云寺名胜古迹比较集中,寺后有化身炉,寺前有蒲团石、高山涌泉、和尚墓群,以及丢儿窝、千佛岩摩崖石刻造像等密布仙山之上。
  蒲团石,在寺前30米处,此石状如寺僧打坐的蒲团,传说每逢夏秋晴明之夜,寺中长老打坐石上,率僧众环坐于前唱经修炼,不仅无蚊虫叮袭,更有阵阵清风缭绕不绝。
  高山涌泉——凉水井:登云寺“高山涌泉”位于东山半坡中,水质甘美,冬暖夏凉,四季不竭。常言“山高水美”,感其温之暖凉,品其味之甘美,遥想其饮泉长生、羽化登仙之美妙传说,更觉意趣无穷。
  丢儿窝:在东山道旁石崖上,有伏曦、文昌、送子观音等摩崖造像,在送子观音旁有一天然石窝,传说新婚夫妻欲求得子,若能在数米之外将石子抛进窝里,就会得偿所愿,故名丢儿窝。
  化身炉:位于寺后林中。相传是该寺老僧坐化圆寂之所在。实际上是老僧的灵骨安放地。
  参天古木、寺庙菩萨在“大办钢铁”及文革期间遭受不同程度的毁损,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当地群众自愿捐资,从1992年开始,依其旧貌进行修缮,至今已维修了占地412平方米的三座殿堂,培栽各种树木花草三千余株,建公路两条直通山项,相信不久之后,寺前览胜亭(题于天运已卯年六月)楹联所述“览胜寻幽讶福地,名山天然化诩,善信虔诚,三岭坛中祁清净;畅怀信步叹遗陈,古迹鬼斧神工,心香顶礼,千佛岩前祷太平”“亭外山川展秀、岭上草木挥清”之盛况美景必将重现。
(3)下雨仙佛慧寺
  下雨仙佛慧寺,介绍得先从上下仙女山说起。上下仙女山位于镇西北约4公里,紧邻长江,两山相距约500米。传说很久以前,一罗姓女子诚心向佛,于两山佛寺中苦心修炼成仙,普降甘霖以济人间酷旱,两山因以得名,居上游者谓之上仙女山,居下游者谓之下仙女山。上仙女山原有寺庙、仙女墓、微型摩崖石刻等,寺庙、仙女墓遭毁坏,微型摩崖石刻依稀尚存,唯山腰道边高约米许的坐式接引佛像保存最为完好。
  下雨仙佛慧寺于下仙女山北壁依山而建,寺内石壁上现存大小摩崖石刻60余尊,碑文6幅。该寺属宝塔式摩崖建筑,规模雄奇,寺中泉井五口,水质甘纯,足供数百人饮用,该寺把摩岩石刻与庙宇建筑合而为一的寺庙建筑别有特点。壁上石刻造像,刀法古朴凝重,形象生动逼真。石刻文字因年代久远,已近漫灭,唯石壁右侧约1米见方的文字依稀可辨:“下雨仙女山乃前朝之古刹也……然殿宇几至于倾颓……乃积前人善心,是设为之振兴于其后……落款处为“永乐四年某月”。如此算来该寺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近千年。寺前韦驮殿、寺右观音阁,佛像造型优美、各具情态。登临仙山之顶,可鸟瞰长江上下及江北达数十里。山门正对长江上游主航道,数丈高的长明灯杆屹立山顶,古灯杆石至今尚存。在既无机械动力,又无航标导航的时代,白天无数船工自上游向山门躬身摇桨而来,恰似作揖朝拜,入夜,江上船灯点点,倒映江中,与仙女山顶之长明灯遥相辉映,长明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航作用,兼之经行此地的船家行客为祈求顺风顺水、万里平安,往往上山礼拜,江上樯帆因此云集,故有“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之说。
  该寺现有寺僧3人,朝吟夕诵,钟声不绝,于2001年4月被江津市政府批准为佛教开放点,寺尼释照慧被重庆市佛教协会授予“当家尼”。
(4)、宝顶山寺
  宝顶山寺位于六贡村,在距镇所在地6公里的津石路旁,建于清道光十三年。现该寺建筑总架构保存完好,有高达10米的四根石柱以莲花石鼓为基,屹立于殿宇四方,柱上有石刻楹联两副,其中“宝顶呈祥、光华日月;莲台现瑞、辉映士民”的联语,笔势雄健与娟秀兼备,为石刻文字中少见。关于这副对联,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此地一在户人家请一老私塾先生教授子女。某夜,私塾先生五更如厕,忽见莲花6朵升起于东家茅厕之中,祥光伴随,宝莲奇香袭人,美艳绝伦。如此神奇景象,只在呼吸之间便告消失,私塾先生窥视十余日,夜夜此时便有此景。如此神奇宝地,私塾先生便与师母计议巧取。异日,师母佯窃东家财物故露马脚,被私塾先生严加责罚,六子之母遂悬梁自尽,东家见闹出人命,心中惧怕,对私塾先生说,只要能息词讼,有何要求都可应允。私塾先生顺水推舟:这女人把我脸面丢尽,东家茅厕就是她的葬身之地。东家心中窃喜,先生如愿以偿。因得宝地之灵气,私塾先生六个儿子先后均以贡生及第。寺前平坝至今名为六贡坝,寺以宝顶为名,以记莲花现瑞。怪诞传说,固不可信,登临宝寺,唯以此玩味而添意趣耳。
3、古庄园
(1)、张氏祠
  张氏祠距石蟆古场镇正西1公里,建于清朝同治已巳八年,占地1200多平方米,建筑呈方形,四周以通高两丈的风火墙相环护,内分上下两殿,下殿由前厅和厅前大门正上方戏台及两厢书楼组成,上殿由中厅及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对称式祠堂建筑。祠内以木结构为主,戏台、窗棂、卷棚挑梁之上,木刻繁多,人物故事,花鸟草树,绘景绘情,表现远古时工匠木刻浮雕特别是镂空雕刻的高超技艺。正面外墙门楣题款笔法遒劲、酣畅,墙上彩绘色泽鲜明,浮雕形象清晰、完好,为石蟆镇又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龙井湾卞宅—一颗印
