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海 1 令人担忧的现状:品貌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已从上世纪100来个减少至目前40来个 30多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辉煌,大大改变了中国城乡面貌,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对古城、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没有跟上,拆了不少,没有拆的毁损严重,实在可惜。 30多年来,全国县城和城镇扩容改造,除安徽黟县、山西平遥、云南丽江、贵州镇远、湘西凤凰、怀化洪江等少数古县城、古镇保护较好外,多数县城建得千城一面,所建新房不少是水泥砌块加贴瓷砖,上面住房,底层门面,失去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近些年,一些先富起来的地方,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号,又回过头来兴起仿古建筑,投入巨资建设“古城”、“古镇”、“古街区”,实在没有多少传承价值。 我是湘西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湘西工作,参与和目睹了湘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扶贫攻坚的过程。我在吉首市和自治州州政府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去过多数乡、镇、村。上世纪90年代初,湘西2600多个村中,保留有明清民国宅院和民族特色建筑的村落,品相较好的有100多个。近几年,我调省工作后在节假日返回湘西学习民俗摄影,接触一些长期拍摄湘西村落、民居的“摄友”和州、县领导,大家盘算起来,剩下品貌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目前只有40来个。 去年,自治州组织对特色村镇、百年老宅、民族民居进行调查,共列出特色镇5个、特色村103个、百年老宅1947栋、特色民族民居10971栋。调查显示,加大对湘西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的保护传承确实已迫在眉睫。 一是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拆旧建新速度加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民现代生活意识的增强,农民在原地拆旧房建新房比较普遍。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多为砖木、石木或纯木结构,空间相对狭小,采光不够明亮。新建民居多选择建砖混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房”,这种被农民视为现代文明生活标志的二三层的小洋房,其卫生、采光、节约土地等方面的优越性确实多一些。仅老百姓拆旧建新,每年就有数以千计的古民居和特色民居遭到拆毁。 二是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自然性衰败加速。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的木质或土(石、砖)木结构,极易在风、水、气、阳光等因素作用下自然老化,几十年后,出现风雨剥蚀、木质槽凹陷、虫啃鼠咬、墙体坍塌等衰败景象,要保护维修,有的比盖一栋新房子成本还高。 三是古宅和特色民居出现大量外流现象。这些年来,外地从自治州买走的古宅和大型特色民居有500多栋。湘西四大古镇之一的泸溪县浦市镇,百年老宅已经外卖好几栋。 究其原因,除了认识局限外,多数是这些年州县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任务繁重,各级领导一时还顾不上这些;加上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迫切,政府缺乏必要的引导扶持措施;保护传承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短期内很难带来回报和收益。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一批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的维护乏力和破旧衰败。 2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湘西民居可称为中国“皇家建筑”和“居民院落建筑”两大体系之外的“乡土建筑”体系 湘西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传承着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历代先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和共同财富,凝聚了先祖的智慧和汗水,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民俗建筑文化资源。 湘西凤凰县、花垣县境内的苗寨,保存有大量以土石为墙,以石板为瓦或盖小青瓦的民居,包括基脚用片石砌就的苗族“吞口屋”,这些特色建筑传承了古风。湘西龙山县、永顺县等土家族聚居区盖的转角楼(俗称“吊脚楼”)、风雨桥、摆手堂、土王庙以及散落在州内城乡的祠堂、会馆、兵营、寨门寨墙,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构成了神秘湘西特有的文化符号。这些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原真性的民俗活动融合在一起,成为湘西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根源,一向被专家学者所看重。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修建州民族青少年宫,我去天津大学建筑系找过魏挹澧教授。她对湘西民族建筑文化近乎痴迷令我惊讶。她和她的同事带领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多次到湘西调查、搜集、整理民族建筑资料,后来出版了在建筑界影响较大的《湘西城镇与风土建筑》一书。 魏教授在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提出中国建筑拥有“皇家建筑”和“居民院落建筑”两大体系之后,还提出湘西民居建筑属“乡土建筑”第三体系。她认为湘西乡土建筑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耐人寻味的古制古风,她一直呼吁加强对乡土建筑中精品的保护。她认为,乡土建筑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依恋家乡故土,而且可以为今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韵味。