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华夏文化保护中心高德魁副秘书长赴新绛县调研
因为村落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2010年,光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该村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仿古石板路、铺设排水系统、改造自来水管道……预计8月底前完工。村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二三十处。 据史料记载,光村建于北齐。又据考古发现,光村的村史远至仰韶时期——距今至少4000年;有千年国宝福胜寺,其中宋、金、元彩塑,形态丰满、造型精湛、线条流畅,尤其是悬塑“善财童子拜观音”更是十分罕见的艺术珍品。光村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仅明清建筑大小四合院等古院落就有220座,与山西其它古建大院不同的是,这里的古民居院落集赵、薛、蔺、王等家族的众多豪宅大院于一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各具特色,被誉为“山西古村落的耀眼明珠”。光村的阁楼,也是晋南民居的一大特色。鼎盛时期,村中阁楼多达22座。而庙宇24座、舞台8座、诰封楼7个、当铺4家、钱铺1家、作坊9家、私塾13所等一串数字的背后,也彰显着光村当年光景的殷实。尤其让人称道的是,这里的砖雕、木雕、石雕,构思奇妙造型逼真巧夺天工。这里还有玉皇庙、木板年画、绛州澄泥砚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后,考察人员凭吊《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墓地。墓地修复工程于2014年完工并对外开放。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新绛县)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 考察人员一行返回县镇的路上,远远望去,龙兴寺的宝塔首先映入眼帘。龙兴塔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热闹非凡的新绛县城的街头,纵目远眺,首先迎入眼帘的,便是耸立在巍巍高垣上的龙兴寺。
据介绍,该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复了龙兴寺之名。该寺基址兀耸,居高临下,颇有气势。原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和高塔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绛县委县政府又广泛集资,组织义务劳动,广征能工巧匠,加固了寺基,整修了殿宇,补建了廊房,并新开了一条直达寺院的宽阔通道。 同样位于县城中心地带正在翻修的“三楼风景区”体量庞大、内容丰富精彩,值得期待! 鼓楼、钟楼、乐楼高踞在城北高坡地,鼓楼是少见的三重檐的楼阁,造型峻美。钟楼,规模较小。 鼓楼旁边就是新绛县的衙署,即绛州大堂。这个原来张士贵挂帅印的地方,还在整修。木梁、木柱,宏大的斗拱,覆盆莲花瓣的柱础……大堂前后院子里正在进行着全面整修前的考古开挖遗址。 径直往后,便是著名的隋代花园(绛守居园),花园创建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距今已有1400年了,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花园了。 走出花园,心中隋唐古意依存:“快从曲径穿来,一带雨添杨柳色。好把疏帘卷起,半池风送藕花香”(迴涟亭上的楹联)。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县域境内,可谓文化古迹遍布,不能不令人赞叹。经公布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93处,其中国保15处、省保6处,这些都是新绛县传承千年、极具价值的文化瑰宝。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考察的邀请方山西中晋古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在集合当地文化产业的优势,力争让新绛古老的文化底蕴再焕新姿。他们兴办的当地文化产业电子联盟商会,集合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澄泥砚、木板年画、漆器、刻磁、毛笔、灯笼、木雕、剪纸等等优势企业,就是要让古老的绛州文化唱响华夏。 短暂的考察行程不禁让人感慨:走走新绛县,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张基军)
中国规划网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