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镇文化 > 古镇产业 >

湖北枝城一个千年古镇的美丽蜕变

时间:2011-10-29 16:4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陈岩 胡贵玉 敖鹰
图为:全国九大水铁联运枢纽之一枝城
 
 图为:枝城镇鸟瞰
 
图为:枝城镇农民在该镇西湖春天小区楼盘模型前选购新房
 
图为:打起腰鼓唱起歌《我的枝城,我的家乡》
 
    枝城镇名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湖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湖北省“文明乡镇”
  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
  万里长江奔腾而下,在枝城镇形成7000米的岸线。
  这里,港面宽阔,水流平缓,吊机林立,货轮泊靠,车水马龙,一片繁忙。
  煤炭、石油、磷矿、建材、化肥等大宗货物在枝城中转,是全国九大水铁联运枢纽之一,长江流域四大煤炭配送中心之一。
  不仅境内长江水道连接东西,而且焦柳铁路经枝城长江大桥横贯南北;三峡机场隔岸相望;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雅澧、鸦来、红东3条省级公路在此交汇,宜华一级路穿镇而过。“楚蜀咽喉,鄂西门户。”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使枝城成为发展大运量工业、商贸物流业和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理想地域。
  向“文明古镇、产业新镇、滨江名镇”迈进,枝城人沿着这一发展思路,正如化蝶的蛹,演绎着从一个千年古镇到现代化城镇的美丽蜕变。
  昔日雨后污水横流、晴天尘土飞扬的“光灰”小镇,已成为长江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投资3000多万元的“西湖公园”建设,将使烟波浩淼的西湖,重新焕发青春,梳洗出前所未有的清新美丽;依山而建的丹阳公园,临江而建的沿江公园,依明清风格而改造的全长700米文化街,在树影婆娑中摇曳着千古风情……
  产业 让古镇动力强劲
  “没有产业的城镇化,是空想。”一见面,枝城镇党委书记、镇长李德金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已的观点。
  基于这样的思路,2006年他刚一走马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产业兴镇”方略。
  立足优势,谋划“湖北化工建材工业城”。为促进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枝城人放眼全国,着眼长远,充分考虑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大胆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化工建材工业基地和湖北省化工建材工业城”的发展目标。
  强化城镇功能配套,构筑产业聚集的硬环境。5年来,共筹资2.5亿多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标准街道18条,完成城区主次干道的配套和主干道的黑化,改造管网线路,提高给排水能力,新增路灯350多盏,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综合停车场、4大公园、5个安居小区,城区绿地率达到35.2%。
  强化服务,构筑产业聚集的信用环境,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对引进项目进行“保姆式”服务。
  三板斧抡出后,落户枝城镇项目达50多个,引进资金90多亿元。“湖北化工建材工业园区”聚集规模以上企业27家,华新水泥、海南欣龙、湖北宜化、阿波罗、兴发集团、斯帕尔等6家上市公司扎堆进入,化工建材工业城的骨架已基本构成,并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浓度、多元素复合肥生产基地。
  产业投资过来,带来了1.7万工人进入。一些在外务工人员也回流家乡,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枝城建成区面积由5年前的3.8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6.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增长3.5%,2010年达到45%。
  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3亿,比上年增长19%,实现财政收入1.65亿,比上年增长30%,农村人平纯收入8094元,比上年增长15%。
  布局 让古镇宜业宜居
  在城镇化进程中,确定城镇的空间地位与结构布局,是城镇整体发展的核心。
  为此,枝城谋划城镇发展布局时,确立了“拓宽骨架、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加快了要素向优势空间的集聚,强化了中心城区的功能建设和辐射能力,构建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符合枝城实际的城镇体系,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
  按照50年不落后的超前发展眼光,枝城聘请武汉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专家先后3次修编城镇规划,制定了《枝城镇2002-2020年城镇总体规划》。规划分商贸区、文化区、生活区、民营区、工业区、城郊农业区6大版块,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对接。
  三纵(滨江大道、枝城大道、宜华一级路)三横(西湖大道、南湖大道、丹阳大道)“井”字骨架打造出枝城的路网。如今,宽广明亮的柏油路、繁花似锦的安全岛、有盲道设计的人行道,成为小城镇建设中最亮丽的风景。“两条半街几座楼,一支香烟走到头。”这句老话被永久地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
  刘德胜是枝城镇沿江村的一位村民,近日,他一家老小高高兴兴搬进了位于集镇新区的新家。他说:“我原来住的房子拆迁了,为企业发展腾出了空间,现在政府为我们兴建了还建房,让农民集中居住在设施配套齐全、环境宜人的西湖春天小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啊。”
  产业区向沿江一带拓展,居住区向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聚拢。近3年来,枝城镇因项目占地共搬迁农户750多户、2300多人,呈现出搬得走、住得稳、放得心的可喜局面。“引一个项目,建一座新城”。枝城突破就近安置的传统模式,将搬迁户安置在中心城区,成为一条可资借鉴的经验,引得周围乡镇争相学习、模仿。
  科学规划避免了大拆大建,克服了“摊大饼”。全镇目前形成了一个城镇带动三大集镇、三大社区,辐射10个中心村的以城带村发展格局。
  做强工业园区、做优旧城区、做美古镇区、做特城市新区。一个宜业宜居的美丽枝城初露端倪。
  经营 让古镇生机勃发
  资金是城镇化建设的“血液”,资金不足常常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瓶颈。
  2009年12月29日,枝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式建成并试运行。该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800多万元,日处理污水1万吨,使枝城镇100%的生活污水实现了达标排放。