她当年亲自拍照绘图的吉首东正街峒河古渡口和沿河吊脚楼,如今特色风景已不复存在。作为在吉首市和州里工作多年的同志,我为那个阶段的短视和举措不力深感自责。 著名导演谢晋,对湘西古镇古村落同样情有独钟。他很早就见微知著地提出,州县领导要重视保护利用古镇古村落。2002年夏天,我陪年近八旬的谢导重返永顺芙蓉镇。他回忆,当年挑选电影《芙蓉镇》的外景,是从湘南一路作地毯式搜索过来的,到了永顺王村镇感觉特好。当时王村古镇不大,还有文化大革命的标语,有古石板街、众多的吊脚楼和马头墙宅院,且民风纯朴,适合拍摄《芙蓉镇》中的文化大革命场景。 重返芙蓉镇时,他对广场周围新建的几栋现代建筑很不满意。他告诉在场的州、县领导,你搞现代化建筑人家就不会来拍戏了,就是搞旅游老外也不喜欢看这个。在参观凤凰黄丝桥古城时,谢导又一再叮嘱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护湘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和文物古迹,要靠这个赚钱。 著名画家黄永玉因是湘西凤凰人,他对保护湘西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是呼吁最多的一个。凤凰旅游起势前后,他每次回湘西小住,都反复叮嘱前来看望他的州、县领导,要搞好古民居、古建筑的维修保护。他感叹古建筑消逝过快,凭儿时回忆,画了民国时期的凤凰八景,题名为“永不回来的风景”,提醒我们要抓紧做好抢救性的保护工作。他积极支持凤凰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醒我们下功夫搞好环境整治和古建筑维护,要给国家文物部门的人一点“真家伙”看。 黄永玉和凤凰的一些老同志,至今还称赞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官林县长和后来几届的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古建筑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当时的州主要领导杨正午、吴运昌、郑培民、石玉珍等同志,充分肯定了凤凰在县城改造扩容过程中注重保留地方民族特色的做法。正是这些前瞻性做法,为凤凰烟厂关停后县里经济转型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 我在州里工作时,在陪同接待中央部门领导、外省领导和专家学者中,不少人对搞好城乡环境整治,保护传承好湘西民俗文化和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曾担任过深圳市市长、时任国家计委和西开办副主任的李子彬说:“湘西发展文化旅游,要搞土的,搞民族特色的;搞洋的、搞现代的,你们搞不赢人家。” 散落在湘西土地上的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沉淀了湘西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情趣,大多数虽然没有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但仍以其独特魅力引起了众多领导和专家的关注。省委书记周强在“关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一文中指出:“作为一种稀缺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城镇和村落不可复制和再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责任重大,刻不容缓。”省长徐守盛也强调,要努力构建古城古镇古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以实现科学发展和永续利用。 3 保护古民居在行动:首期34个特色村寨保护工作已启动,并提出分步完成103个特色村寨、11320户民族民居的保护 ■观点 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武吉海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节点上。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正在建设的有吉茶、张花、吉怀、吉恩4条高速公路,正在争取的有黔张常铁路。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网的建成运行,自治州将迎来发展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的极好时机。加上农村公路的通畅工程快速推进,随着交通发展、经济增长和村镇居民收入增加,村民建房将进入新一轮的高潮。 必须抓紧对现存的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作抢救性的保护。再不动手就迟了,慢了,失去了宝贵机会。自治州邻近的贵州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重庆通过巴渝新居建设,湖北恩施通过特色村寨整修等措施,整合资金,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设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建议省里在过来加强自治州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动文化扶贫,支持州、县抓好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的保护传承,为湘西今后若干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开拓新路。 抓紧制订保护利用规划,实行挂牌保护 在前段重点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搞好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的普查、编号、建档,州统一制定编制保护利用规划。 对已列入保护利用规划的古村落、古民居和有保护价值的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由州县实行挂牌保护;对列入挂牌保护范围的古民居和有保护价值的民族特色民居,由州县政府每年补助一定数量的保护或维护费用。