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济慈、蔡希陶旧居。 闻一多、朱自清旧居,营造学社旧址,冯友兰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旧居……这些元素积累、沉淀,构筑了盘龙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北部山水新城规划建设中,盘龙区把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北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抗战时期该片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名人资源,在北部山水新城倾力打造“山水宜居宝地,历史文化旅游强区”新品牌。不久的将来,龙泉古镇将成为北部一张新“名片”。 35位院士的第二故乡 龙泉古镇位于昆明市区北部,东接双龙乡,南与金马、联盟两镇相连,西北邻茨坝镇,北抵小河乡。因原境内有黑、白、蓝、青龙潭而得名。龙泉坝子范围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墓,王德三、吴澄、马登云三烈士墓和黑龙潭龙泉观等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清代钱南园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陇川桥。整个龙泉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抗战时期,龙泉坝子里曾聚集了我国一批著名科研院所,众多著名学者和科学家先后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后来评选为“院士”的,就有35名之多。对此,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曾慨叹:“在龙泉镇这样一个农村集镇,一段历史时期中,聚集了这么多院士级的人物工作生活,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绝无仅有的,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一大奇迹。” 为此,盘龙区谋划发展空间布局,立足区情,突出特色,做足“35位院士第二故乡”的文章。在北部片区,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全力推进北部山水新城规划建设,推动全区文化建设再上新高度,全力打造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文化资源大区,文化产业强区,打造城市精品新区。 “多点”文化架构新城“灵魂” “未来5年,盘龙区将按照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加速国际化的目标定位,在北部山水新城建设过程中,切实统筹,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把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整合北部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抗战时期该片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名人资源,恢复龙泉古镇风貌。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滨江文化休闲带,连片打造在全国引起关注和反响的昆明历史文化名城高地、西南联大抗战文化纪念圣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洼地。”盘龙区委宣传部部长柳树说。 如何打好北部山水新城的“文化”牌?盘龙区出炉了北部片区规划,并以“多点三轴两十字一中心”为结构。“多点”即以闻一多、朱自清旧居,营造学社旧址,冯友兰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为“点”,营造人文景观节点。“三轴”是以金汁河、东大沟、马溺河三条河道为基础,打造三条自然景观轴线。“两十字”则是北京路延长线与沣源路交叉的交通“十字”,贯穿南北的人文轴线、贯穿东西的景观轴线为主的人文自然“十字”。“一中心”则是以集居住、休闲、娱乐、康体于一体的商业中心。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显著的区域符号。未来北部山水新城的文化架构就是建立在‘多点’元素的基础之上。”柳树说,宝云片区有聚集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的龙头村、棕皮营村、麦地村片区,是昆明近郊山水、人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是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集中遗存地之一,也是昆明作为中国文化之都的历史见证,西南联大等学术机构繁荣昌盛的第二故乡。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集中体现的空间场所,海内外学术、文化同宗同源的重要联系纽带。盘龙区是昆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历史人文积淀厚重,文化资源丰沛,区位优势突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较好,文化人才众多,特别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了共同进步,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取得成效。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历史机遇,作为文化大区,盘龙将推动全区文化建设再上新高度,全力打造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文化强区。 记者杨雪煌 通讯员肖铭庄 董越天摄影报道 中国规划网昆明12月2日电 |