  有谁能想到,这个投资1800多万元的民生工程,并非政府出钱,而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BOT模式,引进外来资本启动污水处理项目,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准许私营企业通过向用户收取污水处理费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污水处理厂无偿移交给政府。
  枝城市场化运作的方法,被省住建厅称为“枝城模式”而在全省推广。他们还将土地、基础设施、文物古迹等有形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完善城镇功能,擦亮城镇品牌,让小镇更美、功能更完善,也更有名气。
  引导个体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项目建设,47个私营老板投资建成了沈家湖民营经济一条街。他们还对宜都市二中闲置的资产、厂房进行盘活,资金用于丹阳公园建设。
  2009年,镇政府实行政府征地,挂牌拍卖,民营化运作的方式,启动了枝城西湖商业街建设,规划占地300亩。如今,一个集农民公寓、还建房、廉租房、商品房、商业门面于一体的综合性城镇新区已经矗立于枝城新镇。
  文化 让古镇风韵灵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让城市屹立,文化是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枝城古称丹阳,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漫步城中,处处可寻觅城市历史踪迹:伫立街头,撞入景框的也许明清风格的飞檐、翘角、花窗;拐进巷子,也许就误入了楚国王公贵戚们的墓地;不经意一抬手,触抚的恰是历经了千年风雨的古城墙;江边俯拾,手中把玩或是沉寂百年的瓷片;循声听去,《晒月亮》、《想吃石榴等奓口》、《四季望郎》等丹阳小调不绝于耳……这镇城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悠久神奇的承载与灿烂。
  “加快城镇化建设必须重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缺乏独具魅力、个性化文化精神的城市,只能算是钢筋水泥的‘填充物’。”枝城镇副书记、常务副镇长龙顶泉直言不讳地说。
  于是,枝城人紧紧抓住“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品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在凸现城镇个性和魅力上下功夫,彰显文化内涵,提升城镇品味。
  启动解放路改造工程建设,140户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将座落于700米长的文化街上。
投资31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50亩的“西湖公园”,将古丹阳的“八大景”畔池、圣庙、文笔塔、丹阳书院、白水晓渡、莲花池、花溪牧笛、紫山冬翠,恢复性浓缩建设于公园内,形成水在镇中流,古韵幽香的城中景。
  开发枝城西湖商业街,以浅滩水景为背景,浓缩古镇文化,布局原生态绿化,建成兼有商业区、休闲娱乐区、居住区的综合性城镇新区。“有一个传说源远流长,美丽的枝城丹凤朝阳……都说这里是人间天堂,我的枝城我的家乡。”一曲丹阳小调唱出了枝城人的心声。
  山水相抱、绿荫满城、风景宜人、丹凤朝阳,成为这座“传奇之城”的最佳注解。(记者陈岩 通讯员胡贵玉 敖鹰 杨险峰 冉德强)中国规划网武汉10月2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