  龙井湾卞宅位于石蟆镇登云村境内,北出稿子古场步行10分钟即到。该庄园系清朝道光皇帝启蒙师、诰封奉政朝议大夫、文林郎的卞世绳所建,分上下“龙井”和“一颗印”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2000多平方米,是江津市内面积最大、规格较高的古庄园群。现主体建筑上下龙井湾主架构及古典式雕花窗棂等总体保存较好,现存多根技艺精湛的镂空木刻挑梁,仍不失为庄园一绝。
  主体建筑中,以一颗印保存最为完好。该园建于一勺状浅丘平顶之上,占地1000平方米。方形的建筑与如柄的丘磅,其整体造型酷似一枚带柄方形印章。据传此“印”为道光皇帝钦赐,亦是封建社会按天、地、君、亲、师的古制尊师尚道的一个佐证。仅凭此“印”,也可想见昔日庄园主人位尊势显之状貌。四合院中,古式天井全为青石铺砌,中央有一石砌观赏池。园内房屋为穿斗式木结构,一楼一底,四周厢房以宽1.5米的楼道环绕,来回洒脱,上下便捷,往昔雕梁
(3)、柿子园程宅——刘伯承元帅避困所
  柿子园程宅为——“∏”形建筑,两侧厢房尾端建有抗击匪患的碉楼,当年,国民党左派军长夏仲石与刘伯承为故交好友,开明士绅程正安之子程洪恩系夏军长之妹夫,1932年,刘伯承元帅因泸县起义失败,夏军长将他介绍到此地避难和休养达半年之久,程家以两个排的家丁对刘帅给予特别保卫。解放后,程洪恩以支持革命的民主人士身份成为西南政协委员和军政委员。该庄园保存完整,因其荣留帅迹,令人追怀。江津电视台、江津报社曾作过专题报道。
4、古墓葬
(1)、朱俭墓
朱俭墓位于现感益村境内,距镇所在地3公里,葬于清朝乾隆28年,现存墓碑及牌坊气势雄伟,足见墓葬主人当年之显赫。
(2)、望江古墓群
  望江古墓群为胡氏家族墓葬,共有4个,分别葬于咸丰10年、同治4年、同治8年和道光8年。古墓墓碑及石牌坊高2到3米,宽3到5米。碑刻墓志铭楷书庄重典雅,行草笔断意连;石刻浮雕,刀功细腻,线条流畅,众多人物鸟兽栩栩如生,笔力刀功均见奇绝。
(3)、登云寺和尚墓群
  登云寺和尚墓群共有6座。1997年在寺前新发掘出僧人墓建于明成万历辛丑(29)年(公元1601年),距今已400多年,其内刻高僧、护法、飞天等,线条流畅,造像生动传神,是难得的珍贵文物,被江津市旅游局列入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调查表(代号305,照片编号70),并于现状栏内特注:“该墓为江津明墓之极至,现为江津重要文物点”。
蒲团石崖下两座古僧人墓均在崖上凿穴而建,因年代久远,内空无物。有墓碑二块,碑文所示临济宗第16世通性老和尚和广悟老和尚墓,为其徒复建于道光年。又其下两古墓,一系临济宗38世普文法师墓,一系39世广性法师墓。
(4)、古挲陀国国王墓
  古挲陀国国王墓位于上仙女山北长江岸边,其墓穴前庭宽达60多米,墓门石刻精美,前庭之后尚有数进墓室,曾有盗墓者多次试图破门而入未果。其立墓年代,唯据传说,尚无确考,给人无限怀古之遐思与悬念。
5、古摩崖石刻
(1)、登云山千佛岩摩崖石刻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480年,系摩崖造像。除一尊大佛高约4米外,尚有上千号神态各一的诸佛菩萨,雕刻精美。另有“丢儿窝”摩崖石刻,前已述及。
(2)、望江千佛岩摩崖造像规模较大,与现下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系同一时代产物,据传为当时同一工匠之作品,造像千尊,高约20厘米,乾隆28年又于其下再造1米高如来、观世音佛像各一尊,大小佛像雕刻技术精湛,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3)、大佛嘴大佛为江津市唯一石窟佛像,窟深2米,穹形石窟对佛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佛像高3米有余,年代不详。该大佛以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生动逼真的形象,令观者心性为之纯净。
6、古山寨
打鼓山寨子位于镇西北打鼓山上,建于清朝咸丰11年。打鼓山山形如一面巨鼓面向东南微微斜倾,东面缓坡,三面陡崖。当年,打鼓山附近的财主,为抗避土匪,联合出资,据险修寨,意欲打造一个长期安享富贵的坚实堡垒。寨墙环护东南面全长1000余米,有大小石寨门各一道,现存建寨碑记和长100多米的古寨墙。立于寨墙之上,遥想当年民不聊生,匪患不息,举目四望,但见而今人民安居乐业而安乐景盛,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