州里选择一批历史建筑和古民居较多、民族特色文化保留较好的古村落,通过维修整治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对改造和新建民居给出路政策,加强宣传和管理引导 顺应古村落、古民居中村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意愿,实行给出路的政策: 按照州里通过的《历史文化名村(寨)特色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宣传和管理,制止在古村落原址拆除古民居新建现代住房,新建民居由政府就近规划另辟新址; 请国土部门支持,由村集体无偿提供新建民居宅基地,由建设部门无偿提供风格相近的特色民居式样图纸,国土、建设部门免费办理建房手续; 政府给异地新建民居特别是新建民族特色住房资金补助,引导异地新建;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整合资金,配套建设水、电、路、沼气等基础设施,条件好的还可统一平整宅基地,为就近另建住房创造承载条件。 鼓励修复有传世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 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的办法,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首先搞好保护; 对现存的古祠堂、摆手堂、风雨桥、兵营遗址和古寨墙古寨门等带有公共性质的建筑,通过政府出资或资助修复保护; 对品相较好的百年老宅和民俗文化信息丰富的特色民居的维护整修,政府给予一定资金引导扶持; 对现有的古村落古民居水、电、路、消防等基础设施给予改造完善,消除火灾隐患,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鼓励多元投入参与保护开发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 可采取旅游公司注资,村集体和民居住户入股,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措维护改造和保护资金,通过产业化经营赚取收益,使古村落古民居的居住者尝到保护增值的甜头。从凤凰山江、落潮井,吉首德夯,永顺双凤村等地实践看,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与开发旅游产业,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能为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注入持久的活力。 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保护的投入 自治州农村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民新建现代住房发展较快,经济收入较高的交通沿线村寨已新建改造60%至70%,正在新建改造的还有一批。改善农村农民的居住条件,建设能承载现代文明卫生设施的“小洋楼”,这是湘西历史的进步和干部群众多年梦寐以求的期盼,也是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因此,当前只能选择重点对有传承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和特色民居进行保护。自治州现存品相较好有修复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只有40来处。从8个县市分布看,大县大约5至6处,小县大约3至4处。省、州、县3级政府可结合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扶贫开发,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发展旅游产业,整合部门资金,由州县政府负责,文化、建设、民族、旅游、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集中扶持重点抓好这批为数不多的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的维修保护,帮助寻找拓宽开发利用创收增值的门路。 “十二五”期间,建议省里安排一笔专项补助资金,并动员省直有关部门结合对口扶贫,办好保护传承联系点,先行启动旅游景圈和旅游通道沿线的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的整治保护,支持自治州实施“百千万”保护工程,创造保护传承经验,并将此推广惠及到全省其他地区。 据省文物局统计,全省现有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城、古镇、古村408处、古民居文物建筑9146栋。这是湖湘文化宝库中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近年,省委宣传部,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民委、省旅游局等部门,在推动全省古镇古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省建设厅向世林同志牵头,联合自治州建设局、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编写了《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精选了自治州11处历史城镇、47处历史村寨和59处有历史价值或民族文化特征的各类建筑,并对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 省文化厅吴友云主编、省文物局陈远平同志策划的《湖南古城古镇古村》已编辑出版。章锐夫同志和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省建设厅也编辑出版过《湖南古村镇古民居》,意在引起社会关注并推动保护利用工作。 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民委、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等部门还向上、向外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在湘西对一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保护利用试点。 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和何泽中、叶红专同志也一直在积极推动这件事。2009年6月,州县抽调160多人组成多个调查小组,对全州重点范围内的特色村镇、民族民居进行调查摸底,正式启动了“百个特色村镇、千栋百年老宅、万栋民族民居”保护工程(简称“百千万”保护工程),制定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名村(寨)特色民居保护管理办法》,提出坚持“修旧如旧,以人为本,整体控制,重点保护,有机更新”的原则,整合资金实施了首期34个特色村寨的保护工作,并提出分步完成103个特色村寨、11320户民族民居的保护任务。 在湘西古村落、古民居和民族特色村寨、民居保护传承上,已迈出重要一步!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中国规划网长沙12月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